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1—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富效应及其传导机制,揭示了不同省域之间的共富效应空间分异特征及空间边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信贷融资渠道、缩小产业间收入差距,显著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来提升农民共富效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共富效应明显好于使用深度,且乡村产业融合功能越广,其带来的共富效应也越大。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富效应在区域层面也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东部和西部地区偏高而中部地区偏低以及南方高、北方低的分布特征;随着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的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富效应呈现出先提高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且存在450公里的地理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计量的角度,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人文社会和区块链5个维度考察金融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政府治理与人文社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轻微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金融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并占有部分本应属于实体经济的资源;我国各省域金融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发展,但不同省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非正规金融,已逐渐成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融资渠道。然而,就非正规金融的减贫效应而言,则至今缺少准确、有效的评价。为此,本文立足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非正规金融减贫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采用中国农村省域面板数据定量研究了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贫困发生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比正规金融有更强的减贫力度。为实现农村减贫,需要从非正规金融发展、农村财政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回顾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自由资本模型分析了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区域间初始要素禀赋是对称分布的,那么由其决定的市场消费规模、工业企业也是对称分布的,在长期均衡点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是均衡的;如果区域间初始要素禀赋、市场消费规模、贸易成本、技术和开放度是不对称的,则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呈现非均衡。在空间经济模型分析金融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一般性原因的基础上,再联系中国的特殊性原因,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中国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状况。  相似文献   

5.
运用2009年中国省域截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才聚集创新效应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之间创新效应存在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人才聚集效应中知识溢出效应、规模效应对创新效应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集体学习效应、激励效应与时间效应则对创新效应有负向作用,信息共享效应与区域效应的作用效果较为复杂,无法判断。此结论对省域创新提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首先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GPCA模型和ESDA方法,从省域层面出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006-2009年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全面、动态的评价,并就其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进行了识别和探讨。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各省域间仍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其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时空跃迁检验表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时空演化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已初步形成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物流距离”设定空间权重矩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总体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但地区间和地区内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物流效率相近的省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下游地区持续领先,中游地区快速提升,上游地区增长缓慢.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跨地区协调高效发展,应构建区域整体物流联盟、下游地区推进物流业溢出效应、中游地区发挥物流业通道优势、上游地区培育物流业增长极.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讨论了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其自身创造成本从而影响其在空间上的成长,空间上的成长差异影响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而讨论金融资源的这种区域成长差异及其导致的区域分布差异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区域间收入差异和福利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中国2 574个县(市)为样本,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刻画我国县域金融排斥的空间分布特征,量化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排斥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即不仅对本县(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还对其他县(市)有显著的负溢出效应;东部地区金融排斥的空间分布以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以低—高集聚为主,其中,中部地区形成了以高金融排斥集聚区包围多经济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大片高金融排斥集聚区包围单经济中心的空间格局;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干预限制了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使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长期陷入金融排斥的不利境地。研究不仅为普惠金融战略的精准实施提供了大样本的直观证据,还以典型地区为样本,深入分析了金融排斥的地区分布特征以及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应对措施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3—2013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变量和双变量Moran’s I指数,检验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GDP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GDP与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而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金融发展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地区金融发展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本地区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及劳动力投入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