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区域文化中心的变迁是经济、政治、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区域文化只有在与经济、政治、教育协调发展中才能走向繁荣。经济模式的发展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繁荣区域文化的政治保证;教育则是繁荣区域文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以重新划分的安徽四大经济区域为考察的地理单元,采用可分解的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6—2011年四大经济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经济差异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安徽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其中区域内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平均达66%以上。从区域间差异来看,皖江经济区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贡献最大,皖北经济区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反而降低了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皖中经济区各市经济水平高低不一,区域内经济差异较大,而皖南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反映区域经济分离状况的Separation指数也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分离趋异明显,空间极化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生共振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喜梅 《江淮论坛》2010,(4):160-162,15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普遍存在,使得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区域化特征,而如何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生共振关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展高职教育,以实现与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安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期间,安徽总体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但仍存在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等问题.在未来5年规划中,安徽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线,依托核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密切产业联系,合理空间分工布局,加强商务环境建设、合作环境建设、政策环境建设和区域问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开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唐代以前,安徽淮河流域在历史上虽然饱受战乱侵袭破坏,但由于地近中原,易得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直接辐射,使其区域文化总体上较为发达;唐代以后,该区域文化渐趋沉寂.简而言之,在名门望族的影响下,该地域文化历时性地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其一,汉代以前,此地文化似乎过于早熟,抽象有余而才情不足;其二,汉至魏晋期间,安徽淮河流域文化总的特质是偏于刚健,失之飘逸;其三,唐以后,皖北地区的淮河流域总体而言文事凋敝,武风独盛.  相似文献   

6.
华兴顺 《学术界》2004,(5):191-197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本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安徽是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近年来,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安徽已沦为"凹陷的中部"的"锅底".如何摆脱困境实现安徽在中部的率先崛起?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安徽,充分发挥区位功能优势,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从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在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为我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指明了方向.认真落实好总书记指示精神,是当前一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宏观区域经济上看,安徽是一个资源丰富、经济优势十分突出的大省。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迈进ZI世纪,将会直接影响到全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优势与经济发展形式都必须通过市场化来实现,而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决定了市场经济必须是法制经济。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依法治省目标,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安徽法制建设同全国各地一样,在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监督各个环节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安徽、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崛起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安徽是农业大省,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研究,进而对安徽县域进行梯度划分,研究安徽县域经济差异状况及成因,剖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网络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传播环境下安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安徽形象建构要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科学设置议程、完善网络问政机制、提升网络媒体传播力等安徽区域形象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年初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对区域经济格局的最新科学论断,是给我们的一个全新的定位,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作为利益经济、开放经济、能力经济正给中国村落社会带来巨大的震荡。为探求安徽社会整体低度发展的原因,寻求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应对之策,我们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在市场经济的视域内对安徽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安徽村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进而提升安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安徽区域工业化进程、主要特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近五年的统计资料,对安徽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特征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区域分工与产业关联、加快新型丁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今世界,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配性要素。文化力与经济力共同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文化资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地域文化塑造着区域特色经济;文化产业将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交流搭建起区际联系的平台;文化创新则是区域创新的先导。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引入文化力的概念,这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坦 《学术界》2004,(2):16-27
本文以西部开发为典型个案 ,研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问题。作者提出“区域民族经济”概念 ,发展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分析以往发展模式之缺憾 ,强调必须注重区域与民族发展非均衡的差异与代价。本文通过对我国秦汉以来漫长的西部开发史尤其是 1 949年以来三次大开发高潮的重点分析 ,提出联系民族区域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还试图探索具体实施方略的可行路径 ,诸如将西部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等 ,以探讨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经济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包括经济发展的空间定向。即在我国现有区域格局中,安徽主要应当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的回答是:面向沿海,面向东方。一、加强与沿海特别是沪苏浙的经济联系,是安徽发展的主要方向。首先,安徽的区位优势是沿江近海。在我国中西部各省、市、区中,安徽离沿海最近。而且安徽与东部沿海之间,基本是平原相连,江河相通,铁路、公路干线相接,没有什么天然阻隔。加上安徽经济与沿海地区的互补性较强,所以历来经济联系相当密切。其次从历史上看,加强与沿海的联系,就能有力地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例如,1876年…  相似文献   

17.
田田  平英 《江淮论坛》2009,(1):51-58
技术经纪业是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繁荣科技市场的一种较新的社会劳动,技术市场的繁荣则又是以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为依托。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使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快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安徽科研实力雄厚,区位上与长三角发达地区连为一体,技术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目前安徽省内技术经纪人行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影响了技术转移的顺畅进行,成为制约安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镇化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镇化实证研究入手,通过揭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霞 《江淮论坛》2012,(3):109-113
安徽地域文化有三大板块,即皖北道家文化、皖南儒家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儒佛道在安徽地域的这种分布特征为三者之间的交融创造了天然的便利条件。由于儒佛道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大势,故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和历史走势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96年-2006年教育与经济统计数据分别构建了安徽与全国教育水平指数和人力资源水平指数,实证分析表明教育发展对人力资源水平和经济长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安徽教育发展相对不足,并成为制约安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安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安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