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审美媒介化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媒介化即大众媒介成为审美活动的阐释中介,是审美泛化与文化工业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审美教育带来便利,为大学生审美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手段;它另一方面又对传统审美所积淀的游戏法则形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刘翠霞 《唐都学刊》2005,21(3):108-111
当代视觉化传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视觉化传播整体上把日常生活纳入审美的范围之内,有利于培育当代大众的新型审美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视觉化传播泛审美的结果也导致审美活动停留在感官-形象消费的水平上,使大众的审美趣味庸俗化、审美感官钝化,消解了美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科技化和消费化特性消解了传统宗教存在的基础,人们突出自我和怀疑一切的心理不断加强.然而,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加重了人们心灵的失落和空虚,因此亟待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特质的宗教形式出现以满足他们情感的渴求.从理论上看,贝尔提出的新宗教概念可以满足当前大众精神皈依的需求.但是,新宗教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需要一些操作性强的文化形态来辅助其实践,在众多可选方案中审美文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审美文化在实践层面上符合新宗教的"代言"诉求,它可以利用各种贴近大众的行为模式和操作方式,使大众在平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心灵皈依后的平静,极大地拉近宗教与大众的距离,降低人们寻求宗教帮助时的门槛.审美文化之所以能够满足宗教代言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在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整合大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同质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产生皈依的愿望,进而实现现代环境下宗教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理解技术身体如何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对身体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以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为研究框架、以"网红脸"的流行为具体研究对象,从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和技术身体三个方面对"网红脸"的诞生及流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网红脸"追求的是镜头下符合大众审美的技术身体,它虽然与物质身体相关,其诞生却是营销背景下大众审美与信息技术的合谋。审美政治对"网红脸"的不认可,源于将身体作为物来使用的身体技术和媒介报道框架的议程设置。人们拒斥文化身体层面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网红脸",却在物质身体上本能地倾向于"网红脸"审美,并且愿意通过技术身体实现自我与"网红脸"的整合。文化虽然无法适应新技术,技术却因为身体被理解,技术身体最终成为弥合文化与技术裂缝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媒介变化与审美文化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变化与审美文化创新之间是互动的和促进的关系 ,这种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当代媒介的变化必然为审美文化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也给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10):138-141
媒介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学的物质存在形式。媒介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文学审美的变化。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的传播手段更加丰富,有绚丽多彩的图像,有悦耳动听的声音,文学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和生动。此时的文学审美出现了新的特征,呈现出矛盾而复杂的局面。对于这种变化,需要辩证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姚晓南 《探求》2003,(2):75-78
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狭窄范围,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8.
距离概念的提出源于对文本的纯审美关注,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的"审美无功利"命题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审美距离理论主要强调主体与文本的一种认知距离.当下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使得对审美距离的阐释不再立足于审美心理与文本接受层面,而是体现为现代个体及其艺术对外在物化现实的审美超越上.在不同的阐释语境中,距离体现并表征着不同的审美文化形态和逻辑.  相似文献   

9.
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就高师音乐教育而言,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审美地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和对待自己,它应该是健康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从方法上讲,首先应该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音乐文化的熏陶;其次要建立一支教学和科研双类型的师资队伍;最后,要十分注重和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从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0.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12):133-137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提出是从美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在逻辑由其现实、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四个方面有机构成。从现实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的合理尝试;从历史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理论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可以用"力本身的方向、大小及作用点"的理论模型来进行阐释;从实践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根据一定的美学原理,把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升华为一定社会的普遍理想与共通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是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它与以往的文化形态有着重大的区别。总的说来,当代审美文化不同于以往其他文化形态的有两点,一是经济动机上升为文化行为的主导动...  相似文献   

13.
"审美"概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8,35(1):96-102
在中西美学史上."审美"概念都以审美经验为中心.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经验经历了从自律性向他律性的转化,"审美"概念的内涵也从非功利、无甘的的变为功利的、实用的.中国美学对于"审美"概念的理解始终叠加着国外美学理论的交光互影,但也不乏对于中国本土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在总体上更具开放性、普适性和兼容性.从中西美学史的嬗变可见,"审美"概念的内涵十分宽泛.这与它所依托的审美经验的包容性和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贺晓武 《社科纵横》2010,25(11):90-92
洞头的"灯舞文化",是少有的独特民俗。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仪式化的表演,确实给予渔民情感慰藉,更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要。它的传说、仪式表演,其实根植于当地人们的现实需要和审美需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温州,要发扬洞头"灯舞文化",应该保留民间的元素减少商业气息,这样才可以增强人们的审美交流,建立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人类通达自由之境的路径,是审美实践的本真形态.游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在游戏中,人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从而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境界,使人的创造本质得以真正确认.游戏带来的不是肤浅的感性或理性愉悦,而是一种超越的情怀与审美的态度.游戏越有挑战性,其开显的文化意义就越深刻.  相似文献   

16.
情景喜剧作为电视剧种之一,它的发展流变暗含了中国历史语境变迁、文化逻辑运动的表征元素,它的现时境况也映照着当下的社会观念、审美趣味与文化思维。《武林外传》作为一部比较独特的情景喜剧,暗含了解读当下时代的精神特质与文化逻辑的密码,通过分析《武林外传》的生产机制,既可以探寻《武林外传》剧成功的意义生成策略,为今后的情景喜剧、电视节目乃至其他文化产品的出产与发行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又可以从中窥探当今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反思新世纪以来电视作为最重要的大众媒介参与大众文化运作的得失功过。  相似文献   

17.
张中 《阅江学刊》2013,(4):113-122
在美学家眼中,"审美直觉"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方法或能力,它关涉思维、行动和创造,也关系到自由和超越。对克罗齐而言,直觉即表现,直觉就是美,而对柏格森来说,直觉即绵延,直觉即方法——普鲁斯特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点。直觉甚至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它能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或创造一个无限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美的感悟与体验。马利坦认为,"诗性直觉"即创造性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就是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就是审美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审美直觉既是审美情感的发动,也是促使真善美贯通的中枢。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归宿都是自由,而它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审美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文化愉悦的精神性消费行为,承继着人类既往审美经验的历史积淀,但同时又吸纳了当代新奇、轰动、同步、冲击的消费和体验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视像时代的审美文化消费注定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以及被某种随机性所左右并在大众审美趣味的共同参与下发展、变化。个体的感性自娱追求和群体仪式化的心理效应显示了审美文化消费方式的基本和普遍的特点,喜新求异的消费更迭加快了审美文化消费的运转周期,多元趋向选择构成了审美文化消费的多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9.
施永秀 《探求》2003,(1):63-65
流行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说明市场效益机制、大众媒介的渗透、世俗化娱乐消遣的倾向对文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使文学走近了大众,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消费,但文学蒙受了重创,作家与批评家应正视这些现象,保持理性,引导与提升文学的人文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网络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泛的应用性.但其负面效应也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其物理学与美学的双重特征、审美形象性、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审美情感的差异性等,使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并存.如要实现网络文化内涵与实施对策的创新,就应在强调网络文化重要价值的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将传统文化的注重人性化的"零距离"的理论与实践融汇其中;在运用网络手段的同时,要调动一切因素来削弱网络由于机械化、格式化等带来的人际间的隔阂;要尽最大可能消除由网络"虚拟化"所带来的"人格面具化",将真实、自然的审美观融化在网络文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