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资本主义法律自由观建构在个人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法律自由观建构在马克思劳动哲学基础上。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个人自由主义,就是权利主义,强调每个人平等享有言论、信仰、人身安全特别是个人私有财产所有权等。社会主义法律自由观在强调个人基本人权平等的基础上,强调任何权利的实现都不是抽象的,需要具体的社会条件,政治上的权利平等需要经济平等的支持,社会财富的分配、占有、管理和消费都应该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法律真正应该保护的个人私有财产权必须是劳动所得。社会主义法律自由观超越了资本主义法律自由观,更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出发,看到了劳动者应当占有劳动成果。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元结构",既有资本主义发生的历史依据,也有理论的合理性。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对三种共同体进行了探讨,讨论了以劳动与所有权相统一的历史阶段。市民社会下的劳动占有产生出自由与平等两大价值观。劳动者追求平等,是要获得劳动的价值,而资本家追求的是自由,获得风险的价值,这对我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有权可以从法律或经济关系两个角度来把握,所有制是从经济关系角度把握的所有权。公有制的经济学含义是指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用来实现共同利益关系,每个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特殊占有实现自身的利益,其利益的实现只能依据其主观努力——劳动。从根本上说,公有制强调的不是占有的共同性而是所实现利益的共同性,其反对的不是现实占有的不平等而是其引起的利益关系的不公平性,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平均’生产资料占有而是调节占有不平等引起的级差收益,其反对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实现这一利益的手段——凭借生产资料特殊占有剥夺他人的劳动。私有制是公有制的对立物,但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我们所反对的不是私有制而是“私有化”,即产社的私有化。用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来分析社会主义公有制,则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必然与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在所有制结构中,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运行质量或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占优,而非“数量占优”。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凡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地利用。  相似文献   

4.
尽管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所表现出的社会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劳动产品”始终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它包含着社会经济机体一切矛盾的胚芽。正象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是从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入手一样,对社会主义经济内在矛盾运动体系的研究,也应以社会主义经济细胞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是商品。马克思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原因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一切社会财富都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成为社会财富的原素形式。因此,马克思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只要还保留商品制度和货币交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这是毛主席在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告诫我们要搞清楚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并且对消费品的按劳分配,还设想采取“证书”即劳动券的形式来实现,不再采用货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根据同书另一地方讲到的是指占有“一切”、“全部”生产资料)。这就是说,一旦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即一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之后指出: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由于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占有,这就决定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和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重建人个所有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中,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对资本主义方式的归宿作的科学结论,他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用马克思的“三权”理论探讨社会主义企业出现企业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三权”理论,是以单纯所有权(又称法律所有权)为基础的.由于单纯所有权在时间上是可以分割的、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单纯所有权往往是分别以长期单纯所有权和暂时的短期的单纯所有权两种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经济所有权同样以这两种形式存在。因此,经济所有权同单纯所有权一样,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价值”。这是由经济所有权向法律所有权转化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对待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就应当根据经济所有权必须实现其“经济价值”这一本质要求办事。  相似文献   

9.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是商品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之间的对立状态,但不可能取消这对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依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全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劳动力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决定了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一商品经济,即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式的经济,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开放的性格蚕食着内向封闲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以极大的“魔力”从自然界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商品经济的灭亡,将使人类社会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产品极其丰富的产品经济时代。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科学地考究了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等一系列有关问题。社会分工把人们按照不同技能分配到不同的产业部门,从事不同的活动。在生产领域,人们劳动生产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①社会分工限制了每个劳动者特殊的劳动方式,每个劳动者和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于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实质上是商品,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实质上是商品交换关系的问题,经济学界经过反复讨论,认识已趋于统一。但对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充分地论述。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劳动的二重性质,对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的商品性质进行一些探讨。马克思曾经预言,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未来社会中,由于个人劳动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出现,人类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将消失。不过马克思又认为:“以集体生产前提,时间规定当然照旧保有其本质意义。”“时间经济以及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仍然是以集体为基础的社会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还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但社会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价值决定仍会在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并非"私有制",成为"经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价值观,"个人所有制"的法权基础是以有效率的平等为根据、以个人的生命为期限、以权利的形式、平均分割到个人的、以特有资产为标的的终生所有权,个人的终生所有权之和构成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其运作形式是以民主集中为特征的准股份制行使所有权,以招标承包、自由联合、民主集中、共同占有方式行使使用权(经营权),以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行使分配权。"个人所有制"可以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缺陷,有利于中国解决国内社会经济若干难点问题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理解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必须从解答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这两种所有制之间互相对立的内容入手。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二者在占有的财产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还是以他人劳动为基础这一点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取代后者正是一种否定行为。否定在此表现为剥夺。在经历了劳动者被剥夺再到剥夺者被剥夺之后,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正是一种劳动者占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制,即"劳者有其果"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公有制意味着财产的社会化,意味着共同占有、共同使用“公共的生产资料”的一切劳动者个人普遍、平等、真实、直接地拥有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财产自主权,而所有制实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其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既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且极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公有化程度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4.
人类劳动的二重性导致生产关系具有二重结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 ,其次才是资本的关系 ,即不等价交换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不同 ,但都是以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为一般基础 ,在经济运行上有许多共同的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 ,既不姓“社” ,也不姓“资” ;它们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 ,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石和有效方法 ,也是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刊登的程恩富、李存荣两同志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归属关系》(以下简称《关系》)一文,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4章、第21章、第22章中的有关论述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实质上属于资本家所有的结论。我感到这个结论违背马克思的原意。在《资本论》中,有关雇佣工人劳动力所有权的论述是大量的,它们都明确地肯定了雇佣工人是自己劳动的所有者的看法。如“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所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作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工人作为劳动力出卖者和资本家进行交易时,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他只能出卖他所占有的东西,出卖他个人的,单个的劳动力。”(《资本论》第1卷第190、370页)“G——A,从资本家方面看,是购买劳动力,从工人即劳动力的所有者方面看,是出卖劳动力。”“工人作为他个人的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出售者,在工资名义下得到一部分产品。”(《资本论》第3卷第928页)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这些论述一般都是在分析劳动力的买卖时进行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商品的买卖必然涉及所有权。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部展开政治经济学的解剖,认为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准则已经异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关系,其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而拜物教则是这种物质生活关系在精神领域中的反映,从而建立起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跨越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应与马克思论述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有所不同。工人必须有权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一条件,无论是在私有制还是公制下都是相同的。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二条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是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尽管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公有的形式),但由于公有制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不是直接结合,而是间接结合,因而使其劳动力成为商品。虽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都具有商品属性,但二者的性质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力商品是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为资本主义积累社会财富;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是为无产阶级创造新价值或利润,为社会主义积累社会财富。承认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是商品,有利于彻底贯彻按劳分配,对提高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点,在学术界中曾引起争论。主张私有制的人竟以此为论据,说什么这个论点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这种扭曲马克思论点的天方夜谭式的奇谈,是帮不了主张私有制论者的忙的。恰恰相反,马克思这个论点对于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却有极其重要的启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话:“……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重新开展了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成了大家关注的中心。我们想就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比例,以及生产劳动理论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以就正于同志们。(一)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划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是什么?这是讨论中涉及较多,且分歧较大的问题。马克思关于划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方法论,特别是他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性质的科学预见,为我们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前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分析,始终坚持从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过程出发,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核心,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实质。他指出:“从一般劳动过程的单纯观点出发,实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更切近些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就表现为生产劳动。但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则要加上更切近的规定。生产劳动是直接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个人所有制”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和结构,在理论上还需通过讨论进一步搞清楚。马克思的原话出自《资本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