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美国政府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抛出所谓亚太“再平衡”政策,加紧在该地区的投棋布子,经济上兜售TPP,军事上拉紧地区同盟关系,外交上推行巧实力外交,并积极介入钓鱼岛与南海争端,其对华的一面较为突出,将对我周边环境形成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改变地缘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劣势,以及获得商业利益,1536年,冠以"笃信王"称谓的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与基督教世界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结为同盟.法土同盟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维持了欧洲的国际均势及其政治多元化特性,促进了欧洲外交观念的变化和中世纪欧洲统一意识的崩溃,而且在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新教改革的成功和法国在东地中海经济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亚洲外交与日美同盟之间的矛盾是困扰战后日本外交的核心难题.这种困境既源于日本战败与朝鲜战争后中美对立的亚太国际政治格局,也归结于日本的战略选择.大平内阁处于世界政治从紧张缓和向新冷战过渡的时期.大平正芳从前任福田纠夫推行的“全方位外交”后退,转向强调与自由主义阵营诸国的协调关系,特别是日美协调.同时,他还主张在日美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中国以及环太平洋连带构想外交.其对外战略解决了亚洲外交与对美外交的困境,影响着198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展开,是日本外交理想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境外宗教渗透是导致前波兰剧变众多因素中的重要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和罗马教廷梵蒂冈结盟对前波兰进行长期的宗教渗透,美梵同盟宗教渗透的首选定位于前波兰主要基于其信仰考量、民族考量、政治考量和工运考量,美梵同盟最终对前波兰宗教渗透成功得益于波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频繁失误,前波兰政治反对派团结工会政治活动宗教化和前波兰教会宗教活动政治化。认真吸取前波兰率先被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深刻教训,对于我国党和政府以世界眼光、长远思维在新形势下处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二百多年前的美国独立战争,完成了一项极其光朵的政治任务——取得了国家的独立。但独立战争不仅仅是美国人民一次政治的、军事的伟大胜利,而且也是一次外交的辉煌成功。美国独立战争时外交之所以获得重大成就,主要一点原因就是;敢于与其它殖民国家结成反英同盟。结果“争取解放的美国革命人民曾同当时就在美洲拥有殖民地的西班牙和法国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表现为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既要疏俄、防俄、抑俄,防范霸权式的俄罗斯东山再起,又要改善对俄关系,并与俄罗斯建立起比较正常和稳定的双边关系。波兰的对俄政策是由其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是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尤其是波兰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历史因素和冷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欧洲地缘政治版图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预见,随着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深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及独立安全防务政策的加强,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将更多受欧盟对俄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卡特时期美国与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谈判,是后越战时代影响美菲关系的重要事务和牵扯美国在东南亚核心利益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检验美国“人权外交”效力的试验域场。在东南亚,卡特政府以人权问题迫使作为“民主橱窗”的菲律宾改善国内政治环境,却受到美菲军事基地谈判和传统安全利益的束缚。人权目标与军事安全目标的抵牾,导致卡特政府在军事基地谈判的政策上摇摆不定。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苏越同盟、柬越战争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美国政府决策层强调人权优先的呼声日益式微。在经历了围绕人权原则的内部争论,以及与国会的政治博弈后,美国对菲政策事实上重新回归传统安全轨道。卡特政府试图通过人权外交来重新诠释美国的对外政策,但在对菲关系上未能成功调和道义追求与传统冷战利益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次大战全面爆发,9月28日华沙论陷。波兰成为二次大战爆发后,被法西斯德国所吞下的第一个“牺牲品”。多年来,人们不断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总结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其实,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在这不到一个月的事件背后,隐藏着三大支力  相似文献   

11.
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采取了军事上打击、经济上封锁、外交上接触的政策,这种政策受制于英国的国家利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意识形态、传统的英国外交思维以及外交决策者的个人风格,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灵活性与原则性、斗争性与妥协性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以“共同理念”为基础把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共同理念” ,既是美国把同盟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也是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的核心内容。但随着美国政府“单边主义”色彩的增强 ,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裂痕也日益显露。“9·11”事件后美国决定绕过盟国自行其事 ,因而降低了盟国的军事作用。美国的同盟政策出现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理念的临时同盟取代以“共同理念”为核心的传统同盟的势头。这并不是美国外交风格的一个例外 ,而是美国同盟政策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3.
1935~1937年苏联对德政策除了采取集体安全政策之外,还尝试着与德国和平共处,建立正常的政治关系,当时独特的国际环境和苏联领导人矛盾的心理为后者的实行提供了条件。苏联对德国和平共处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但这种尝试干扰和削弱了苏联长期追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而且为以后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军事、经济和政治三方面来研究。军事上承担了在多个战场抗击法西斯军队的重任,美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经济上,向盟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美国是反法西斯阵营的大后方和"兵工厂";政治上,参与创建反法西斯同盟,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美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创建者和盟国团结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5.
战后以来韩国对日外交经历了几次大抉择,如今韩国正面临对日本外交的新抉择。面对久拖不解的朝核问题和朝鲜的威胁等因素,韩日暂时搁置其矛盾在军事上谋求新的合作,并使美日韩同盟更趋紧密。不过,由于韩日军事走近会牵动韩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又给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复杂的不利的因素,因此,韩日安全关系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的韩美关系变化特点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韩美关系在军事、外交和经济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军事安全领域 ,韩国自卫力进一步提高 ;在外交领域 ,韩国由“唯美国是从”转向“重美”、“多元” ;在经济领域 ,韩国对美竞争力增强。今后 ,由于韩美在东北亚和平、安全及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战略问题上仍需要合作 ,将使韩美同盟关系在较长时间里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积极开展对美外交活动,并提出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在内的一系列的对美政策,初步积累了外交工作的经验,对于扩大中共的影响和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政策的调整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削减对华日元贷款,改变日元贷款的提供方式,改变对华ODA的实施内容等。这些调整的原因或目的是: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对政治、军事大国目标的诉求,迫于美国的压力等。这反映了日本外交资源的贫乏和外交手段的拙劣。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根本点就是独立自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这一时期,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论政策》和其它一些谈话、讲话中,阐述了我党的外交原则、方针和政策。他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明显的,应该是抗日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①我们既反对国民党完全依赖于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也反对党内盲目服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做法,主张独立自主,在不丧失领土和主权的前提下,和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同盟及抗日军事互助协定。《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