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星 《唐都学刊》2003,19(2):129-134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3.
学衡派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流派,反对"新文化派",但也积极推进"新文化运动".学衡派思想体系宏大,内容庞杂,但是由表及里可以清晰发现其立论之基:有善有恶的二元人性论、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新人文主义、中庸之道思想、反法兰西激进风格,上述四点既有着对中国传统和现实的体认,更有着对西方古典和现代的解剖,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呈现了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4.
前人从未从儒学现代化的视角研究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战.学衡派是早于20世纪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形态,学衡派弘扬儒学有双重目的:一是对新青年派偏激的反孔思潮进行反拔,二是努力还原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尊孔所遮蔽的儒学精义.后一个目的常被学界忽视.学衡派主要借助白璧德等人的学说发掘儒学的人类文化价值,运用新人文主义解读儒学基本理念.在实践中他们努力追求“执中”原则,却失败于与新青年派的论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非但从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和主要规律,以及几点基本估计的视角和层面,对20世纪中国史学演进的历程与本质,以及20世纪中国史学面貌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回顾与阐释,而且亦从唯物史观和史学创新,以及人才和学风等角度,对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作了前瞻性的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从1915年到2015年,《新青年》已走过百年历程.经过百年的沉淀,站在今天的高度,可以看到《新青年》是拥有自己的文化本质的,即一种跨文化的视野.首先,《新青年》秉持的是一种激进而又严谨的文化姿态,这是其具备跨文化视野的内在动因;其次,《新青年》展现的是一种开创现代而又继承传统的文化品格,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跨越;最后,《新青年》表露的是一种关注本土而又通向世界的文化眼光,体现的是本土与世界的融合.跨文化视野是《新青年》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的内容入手 ,结合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谈 ,讨论汪曾祺 2 0世纪 80年代的小说观念 ,尤其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以及这些理解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汪曾祺对“现代”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现代派手法 ,如意识流 ;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与现代意识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 ,这一点也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宋人笔记和唐人传奇的看法中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一次次摩擦中 ,两国走向对立冲突的边缘。令世人欣慰的是 ,在经过了曲折的过程之后 ,两国关系终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1 997年 ,中美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 ,确定两国的关系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从此两国关系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从 90年代初“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到 90年代末“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中美关系走过了伟大的转折。这一转折是艰难的 ,它既体现了中美关系的复杂和美国的对华政策根本地将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整体实力的上升与战略地位的提高。与中美关系的发展转变相连 ,90年代以来的台湾问题也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台湾问题既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 ,也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台湾问题的变化不但说明美国在台湾问题中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也说明美国的对台政策服从于其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讲述封建家族兴衰史为主旨,着意描绘了清代社会政治、文化、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从法律视角品读<红楼梦>,从小说情节中挖掘法律因素,结合清朝法律法规,分别从宗族制度、选官制度和司法制度三个角度考察小说章节,<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所反映的清代法制.  相似文献   

10.
盟约与结义——从春秋与《三国》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几个方面梳理了中国传统中类似于“社会契约”的文化现象 :《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各邦结盟的盟约 ;《三国》与《水浒》中所描述的结拜兄弟 ;近代的民间秘密会社等等。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于这些现象中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 ,对它们存在的原因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勇 《阅江学刊》2010,(3):142-147
中国新诗史上关于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的论争是一场偏离旨归的新旧文学的交锋。最初新文学阵营内部对《蕙的风》的诗体、内容、感情基调等方面褒贬不一,随后由新文学倡导者鲁迅、周作人等共同针对所谓的“学衡派”嫡系弟子胡梦华展开论辩,论争内容由白话诗歌审美标准延伸到新旧文学观念、文化取向和道德标准。论争过程中出现了因人废言的状况,胡梦华所提到的诗集缺点早在胡适、朱自清等人的序言中已有提及,但由于胡梦华的学术背景,导致论争偏离了文学,演变成新旧文化之争,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新旧文学争斗白热化态势,也展示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偏狭敏感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12.
:如何处理父亲与儿子、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始终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面临的困境。从“五四”新文学到延安时期及建国后文学 ,再到新时期文学 ,内中作为他律机制的“父亲”和作为自律机制的“儿子”(自我 )之间 ,有着太多复杂的情境。“自我”一方面反抗压制 ,追求自由 ;另一方面 ,为了克服因自由而滋生的孤独感 ,他们又“逃避自由”。本文选择九十年代初王朔的《我是你爸爸》与九十年代末苏童的《驯子记》进行比较 ,并以此折射出曾经立意于反抗、立意于“审父”的一代作家在九十年代所走过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13.
潘珺  王韬 《探求》2005,(3):60-63
从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现代分别对日本和伊拉克的“现代化改造”的成功和失败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这一过程中要走出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两大误区,以及要注意保留传统,将传统和现代很好地结合,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扬和推进传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傅璇琮 《阅江学刊》2011,3(5):107-109,135
《孟浩然研究论丛》是一本收有近60篇论文约70万字的论文集,这表明对于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研究,已引起了愈来愈多学学者的参与和关注,而使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亮点。《孟浩然研究论丛》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广泛又颇具原创性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孟浩然与襄阳的关系及其思想;二是多维度的孟浩然诗歌研究;三是关于李白与孟浩然的交谊;四是孟浩然比较研究;五是孟浩然接受史研究。孟浩然研究者在传统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对现状的研究,在努力对文学史料作沉潜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研究视野和观念。  相似文献   

15.
宋洁 《社科纵横》2008,23(6):99-100
本文对<秦腔>中的一对年轻夫妇--夏风和白雪的婚变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留恋与厌弃--对待故乡的两种态度;热心与冷漠--对待传统艺术的两种态度;珍视与轻视--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三个方面的探讨,指出造成两人之间的冲突并非个人恩怨,而是两种观念的对立与碰撞.白雪是传统文化的遗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形象,而夏风则是一个典型的异化了的现代人形象,不同的人生观造成了俩人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他们的离异.  相似文献   

16.
从《儿子与情人》看当时妇女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军 《唐都学刊》2008,24(4):111-114
为了揭示<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运用作品解读和文献学比较研究的方法,结论认为:小说中莫瑞尔太太,米莉亚姆和克拉拉这三个主要女性身上体现出在当时英国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取得了部分胜利这一过渡时期.妇女们在经济、政治、受教育和爱情婚姻方面已取得部分的平等权利,又未能得到完全的平等权利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有勤劳自豪、吃苦耐劳的男性特征显著的父亲,也有专制传统的宗堂族长式父亲,甚至有美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喑哑沉默、逆来顺受的纸儿子父亲形象,更不乏理想的兼容并蓄的华裔父亲形象。本文对其中处于唐人街宗堂之上、但又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华人劳工父亲的矛盾而有尴尬的处境进行解读分析,归类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专制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18.
鲁晓霞 《唐都学刊》2004,20(6):140-143
人类自身之间即种族之间、个体的朋友之间、母子之间甚至夫妻、情人之间都存在着难以理解的隔阂与分离;不可知的自然及其造物也极力阻止人类的联结与统一,因而与人类之间存在着隔阂与分离。此外,不同宗教的不同信仰使得各宗教群体的人们互不理解,产生隔阂与分离。所有这些都说明福斯特理想中人类真诚关系建立的艰难及人类联结与统一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转向”是本世纪初西方哲学中发生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当代西方哲学正是由于这次转向而走向了与上个世纪完全不同的哲学道路。但历史地看,这场革命却是西方哲学面临危机之后的产物,或者说是西方哲学在世纪之交面临的“世纪末日”的产物。在我们今天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不禁发现,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它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陆琳 《唐都学刊》2000,16(4):118-120
本文通过对刘醒龙《黄昏放牛》的分析,揭示上世纪末中国乡土文学反映土地文化这一母题的全新文化视角。分析了小说家对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的乡土文化困境作出的审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