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剧变。在西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之际,其文化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此时,人们开始频繁使用“后现代”一词概括和评价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后现代有关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让-弗.利奥塔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发轫之初最重要的理论奠基人之一,他重新思考西方的思想传统,对其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用“后现代”命名。他的后现代思想论述了后现代状况的多个方面,其观点在后现代思想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领导方法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邓小平的领导方法与思想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理论自觉与大胆实践。邓小平坚定的理论自信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其理论的自信则主要来源于理论自觉。邓小平充分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想有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首先是要学。但是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因为文革期间毛泽东批评过邓小平“不读书,不看报”,很多人就此认为邓小平不读书。其实就邓小平早年无论在欧洲、俄罗斯还是中国,都读了很多马列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方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是理性 ,而中国管理则因缺乏理性传统而难以融入世界管理思想的现代演进。虽然在西方管理理性正遭遇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反思和颠覆 ,但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是现代的而非后现代的挑战 ,因而理性精神的构筑对中国管理现代化而言是必要且不可逾越的。  相似文献   

4.
摘要:在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后现代的“后”同时具备“现代主义之后”及“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两种意涵。居于台湾“主流”位置的后现代论述,恒以简化的标签横扫文学界与文化界,昌言文类泯灭、意义崩解、游戏当道、解构至上,造成1980年代之后,文学创作者向边缘靠拢的风潮。权宜性的“后”字,极贴切地表述了后现代思维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台湾现代诗界对于后现代状况的发生与取名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派。不赞成或不喜欢后现代艺术表现的学者、炒作或消费后现代主义的评论者、及从文化角度研究后现代的学者除外,对于后现代思想的论述意见也有分岐明显的两派。通过探讨理论演绎后的台湾后现代论述轮廓,从时间上与美学上的后现代意涵,可把握台湾现代诗坛理解中的后现代诗特质,追溯历史发展中的各种派别与意见.进而讨论奚密、廖炳惠、简政珍对后现代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探讨为经,以对两代伟人的思想特征及其理论分析为纬,对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对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理论作了探索性的归纳与总结。其中不乏作者的个人观点。文章认为,从毛泽东“赶超”思想到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理论,反映了两代伟人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接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渊源及本质表现,同时指出了树立“领导就是服务”思想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邓小平“教育为本”的思想,从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高度,揭示了教育的深刻本质;第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毛泽东关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第三,邓小平教育要“三面向”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有中国特点的社会管理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管理思想。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是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最高成就。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实践,要求我们对它作系统、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管理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管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邓小平管理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及西方资产阶级管理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邓小平管理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体系,它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管理理论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精髓,“超级领导”则是西方现代一种新的领导思潮。基于“无为而治”思想和超级领导理论,领导活动的最高境界应是在以“道”的辩证思维进行“有为”的超级领导、以“法自然”的思想实现超级领导的“无为”本质这一思想境界的基础上.从建设“无为而治”的超级领导文化、提高领导活动各主体的“领导”能力、塑造超级领导的“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努力,进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领导状态。  相似文献   

11.
时下,学界的“新左派”,以西方后现代理论为思想资源,对中国新老两代启蒙者和自由主义进行了学理性讨伐,否定80年代“新启蒙”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认为应该坚持反现代性的现代思想。这场讨论本身标示着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日益独立与分化,但是“新左派”对启蒙主义的讨伐,在三个方面丧失了中国历史的具体语境:后现代理论所导致的认识上的盲见;对中国启蒙者的命运缺乏具体的思想考察;在实践上回避了中国特有的问题。因此,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中,否定和批判“启蒙”并非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领导制度思想是邓小平领导观的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色。关于改革和完善领导制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是他长期探索领导制度问题的思想和实践结晶;领导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的科学论断揭示了领导制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现了历史性理论突破和超越;邓小平领导制度思想体现了制度哲学论的价值,具有制度方法论的意蕴。深入研究邓小平领导制度思想,对于推进领导体制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的主旋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学术论争都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某种回应和演绎。被公认为属于“后现代”的理论如法国后结构主义或德里达所培养的美国解构主义自不必说,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北美“媒介生态学”亦当视为“后现代”大军的一翼,因而亦当置于“现代性”研究的谱系。“媒介生态学”是麦克卢汉对北美传播研究界的馈赠;尼尔·波兹曼将其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追求,并予以体制化,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媒介生态学”博士项目(1970年),一个与多伦多学派交相辉映的纽约学派得以诞生和成长。根据北美媒介生态学会创始会长兰斯·斯特拉特教授的界定,“媒介生态学”本质上就是“后工业”( the postindustrial )和“后现代”( the postmodern)。对他而言,“后工业”乃“后现代”之不同称谓,或对“后现代”更具体之描述。麦克卢汉的后现代本色日渐为学界所认识,他将“机械化”与“自动化”、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相对置,前者是“现代性”,后者则是“后现代性”。在情感上或在私人生活中麦克卢汉可能留恋于“现代性”,但其理论立场绝对是偏向“后现代”一边的。美学上,我们可以将麦克卢汉视作“审美现代派”,然由于这种“审美现代派”被放置在电子媒介的“听觉空间”,麦克卢汉的美学大概也就没有那么“现代”了,因而与其称之为“审美现代派”,毋宁谓之为“审美后现代派”来得更准确一些。美学曾经是现代的,是“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如在鲍姆加登那儿,但在麦克卢汉这里,它则是后现代的,是“反美学”的,犹如海德格尔在解读梵高《农鞋》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的“反美学”。笔者曾在麦克卢汉的私人藏书中见到了他阅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的眉批和上面写满了其札记的小纸条。当然,麦克卢汉不是在读过海德格尔之后才形成自己的“反美学”的,其所选择的电子媒介路径早已预定了这一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辩证的观点出发,结合管理理论,对邓小平论著中关于管理思想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时间结构着重追寻邓小平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空间结构则对业已形成的邓小平管理思想有机整体进行分析。最后从辩证论的方面揭示了邓小平管理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管理思想是其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等的著述已为数不少。但研究邓小平管理思想的著述还不多见。本文从一种新的视角,对邓小平管理思想的精髓、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邓小平管理思想的精髓。指出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是邓小平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并就邓小平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中的经济管理思想、行政管理思想、人才管理思想等部分内容作了概述。本文旨在通过邓小平管理思想的初步探讨,提出作者对此问题的浅见,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用邓小平管理思想指导一国的现代管理实践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差异问题是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黑格尔辩证法以先验的同一性、整体性为前提,认为差异就是矛盾,必然经过正、反、合三阶段达到统一.而德勒兹认为,差异是一种异质共存状态,并非对立和冲突.借助《文心雕龙》的“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思想,探讨兼容黑格尔同一性与德勒兹差异性的方法论,成为超越现代与后现代思想困局,探索未来理论发展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思想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特别是邓小平,都十分重视生产力在党的路线、纲领及社会主义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这些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新的文化理念,奠定了"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所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则与"党始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凭《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性和公正游戏》等文本语境,重构出利奥塔后现代概念谱系的思想逻辑,以回应那种将“后现代”斥之为虚无主义的轻率结论和心理样态。利氏以语用分析为方法,指认出现代社会关系和科学叙事的语言游戏本性,披露出以标举人类解放和穷尽真理的“现代性”神话之恐怖主义及其非法性原貌,而追求误构与歧异,走向“后现代”,则是当今社会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社会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社会变革的理论反映,其思想特征与现代社会理论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相对于现代社会理论而言,后现代社会理论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理论品质,对社会理论科学主义诉求的反思态度,对元叙事坚决的拒斥态度以及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超越取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质疑和挑战,使现代社会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比较集中的呈现,同时也表现出其自身固有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来,“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在西方知识界可谓最时髦的用语之一。有所谓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后现代社会、后现代政治、后现代管理、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电视,甚至还有所谓后现代爱情等等。同样,在西方哲学界也出现了“后现代哲学”。那么,何谓后现代哲学呢?它与传统现代哲学有什么区别?这些即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