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小车增多,我们单位流行起"拼车"--没买小车的人上下班或外出顺搭同事私家车,既省钱路上又有个伴.但不久前,兴盛和清铭俩人休息日到郊区游玩时却被一辆货车撞了.驾车的兴盛没事,而无偿"拼车人"清铭却重伤住院,花费二十余万元.交警认定货车司机周存山和兴盛各负半责.事后,周存山给予了赔偿.但兴盛只是去医院看望时给了2000元慰问金.  相似文献   

2.
东汉文坛上,"七"体和"设论"是创作很兴盛的两类文体,但这两类文体的主题倾向却是相反的."七"体自西汉枚乘创立,到东汉时主题已经变为招隐;"设论"自西汉东方朔创立,到东汉时主题日趋遁世.这两类文体创作的兴盛,显示了东汉文人思想上的矛盾性,这是由东汉国力的强盛和儒学的发达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时文"以古文为法"肇始于宋代科考改革,并成为科考制度下历代士子的共识.这种时文法古思潮和创作实践成为古文得以复兴与繁盛的最根本因素,尤其是适应于应试技法的实际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古文文法的探讨与总结,促进了古代文章学的兴盛.尽管科考时文屡遭历代学者文士的诟病,但倘若没有科考时文实际需求的催动,古文的复兴与繁盛将会较为滞后.  相似文献   

4.
汉大赋的"亚仪式"特征,指由言说内容和言说方式构成的一种言说形态的隐含性质.乐歌因能通神而成为原始宗教仪式的言说形式;原始宗教仪式赋予乐歌以神圣的意味,也决定了<大雅>与<颂>歌功颂德的必然言说内容和神圣地位.汉代经学兴盛,使从原始社会以来经由先秦礼乐仪式的强化而形成的乐歌的"仪式情结"得以延续.这主要表现在对先秦仪式歌乐<大雅>与<颂>的颂德之诗和音乐言说形态的继承方面.汉大赋虽然不曾用于仪式,但却也具有"亚仪式"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及其隐含意味,确立了汉大赋在汉代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视野下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利 《北方论丛》2010,(1):113-116
中国传统哲学对建构一般价值哲学的理论兴趣不浓厚,但对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问题却兴趣浓厚.早在中国哲学产生之初,先哲们已经就人的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孔孟"贵仁义"、老庄"贵自然"、法家"贵法"、墨家"贵利",等等.注重人自身的价值,反思和认识人自身的价值,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2001年夏天到无锡讲学,顺便到东林书院看了看.东林党人的故事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不清,但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却依然醒目.将"读书声"和"天下事"直接对应,似乎是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中国儒士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奥西里斯是古代埃及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神祇,他被埃及人视为"来世之王"、"永恒之主"。奥西里斯神话的广泛传播、埃及第一中间期社会的动荡、《亡灵书》的盛行、奥西里斯神与王权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奥西里斯神祭司的非政治化,最终导致了奥西里斯崇拜在古埃及的兴盛。奥西里斯崇拜的兴盛,反映了古埃及人来世信仰大众化的过程,这种信仰既促进了古埃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基督神话的诞生,也影响了古埃及人理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28日,日本天皇去塞班岛"慰灵",向美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的慰灵碑或纪念碑致礼.其意不言自明.然而我国却有学者在电视上赞许之情难抑,称之为"多么人道".此类学者或许因此而显得"多么人道",但若想到这与为强盗剪径杀人越货叫好无大差异时,则此"多么人道"又变得"多么不人道"!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发展正在进入社会化网络时代,在社会化网络下,真实的社交关系"迁移"至互联网上,人与人、人与信息相互融合衍生出各种新模式,甚至对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都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和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一样,社会化网络从萌芽到兴盛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三次浪潮。走到今天,整个互联网都在逐步迈向一个全网社交化的局面,并且随着移动设备硬件基础的提升以及3G网络等移动高速上网技术的普及,呈现出微信息、垂直化和移动化的特征。在一片叫好声中,社会化网络受到了投资人和从业者的一致认可,但同时它也到了一个重要关口,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迭代越来越快,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力也会越来越大。未来看似美好,但却仍然潜伏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吴中词派兴盛于嘉道年间,与龚自珍活跃在文坛的时间多有重合,且地域相近,自然成为龚自珍创作时重要的词学背景之一,也是其词学观的必要参照系.龚自珍虽与吴中词人有过交往,并有顾广圻、秦敦夫等讲求声律的好友,且与戈载具有相同的音韵学知识背景,但龚自珍的崇畅情、重自然等词学观与吴中词派的声律论实际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决定了两者在词学上甚少交集.龚自珍的“尊情”观坚守以词抒写性情,在吴中的声律大潮中,讲究词的独特内质,在当时的影响固然有限,但其导向却堪称词体正大光明之途,其意义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唐是叙事诗异军突起的时代.中唐叙事诗具有厚重的小说史意义.叙事诗的发展激发了中唐诗人关注"通俗"小说的兴趣,并为中晚唐小说创作的情节构设、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从而促进了文言小说的兴盛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小说没有叙事诗基础的现象,为一代小说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虽没单独论述美学问题,但在<手稿>中却表露了"人的目的论"并将美学作为建构"人的目的论"的途径之一.把审美当作人的本质力量来考察,这是对以往美学的迷失的一种矫正."人的目的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单向度的人"、"新感性革命"中得到了传承.  相似文献   

13.
自治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真实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刚 《人文杂志》2005,(2):18-23
从"命名"上来看,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本体论的纷争,但从"命意"上来看,在这些不同的本体论问题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一致性本体论不仅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更深层的是为人之为人寻求合法性根基.但在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中,这一深层"命意"却被异化和遮蔽了,以致人之为人的根基还要外求于"他物".所以在此意义上,传统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他治的本体论".而马克思哲学对这一"他治的本体论"进行了彻底的扬弃,将人之为人的根基奠定在人本身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开辟了一条人"自己解放自己"的现实性道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与传统本体论相对立的"自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鲁献慧 《中州学刊》2005,(5):127-129
马尔库塞深刻分析了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弊病,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的关系等方面对科学技术采取了否定性和激进的批判态度,从而试图寻找一条人的解放的理想之路.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虽有思想闪光,但却充满梦幻色彩与空想性质.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类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不会因其制度载体性质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但不同的社会制度却可以赋予市场经济不同的发展性质和目的,从而对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程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道家以道为宇宙之总法则,认为人和天地万物均出于道,均应遵循道.但人们却往往背离了道.人为什么背离了道?因为人有精神,精神有其自由性.行为受精神支配,故行为亦有自由性,可以"无为"而顺应自然或道,也可"妄作"而违逆自然或道.那么人应通过什么途径来体道以合于道?精神虽是人背离道的原因,但道家认为体道还须通过精神,只有精神才能体悟道.  相似文献   

17.
明代公案小说勃兴的社会原因之一是上层统治者注重律令在民间的传播。明代初年,统治者即规定律令须"小民周知",因此社会中律令讲读、学习、刊刻之风都十分兴盛。影响到公案小说,首先决定了它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内容上紧扣国家律令和百姓的司法实践,形式上"三词"俱全。其次,也决定了公案小说的兴衰走向:当小说与律令传播结合紧密时,其传播相对兴盛;当小说与现实法律需求疏远时,则传播低靡。  相似文献   

18.
考察《文选》所选录的中古作家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该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各地文学盛衰变化的情况。大致说来,从西汉中叶直到东汉前半期,关中一带的学术、文艺极为繁荣。随着东汉迁都洛阳,太学等学术中心亦随之东移,士子辐辏于洛阳,曾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逐渐衰落。东汉的"羌乱"及西部人民东迁对后来的文坛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选》选录三国时代作家二十二人,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西晋运祚虽短,但被《文选》选录的作家却达三十二人,其地域分布似较两汉、三国有所扩大,但人数最多的仍然是今山东和河南的黄河沿岸一带及淮北地区,这些地方从战国以来,就是学术和文化最兴盛之地。《文选》选录东晋南朝作家共三十六人,绝大部分为黄河以南人氏,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出租车行业拼车现象日益显著。面对增大的交通压力,频繁的堵车现象,有必要分析大庆市出租车行业拼车现象的利弊,从而扬长避短,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虽然唯美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19世纪后期才兴盛于西方社会,但符合“唯美主义”艺术主张的文学作品却早已出现.唐宋词偏狭且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题材内容、刻意强调艺术技巧和外在形式创作观念,及其感伤颓靡的格调,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凸显出十分显著的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