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性概念的智慧性、抽象性、普遍性三个方面,荣格与慧能的思想具有共通之处.两者自性思想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自性的来源、动力、功能三个方面.在比较分析两者自性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荣格的建构方法和慧能的解构现实方法,提出了注重个体的内在潜力、促进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自 2 0世纪中叶以来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 ,逐渐形成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后荣格分析心理学派 ,它们对荣格心理学思想既继承又修正 ,共同把分析心理学推向前进。本文概述和评价了荣格和后荣格流派之间较为微妙的关系中的 3个基本问题 :一是后荣格流派不被荣格正式认可的原因 ;二是各种后荣格流派对荣格的心理学思想的继承、修正和发展 ;三是后荣格流派不是“非荣格”的 :分析心理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从"神话与现代性"视角来看,20世纪的神话理论家面对的问题是现代人在拥有科学的情况下,能否继续拥有神话。荣格的回答是,神话仍然活跃在现代心灵中,神话在现代文化中具有补偿功能,治疗现代文化的出路在于个体的自性化。荣格神话观显示出诺斯替主义色彩和原始主义向度,建立了一种神话研究的分析心理学范式。不过,从现实政治上看,要警惕神话及荣格的神话观在群众运动中的滥用。  相似文献   

4.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荣格的意识阈下的心理内容属无意识的定义,唯识学的第七识、第八识和种子,以及处于率尔心、寻求心状态的前六识,都属无意识范畴.荣格的无意识的心理内容与意识大都无关,无意识常成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识学的意识就是种子的现行,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中的二执种子,决定了众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两种理论差异的根源在于:荣格心理学是心理实在论,认为神话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具有无意识的原型;唯识学则认为轮回和解脱都具有实在性,解脱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从唯识学立场看,荣格心理学的理论是假设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范畴都属假设,并不成熟完备其治疗非正常人格的实用目标虽有相当价值,但其自性实现的超越性目标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陈元晖先生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动力和研究内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提出了"濡化"概念来解释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指出了形而上学方法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各自局限,倡导采用辩证法思想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本文主要从陈元晖教育心理学思想、濡化思想、社会心理学思想和心理学方法论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6.
太虚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佛教心理学”之间作出了深入的比较,并依据其佛学素养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舛误”、“浅狭”之处给予了破斥和揭示,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太虚的研究表明,在佛教文化与现代心理学之间可以存在某种互补关系;而且,太虚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宗教心理学与宗教的心理学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垒。  相似文献   

7.
阿德勒心理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个体的积极性层面。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在组织中管理者应积极开发员工自身的"本能"积极性。从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追求优越和生活风格等理论进行阐述,结合积极心理学对阿德勒心理学思想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荣格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原型学说,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心理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要准确地理解荣格原型理论的内涵,必须从哲学的视角对它的动力系统、呈现方式和流传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一直是主流心理学争论不休的话题,新兴起的文化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各自提出了新的文化观,进一步阐释了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角。进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都对文化提出了独特的解释,都认为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两者在关注的视角、建构观、研究方法及范式和文化范围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阿德勒对宗教心理的关注,与其浓厚的家庭宗教背景、临床实践和社会活动有关。其主要观点是:宗教不可避免地走向世俗化,宗教观念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自卑感,宗教是人类理想目标的具体化,是人类关系的神圣化。其影响在于:对宗教的世俗化理解符合宗教的发展趋势,发展了传统精神分析的宗教观,促进了个体心理学治疗在宗教领域的实际应用。其历史局限表现在:对宗教世俗化的理解消解了宗教的神圣性,对宗教心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荣格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笔者通过对他的分析心理学进行深刻分析之后认为,荣格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的叛逆者,他的心理学体系也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挑战;荣格分析心理学是荣格在坚持弗洛伊德主义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改造和发展,这一理论对以后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用荣格的心理学原型理论对<他们眼望上苍>中女主人公珍妮个性发展的心理历程进行解读,指出此历程实现了荣格所述的个体化进程.在三次婚姻中,珍妮对传统的僵化的性别模式进行了挑战,摆脱了传统性别人格面具对黑人女性的束缚,逐渐认识到心灵中异己的人格成分--荣格所述的阿尼姆斯,最终实现了心灵的整合,实现了个体化.  相似文献   

13.
误解与契合——析荣格对道教内丹学的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格在《金花的秘密》一文中 ,对两部道教内丹学著作作了心理学的阐释。尽管他的阐释并不完全符合内丹学原义 ,但他的一些阐释对今天的心理学研究和道教内丹学研究都不无启示意义。另外 ,荣格心理学本身与道教内丹学之间确实有不少相通契合之处 ,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是件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4.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在对现代心理学的主客二元论和个体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核心--建构,建构在话语中通过互动过程进行,并关注文化、历史的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提倡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对知识、自我、人格等进行了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自我观和人格观.它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心理学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和多样的历史形态,包括常识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理学。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是抛弃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而应该把其当作自己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身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对20世纪的西方学者及其理论有着深刻影响,荣格及其心理学即是鲜明的例子。从接受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卫礼贤的"同化"和改变,《易经》的共时性原理和整体性思维,《太乙金华宗旨》中的意象启示和心灵修炼,道家思想中的超越理念和心理象征等,为荣格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和理论资源,帮助荣格建立了独特的"西方文化为体,中国文化为用"的心理学。荣格对中国文化的接受逻辑和应用实践,对我们转化接受外来文化、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且 ,荣格学派在当代的发展 ,特别是沃西本的理论 ,是超个人运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中国化研究议题是中国心理学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心理学早期在学习、模仿和跟随西方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但早期对西方心理学的过度借鉴,导致中国心理学逐渐失去对中国人民心理本真的研究,学术界在心理学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出现学术分歧。通过西方和中国心理学发展脉络对比分析,对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中的科学观、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实证资料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心理学研究者要在学术立场上形成统一认识,构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在科学观方面,心理学中国化应该以大科学观统摄小科学观,注重对心理规律实体性和心理规律精神性的研究,弱化方法中心论的倾向,强化问题中心论的立场;在研究范式方面,对待客观研究范式与主观研究范式应该采取“适度原则”,保持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从多维视角开展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以本土文化传统为根基,突破对自然科学模式或人文科学模式的依赖,改变过于强调外在形式的观念,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现象开展具有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的研究;在实证资料方面,在实证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加强理论反思与坚守能力,使基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学研究用来指导实践和服务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