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由于腐朽,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长期以来,国人普遍认为:在《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李鸿章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是出卖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是卖国贼,是民族败类。然而在整个事件中,李鸿章到底充当了什么角色?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档案,分析条约的谈判和签订经过,以再现当时的历史,从而准确定位李鸿章在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根据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约定,中日双方于1895年5月8日在烟台换约。本文依据当时有关当事人留下的文字资料,对换约地的选定、双方换约大臣的确定、双方围绕换约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际社会的干预、换约完成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的换约地点,一一进行了考证,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4.
割让台湾,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之举,也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惨痛教训。日军占领台湾的过程,就是台湾军民展现自己英勇不屈精神的流血牺牲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关条约》草签后,面对日本贪婪的割地赔款要求,中国朝野震动,一片反对声浪,纷纷要求拒签再战。迫于情势,清政府随即在津沽沿海部署重兵欲做抵抗。然而,四月上旬一场突发的海啸,不仅摧毁了清军的防御阵地,也使怯懦的清政府试图最后侥幸一搏的希望归于破灭,光绪帝只得批准《马关条约》。  相似文献   

6.
中日《马关条约》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举足轻重,它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真正步入一个以西方国际公法为规则体系构建出来的国际秩序。《马关条约》迫使传统中国体制从根本上遭遇到一个新的世界法权体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且全方位地颠覆了原先的宗藩朝贡体制,促使其不得不改弦更张,进行法制与礼仪制度的变革。从形式理性、实体架构和法理根基三个国际公法的层面审视《马关条约》,我们看到,《马关条约》固然对中国创巨痛深,但也具有正面的宪制意义。它蕴含着破除与塑造的双重法意,揭示了中国之古今之变的现代转型过程,是在一种伴随外来强制力的国际公法之中外约章的规范下的内部体制之变革过程,因此也是一个由外到内进而再由内到外的变法改制过程。此外,《马关条约》还触及国际秩序中的文明正义论问题,中日两国关于这场战争的申辩理由关涉着两种文明价值观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峙。从文明演进论的视角来看,它们又与古今中西交汇之际的中日两国之历史处境有着实质性的关系,传统的中华文明经历这场巨大的冲击,无疑将面临着文明重铸的新命。  相似文献   

7.
《马关条约》签订前后,日本割占台湾的企图昭然若现,从"三国干涉还辽"中看到希望的清政府为保台湾采取的外交努力,依然是遵循"以夷制夷"的思想主旨,寄希望于英、俄、法、德等国对日本的干预.但事实告诉世人,"以夷制夷"思想指导下的清廷外交政策,并不能够挽回台湾被割占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欧盟27国领导人在2007年12月13日正式签署了《里斯本条约》,旨在取代此前因法荷全民公决失利而陷入危机的《欧盟宪法条约》,该条约应在所有成员国批准后于2009年1月1日即下次欧洲议会选举前生效。本文首先分析《里斯本条约》与现行《尼斯条约》,尤其是与《欧盟宪法条约》相比带来的新变化,然后探讨《里斯本条约》能否如欧盟政治精英所期望的那样,令欧盟决策更透明、民主和高效。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日益强大,逐渐威胁到了英、法、俄等国在世界殖民地市场上的利益。为了对付这个欧洲共同的敌人,它们化解前嫌,订立所谓的“三国协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挽回了西藏的主权。这既是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英、俄为了联袂对付德国在双方殖民地利益上妥协、让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农田利害条约》是王安石进行变法而制定的,其目的是大力提倡水利兴修,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农田利害条约》的实施引起了农田水利的建设高潮,不仅修复和新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而且在北方开展了大规模放淤活动,使农业生产获得巨大成效。《条约》还引起了该时期水利学术的大发展,《水利书》、《吴中水利史》等著作陆续出现。《农田利害条约》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1.
《南极条约》的缔结,不仅与南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希望南极能够永续地和平利用并贡献于科学事业的强烈愿望。原始缔约国的创造性将可能引起争端的领土主权问题“冻结”,推迟对矿产资源问题的讨论,采用协商一致的工作机制,在全面保护南极和鼓励科学考察等方面寻求广泛的合作,以条约框架为基础建立了有效的国际共管体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起到了示范作用。纵观条约体系演化过程,不难看出,南极局势的发展从分到合,虽然合中有分,但以合为主。这不仅符合全人类的利益,也符合我国的长远发展利益。重要的是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条约》体系的机制和规则,积极参与,在竞争中寻求合作,通过合作增强竞争力,以逐渐形成、聚集并储备我国和平利用南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1941年苏联与日本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签订了中立条约。由于该条约是在二战的重要时刻签订的,签订的双方分属于反法西斯力量和法西斯力量,且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条约的签订对条约涉及的国家及二战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3年来,中俄关系在这个新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顺利前行,各领域合作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俄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两国政界、学界赞声一片。本文通过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剖析,探寻中俄关系健康发展的源动力,试析《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诗经》出土文献相对比较丰富,共有13处之多。这些出土文献在《诗经》的版本研究,训诂与音韵研究、早期儒家的引《诗》论《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目前对《诗经》出土文献还尚处于个案研究阶段,课题重复、综合研究不足。应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交叉,从《诗经》的学术史、思想史、流传与分布、阶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经过短暂的愤激、混乱甚至动摇,国民政府高层作出了大体正确的研判与应对,力争将危机带来的破坏降低到较小的程度,引导局势朝有利于坚持大后方抗战、有利于稳定民心士气的方向发展,既未使中苏关系因之恶化,又争得了美国的扩大援助;在舆情汹汹之际,对中共攻击的现象虽有增多,但也受到了一定的控制和限制;并对国际局势的未来走向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17.
《中英会议印藏条约》划定了中印两国边界线,印度认为该条约仅仅是双方划界的基础,而非实际的界限。条约解释历史渊源是罗马法,理论渊源是逻辑和善意、公平。基于其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条约解释方法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个主要学派。《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是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妥协调和,以客观主义理论和文义解释方法占据优先地位。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无论运用文义解释方法和目的解释方法,《中英会议印藏条约》都清晰地划定了中国西藏和锡金之间的边界。印度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违背了善意原则。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的集大成者.运用古典目录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将《总目》中著录的灾荒文献分类整理,有助于认识古代灾害应对思想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使得灾荒史研究在资料搜集方面呈现系统性.《总目》史部下始设“邦计”类,灾荒文献在这一类的著录最为具体;集部中的灾荒文献最为零散,且现今的灾害史研究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协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为了便于识别参考文献类型、查找原文献,开展引文分析,新增了档案(A)、舆图(CM)、数据集(DS)以及其他(Z)4种文献类型标识。档案为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和材料,如人事档案、科技档案、法律法规、政府文件;舆图包括世界、国家、区域的地图;数据集一种由数据所组成的集合,又称为资料集、数据集合或资料集合;在15个文献类型之外的文献,均可归于其他。新增的4种文献类型标识有利于不同文献类型的辨识及著作权的维护,但其具体著录方法有待完善,标识内涵亦有待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