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能够产生强大的传播力,使大众传媒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救援力量。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为例,将人们熟知的信息传播的基本信条对象化,具体分析了电视灾难报道的成功经验,即及时准确的信息响应、全面客观的传播立场、全局视野中的立体报道模式以及导向明确的注意力管理,以期为今后的灾难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突发性事件报道屡见不鲜。新技术——Web2.0自媒体产生带来了媒介的新发展,使传统媒介不再是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唯一主角。微博正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的研究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意义。文章以微博信息传播方式的角度出发,探讨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微博传播效果、微博舆论引导、微博谣言的控制和引导等切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4.
对突发事件进行电视直播是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媒体提出的要求,对突发事件的直播也最能体现媒体的新闻意识和综合实力。汶川地震是中国媒体首次全情直播灾难事件,开辟了中国电视媒体灾难直播的新时代。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要坚持及时快速、真实呈现、强化互动、巧妙引导等策略,以保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媒介以及村民会议传播,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形成了电视第一、报纸第二、网络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媒介功能认知方面,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认为大众传媒最大问题是“与自己距离太远”,加之“虚假新闻增多”等因素,导致其不太喜欢大众传媒。媒介对农民阶层的报道和关注不够,只有少数媒介关注“三农”。媒介需要多关注进城打工农民,重视对“三农”政策传播。农民期待发展农村电视和网络媒介,加强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农村情况,持续报道农村社会问题,禁止虚假、空泛的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幼儿奶粉事件,汶川地震中学生伤亡、灾后干预与救治、孤儿认领等诸多问题,使得儿童群体一度成为各类媒介报道的焦点。而就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而言,在2008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一、电视新闻述评的界定电视新闻述评是言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种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一体的电视评论形式。80年代以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相继开设了新闻述评性节目,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和《时空报道》,黑龙江电视台的《今日话题》,哈尔滨电视台的《新闻了望》等。电视新闻述评作为电视评论的一种形式,它虚实结合,有说有评,既有对事件的介绍,又有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它以典型事件为基础就事论理,从而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8.
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新闻的信息含量,满足观众的现场同步感和参与感,是信息时代受众的需求,也是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对历年荣获中国电视新闻消息类一等奖作品的分析,从现场短新闻的内涵、现场画面的视觉冲击、主题的提炼、新闻标题等方面进行阐述,从中感受电视现场短新闻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媒体报道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的表现迥异于以往任何一次突发灾难事_件的报道,其快速反应、较强的专业性、较强的人情味和不顾危险、深入灾区采访的敬业精神,博得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但是,当我们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这次地震报道时,不难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一是新闻娱乐化阴影犹存,如渲染"朱坚强"以娱乐受众,炒作"范跑跑"而有失严肃;二是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受长期养成的习惯思维的左右;三是媒体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国内不同级别、地域和性质的8家报纸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5·12地震发生开始至今(2010年3月),在汶川地震相关报道中的内容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2008年6月30日之前报纸主要以应急救灾为主要报道内容,此后则以灾后重建为主要报道内容;国家级报纸重视民生报道,外地报纸重视灾情报道,本地市级报纸重视住房及设施建设报道;党报不同阶段的报道重心比市场报突出,市场报比党报更关注受灾感受等.  相似文献   

11.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获得了巨大成功,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汶川地震报道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带给我们如下有益的启示: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报道客观、评论公正、感情真挚是取信前提;政府支持、制度保障、社会配合是成功基石.我们应当很好地总结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经验,并将其作为一种财富,这对于我国新闻媒体今后深化改革,提升新闻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将是一种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伤亡和损失。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涉及发布主体、发布对象、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等多方面内容。在分析地震预警系统及其应用基础上,构建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探讨了发布主体的有效载体,及发布对象根据容忍度和确定性两个维度划分为六种类型,发布方式根据不同发布对象划分为四种类型,发布内容根据地震事件信息和地震应对信息分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应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成熟公共领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然而,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出传统舆论无法比拟的优势:开放性、自由性、便捷性、交互性,调动民气,让大众可以参与对事件的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引导和影响事态的进程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绕过了传统舆论运作的"议程设置"、"守门人"等程序,涉及到色情、煽动性及暴力等低级庸俗的消息,一些流言蜚语和虚假信息的蔓延容易造成公共领域呈现不成熟局面,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安定.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黑砖窑事件"中,新闻媒介对事件的发展和处理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之间取长补短、积极互动,形成了整合与共荣的局面。新闻媒介在专业主义的规范下介入社会重大事件,确立了媒介的"社会公器"角色和"为公众服务"的立场,新闻专业主义在该事件的报道中得到了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各路媒体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报道任务,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对本次灾害新闻的报道,中国媒体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受到国际国内舆论的普遍好评,其新闻报道有以下四大亮点:快捷、高效,架起灾区与外界的信息桥梁;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灾后的社会稳定;以人为本,彰显媒体人性化色彩;真实感人,媒介事件震撼世界。  相似文献   

16.
王紫嫣 《国际公关》2023,(9):164-166
地震是我国发生最频繁、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主流媒体对地震的报道框架影响着受众认知,也在安抚民心、稳定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信息来源等维度对1949-2019年《人民日报》对国内地震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关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报道体裁与报道主题逐渐多元化;报道对象从领导人转向平民英雄;报道倾向从正面宣传为主逐渐走向客观;叙事方式由宏大叙事转向平民叙事等。  相似文献   

17.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受众地域化的特点,而在同一区域内,新闻素材十分有限,因此电视媒体难以避免报道相同题材的民生新闻。"小碧心"事件是广州地区2012年度的热点新闻,广州地区三大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在报道过程中善于挖掘不同点,通过全面系统的新闻策划、多维度的报道视角、全方位的深度报道、生动多样的新闻素材、个性化的解说词、勇于创新的意识等路径,实现同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差异化报道。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电视新闻工作者和电视传媒研究的学者来说,2008年都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年份,在这一年的电视新闻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本访谈以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所遴选出电视新闻佳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既呈现了中国电视新闻工作者们在重大突发性事件频发的2008年,如何将开阔的立意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熔铸于报道中,并通过精当落点、精巧角度的选择和典型人物的选取,锤炼出了蓬勃大气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更紧密围绕电视新闻制作的内外部要素,考察其在报道的主题、理念和技巧等方面所实现的重大突破.旨在为今后中国电视新闻的创作与理念更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特有的传播手段形、声为主,对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分析解释、归纳预测,以“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去路”的深层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地震、飞机失事、矿井塌方以及病毒传染、恐怖袭击等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得各种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本文根据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将其分为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和消退期,并提出在不同阶段运用相应的传播策略,可以为社会致稳致序发挥更好、更大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