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因而城市体系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清代前中期,西藏城市主要分为前藏、后藏、阿里、康藏四大区域,并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以日喀则、昌都、噶大克为次中心,各宗所治为第三层级的区域城市体系.西藏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城市多集中于河谷地区,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距离甚远,多沿陆路交通线分布,为交通要道的节点和商贸中心.  相似文献   

2.
从远古走来 拉萨位於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海拔365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空中城市”。公元七世纪,著名的藏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迁都拉萨,建立吐蕃王朝,并建造以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为中心的几十座佛寺,拉萨不仅成为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人们心目中朝佛的圣地。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中国大西南沟通内地与南亚各国的重要走廊。千百年来,古城拉萨的建设与发展充满了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城市风格。她素以历…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藏藏族人口的发展变化,通过普查数据重点分析了拉萨等城镇的人口变化、文化素质构成;同时也回顾和分析了西藏的汉族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特点、职业状况;最后从西藏城乡的民族构成、城市和乡村居民与汉族的接触、城市居住区的格局和民族成分等不同的角度,对西藏人口(包括汉族)的语言使用进行初步的分析,从而可以较系统和客观地了解西藏的人口变化和发展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在整个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的主体".民主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城市及其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青海省已经发展出涵盖1个中心城市、2个次级中心城市、70个各类小城镇的初具规模的城市体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现已拥有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十五"期间,拉萨市创造社会财富328.56亿元,较"九五"增加179.48亿元,全市生产总值以年均16.6%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全区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不过,囿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青藏高原城镇化进程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甘肃代表团赴藏为中心,来探讨民国初年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展,甘肃代表团的赴藏是在动荡加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主动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使得中央与地方关系有所好转,因此1919年甘肃代表团的赴藏,虽是中央与西藏关系的发展史上的惊鸿一瞥,却耐人寻味,值得仔细揣摩研究。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区域信息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其内部城市间的同城化效应逐步增强,城市体系结构和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演变,目前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城市层级体系,并存在产业同构现象.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同城化指数,且利用经验数据分析了在多中心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结构关系.此外,为了考察城市的初始禀赋对自身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采用截面OLS回归的方法,并选取2006年和2012年的数据观察城市体系结构的变化.回归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特定条件下显著,并通过比较发现2012年次级中心城市尤其是南京市对其外围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大,同城化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增加了产业相似度,且验证了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受到行政壁垒影响的假设.  相似文献   

7.
长东上游地区(川渝藏)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之一.城市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长江上游的城市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城市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总量较少,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分布不平衡,中心城市的聚集和幅射功能不强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确立重庆、成都、拉萨等中心城市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创新为动力实现超规发展;有重点的扶持部分有良好基础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逐步完善城市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促进乡村城市化等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 ,亦称标准语 )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与经济、政治的集中分不开的。民族共同语就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由于多种原因 ,目前 ,藏民族共同语尚未形成。什么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要取决于那种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取决于那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等条件。西藏拉萨曾是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藏民族成员对这雪域圣地一直有着特殊感情。建国后 ,拉萨话的影响逐渐显著 ,其地位日益重要。鉴于此 ,笔者认为现代藏民族共同语言可正式确定为“以拉萨语音为标准音 ,以卫藏方言 (西藏话 )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书面语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得到优先发展, 其虹吸 效应突出。 不断集聚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持续扩张的建设步伐, 对拉萨城市综合承载力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 战。 通过对拉萨城市自然生态承载力、 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 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发现维系拉萨城市健康发展的上述要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 部分指标已接近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临界点。 而未来数年, 随着川藏高速公路和川藏铁路的建成通车, 更多的人流、 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将汇聚拉萨 市, 从而推动拉萨城市进一步发展。 面对即将到来的拉萨经济发展新高潮和人口增长新态势, 应制定科学的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选择合理的内涵式发展方式, 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 探索出一条适合 青藏高原区情的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清末之际,西方势力从以拉萨为中心的西藏腹地转移到青藏高原东缘地带活动,康区随即成为西方势力在藏区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成为他们试图前往西藏的重要通道。西藏格鲁派上层抵制西方势力在康区一带活动,并从阻止他们由康入藏和在康区活动两个层面采取了多种抵制举措。西方势力自1865年退出西藏以后始终未能再度进入西藏,在康区的发展也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为到达拉萨使西藏的民众皈依天主教,成为首批进驻汉藏边缘滇西北一带的西方人.1854年,罗勒拿(Charles Renou)以"汉商"的名义,在紧邻云南北部边境的西藏察瓦龙境内的崩卡谷地主持传道,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讨论了当地民众对法国传教士及新宗教的反应,揭示了滇西北边地复杂的族群关系、地方政治、经济和宗教形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藏区发展专题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冉光荣教授从西藏社会经济环境变革人手,就当地农牧民宗教生活的变化提出了独特见解.他指出西藏农牧民宗教活动与寺庙经济关系日趋淡化.对寺庙依赖关系也在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农牧民宗教信仰自由度的提高.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厅主任安七一博士、博士生导师杨明洪教授等.从西藏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特殊优惠政策支持下的西藏金融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拉萨自古就是西藏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藏不断对西方列强开放市场,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萨作为全藏贸易集散地和内地战时物资的通道,贸易地位更加突出。散布在拉萨的大小市场和商店,出售的各种商品,不但反映出当时西藏的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面貌,也反映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对西藏的贸易侵略所造成的畸形繁荣。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西藏及其他藏区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论证也一直是中国国家决策层和学术界极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对拉萨、那曲、林芝、日喀则、昌都等十多个社区大量个案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西藏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并加以分类分析研究,探索西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问题,寻求西藏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正确途径.根据多年的西藏现代化调查和研究成果,就当前西藏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四面环山、绿水长流的德格,是康藏高原上的文化古城,康藏有名的印经院就在这里.这个印经院是康藏地区最大的印经院,在亚洲佛教国家中也有相当高的地位.它印刷出版的经书、著作和佛画,不但普遍发行于康藏地区,而且也受到尼泊尔、缅甸等国佛教界的欢迎.它的规模巨大,藏经丰富.所制印版艺术造诣较高,这是连西藏佛教中心拉萨也远远不及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经济中心的转移及其所引起的城市衰落现象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当代城市格局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经济中心城市苏州、广州和澳门在近代的衰落为例,分析了地理区位条件、腹地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城市经济发展变因在近代区域经济竞争中的消长变化,探讨了近代经济中心转移与传统商业城市衰落隐含的深层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乡村发展缓慢,且二者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原有的城乡关系也急速发生变化。"以城市为中心、以乡村为从属"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间的交流逐渐加快,乡村人口开始向城市集中,大中型中心市场在城市形成并成为近代东北地区城乡交流的中心。而促使近代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动因更值得我们深入探析,以期对近代东北社会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为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 ,之所以会形成此一发展规律 ,主要与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以国家政治为内核的聚集效应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也是为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 ,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虽然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但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规律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一个主要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 ,以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 ,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 ,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和地区的经济中心 ,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但经济中心的形成不是人为的 ,而是需要具备相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藏区研究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受地理环境制约,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不足.中央财政对此给予了扶植与补贴.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明洪教授等从中央财政补助出发,利用数学模型对西藏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央财政补贴与西藏GDP、西藏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对西藏经济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受地理环境、政治地缘、社会形态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城市居住环境呈现出与中国其他地区城市相异的治理变迁图景。这一过程以治理目标的演变为立足点,历经消除住房等级差异、优化住房分配制度和建设高原特色人民城市的三个阶段,西藏城市居住环境实现了由“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再到“住有优居”的伟大飞跃,在住房面积、居室环境、住区绿化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并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贯彻党的治藏方略是根本保证;二是稳定和团结的社会环境是基本前提;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特殊政策支持及全国帮扶援助是重要外源性力量;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是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