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是哈尼文化传承的特定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就哈尼族的原始宗教在哈尼族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论述的同时肯定了摩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连名谱系是哈尼人用顶真修辞法将神、鬼、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和自我排列起来的一个谱系。它是理解哈尼族文化的钥匙,是哈尼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一座无形无字而又铭刻在哈尼人心中的纪念碑。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对哈尼族连名谱系进行解读,哈尼族连名谱系的作用在于,哈尼人被命名后认为自己就与神、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将得到神和祖先的保佑,英雄是自己的榜样,可以获得力量、价值以及人生的智慧、意义和归宿。哈尼族连名谱系以杰出的语言艺术,明快而智慧地为哈尼人解决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根本哲学问题。哈尼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有105万多人(1987年),分布在云南省南部。1956-1957年,哈尼语工作者曾对哈尼族地区的语言做过一次广泛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把哈尼语划分为哈禔(原称“哈雅”),豪白,碧卡三个方言。哈禔方言内部又分哈尼和禔尼(原称“雅尼”)两个次方言。说哈尼次方言的自称“哈尼”,约有52万多人,主要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  相似文献   

4.
论哈尼族传统农业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农业文明的奇迹,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五点一线为立体空间布局,多样化、多层次性、梯度性的生产结构,代际代内公平为特点的传统农业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契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优秀成分并传承下去对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最低限度来看,对哈尼族反思自身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哈尼族应该继承哈尼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正确对待传统,科学应对当代哈尼族面临的生态问题、居住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传统世界观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尼族在自身独特的民族经历中 ,形成了神、自然、人和鬼相统一的民族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对哈尼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等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哈尼先祖从山居建寨到梯田农业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哈尼先民对水的认识、利用和调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哈尼族人引水修渠、平整土地、修凿梯田,改造水土环境,逐渐走上了水稻种植的农业发展道路。哈尼梯田的营建不仅是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生存环境的合理改造,也是充分利用技术和资源的结果。本文利用哈尼族古歌等历史文献材料,对梯田农业的萌芽及其引水体系的营建过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哈尼族神话的整理出版,无疑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件大事。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神话(以下简称哈尼族神话),产生在他们祖先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它不仅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而且也不同于红河两岸的哈尼族神话。 丰富的哈尼神话主要是通过“雅悉”(歌手)在火塘边、林荫下不断地讲述与传播,使之流传至今。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主要包括开天辟地、葫芦传人、兄妹成婚、洪水灾难、射日英雄和神树崇拜等神话故事。它们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反映古老祖先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以人类以自然的起源为题材。表现的主题是期待不断征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自然力的愿望。通过研究,可以构拟出古代哈尼人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文化的源头,揭示出古代哈尼人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   

8.
长街宴是不同村寨的哈尼族村民每年一度的集体欢腾圣宴.从规约性的象征符号系统来说,它是哈尼族绵恒浩荡古老历史、民族性格、传统世界现、梯田文明及传承手段的象征.作为大型的宗教节日圣宴,它带有宗教祭仪的性质,是个人与家庭日常社会生活角色转换和父权制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象征,是圣俗二元世界对立即人与神鬼沟通交流的象征,是大型宗教节日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是哈尼族更新与再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斯批黑遮》是哈尼族的一部宗教文献,它以说唱念诵的方式在哈尼族宗教主持者摩批中世代相传,并以同样方式出现和使用于哈尼族丧葬活动中。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丧葬祭词,它深刻地反映出哈尼族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这种原始宗教的内核。同时,由于它的内容涉及了哈尼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涉及了哈尼族社会文化习尚的主要部分———宗教生活(精神的)、农耕定居(物质的)和人生礼俗(现实人生的)三个方面。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展示出了哈尼族社会生活的概貌。《斯批黑遮》不仅可称为哈尼族文化的百科全书、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可称之为深沉的哈尼族人生启示录。  相似文献   

10.
生活于云南省红河州的哈尼族,其文化独特且富有韵味。随着哈尼梯田申遗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积极对外宣传哈尼族文化也迫不可待。本文对哈尼族经典古歌《神之歌》第一章《烟本霍本》第二节进行了日语翻译及赏析,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哈尼族神话中神的诞生、神与神之间的关系及神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阿泥河”、“哈尼桥”及类似名称均与哈尼族无关。  相似文献   

12.
支持哈尼梯田存续千年的家庭经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的经济功能是其他各种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文章通过对哈尼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家庭经济的分析,指出在传统哈尼族社会中,家庭的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下,农户家庭通过多样性的生计,尽量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价值;同时,通过家庭内部和家庭间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维持了社会经济的自我运行.农业经济的维持是哈尼梯田系统的景观结构与民族社会存续千年的根本保障.在自然与社会都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哈尼梯田作为遗产应当更为强调其传统意义上经济模式和文化体系的保护、维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朱苗全 《社区》2008,(20):37-37
2008年伊始,我和影友动身前往云南省元阳县。早就被这里一个很出名的地方吸引,身处其中方能体会美景如画,人间智慧的真切。 元阳哈尼梯田,这个云南哈尼族人世代接力的劳动杰作,现如今依然生机勃勃。气势磅礴。元阳县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存其境内集中了几十万亩这样的梯田。勤劳智慧的哈尼族人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记人的名篇,作者彭荆风先生描写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全文先写夜行路上开满枝头的白色梨花,引出文章的重点——小茅屋,进而把读者带入优美的意境当中,这是自然界的梨花。接着点出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从自然界的梨花写到人,点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再写梦中的梨花,写梦中在梨花丛中歌唱的哈尼小姑娘,从而把自然界的梨花与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自然地结合起来,歌颂了哈尼族小姑娘梨花的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5.
"摩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使哈尼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类型特征,影响着哈尼族的价值选择、传承范式以及信仰体系,形成了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哈尼族原始宗教中的巫师"摩匹",是这一传承机制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中体现生态经济伦理思想是哈尼族作家朗确的作品惯有的特色 ,他的长篇小说《最后的鹿园》展现了哈尼族地区传统与现实的生态观念与经济利益的冲突 ,本文由此入手 ,对哈尼族系统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进行分析 ,揭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环境文学发展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华魂》2007,(11)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南段。这里高山森林、半山村寨和低山梯田构成了哈尼族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农业生态系统。千百年来,哈尼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尼族共有1253952人,集中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和西双版纳山区,从事山居农耕,生产粮食。农业生产是他们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部门,尤以善于耕种梯田著称于世。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至解放前夕,汉文化对哈尼族社会的渗透力日趋加剧,但始终未能彻底改变其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氏族社会原生形态。作为意识形态表现之一的宗教信仰仍停留在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延绵时期,并以强烈的灵魂观念为其主要特点。现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就滇南哀牢山区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两个侧面,即占卜、招魂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19.
塔敏吉 《社区》2008,(26):26-26
点尼琴,汉语称为牛腿琴,是哈尼族支系碧约人最心爱的乐器之一,每年他们都会弹着点尼琴欢度哈尼埔玛突和十月年。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的神灵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主要居住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丛林密布的山区,从事山地农耕;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社会发展过程比较缓慢。哈尼族人笃信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对哈尼族的神灵类型试作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