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今世界面临突发事件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本文主要以汶川打地震为例探讨新闻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当采取的策略:一是新闻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应该采取如下报道策略:迅速报道,满足受众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搭建社会援助沟通的平台等;二是新闻媒体自身应加强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应对机制,为快速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8年,商界风云人物黄光裕被公安机关拘查事件的信息披露和媒体报道引发了内地舆论对受众知情权和媒体报道权的讨论.本文以黄光裕个案的报纸报道的为研究对象,深度解析了媒体报道权与受众知情权的互动关系,指出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的背景下,媒体报道权与受众知情权的实现均依赖于具体法律的保障.媒体报道权的合理使用则有赖于具有知情权自觉意识和媒体监督力的受众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发生后,以特定的媒体报道框架来引导受众认知是危机传播管理的常见技巧.通过对2013年H7N9禽流感时期,网民针对凤凰网与新浪网报道所发评论帖的分析发现,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媒体的框架设置活动具有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作用,但对受众态度形成影响不大.要促进受众对突发事件形成正确认知,新闻媒体应当注意发挥平衡式框架的认知引导功能,科学规划平衡式框架与倾斜式框架的应用范围,重视新闻转载中的二次框架设置活动.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主体由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构成。新闻报道的作者是新闻报道的创作者,由采写者与大众传媒机构双方构成,但以采写者为中心;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是通过一定的新闻传媒机构,以一定的符号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新闻事实的行为者,它既包括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讯员,又包括新闻媒体,并以新闻媒体的编辑部为主;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在新闻报道之中向广大受众表达新闻事实的行为主体,涉及叙事者与新闻报道两方面。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角色不同,职责有别。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比新闻报道的作者所指范围要宽,但报道者不完全享有著作权。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不能等同于新闻报道的报道者,叙事者侧重采写,报道者侧重编播;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也不等同于新闻报道的作者,叙事者侧重表达,作者侧重生产。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确立受众反馈信息意识,是实现其社会效果与价值的关键。现代新闻媒体由读者概念扩展成受众,传播运作方式由媒体本位转为受众本位。媒体应重视受众参与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进程的权益。  相似文献   

6.
提升经济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可读性是所有新闻媒体必须考虑的问题,一要结合自身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偏侧进行,不可整齐划一.二要讲究报道策略,根据媒体实际选择有效的报道方式方法.三要注意各种报道视角的运用,尤其要注意国际性视角和前瞻性视角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主流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必须研究和遵循大众传播规律,注重从受众和传播效果的层面进行研究。文章对大众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我国主流新闻报道实际,提出主流新闻必须增强与受众的关联度,增加报道的信息量,融合不同的“舆论场”并实现各类媒体联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文学化新闻”等新形式 ,其变革的原因在于 :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 ,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郭琳 《南都学坛》2010,30(5):129-131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地方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时效性、贴近性方面的优势,选准新闻报道角度,与强势媒体展开差异化竞争,从而更好地协助地方政府发挥引导舆论导向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化危机为机遇,树立地方新闻媒体的品牌。  相似文献   

10.
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对公众的情绪反应的报道是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构成突发事件报道中特有的"情感信息"。突发事件报道中出现大量的情感话语,正是媒体突出"倡导抚慰"功能的体现。本文从情感话语的理论分析工具入手,以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感谢类和致歉类情感话语为分析对象,结合实例从情感话语的语用功能和表现形式两个层面对其描述、阐释和解读,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家主流媒体在两个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感谢类和致歉类情感话语,来分析中美主流媒介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情感话语的异同点,以考察情感话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视传播学理论与本土化媒介语境如何契合的机会。研究和思考传播学理论在中国突发灾难报道这一特殊的“媒介语境”下的呈现与表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在地震报道中,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免疫理论以及传统的受众理论等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从事实层面来看,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受众理论等较之历史语境及西方社会语境,都有一定的“变异性呈现”,体现了传播理论进入中国媒介语境后显示的本土化特征。从规范层面来看,单一的媒介议程、单一而强势的舆论场、单一的媒介强效果论和消极受众理论等,都不利于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保持议程设置的多样性,保持声音的多元性才有利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论新闻媒体的广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体的广告价值由“媒体的表现力”、“媒体的传播力”、“媒体的影响力”和“受众的消费力”构成。提高新闻媒体的广告价值 ,一在于锁定有营销价值的受众群 ;二在于充分地供给能够满足这些受众群合理的信息需求的媒介产品 ;三在于提高有效覆盖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内嵌短视频的情况日益普遍。从信息编码角度看,新闻报道中嵌入短视频可以扩展新闻报道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现场感、可信度,提升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从信息解码角度看,其有助于受众全面、立体、透彻地了解新闻事件原委,便利受众社交化、直观化、共情化地读取新闻信息。新闻报道运用内嵌短视频应当把握相关操作要领并遵循相应的要求,方能为新闻报道增色,同时要规避不必要的法律及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14.
自 1 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提出之后 ,中国新闻媒介的受众观念不断增强。有人认为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方向。笔者则认为 ,从大众传播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的社会控制考虑 ,受众中心论只能是一个乌托邦 :无论是传统的“宣传型”观念还是新兴的“市场型”观念 ,都不是以受众为中心 ;即使是第四媒体———计算机网络 ,也不可能带来“受众中心”。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 ,不是“以受众为中心” ,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媒介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 ,又要积极引导受众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的时政期刊,依赖于市场经济和传媒产业化趋势,将受众定位于中产阶层,在新闻的话语上出现了新的特征,建构出新的主流时政新闻话语,着力营造着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网络新闻受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他们对新闻的接受性具有9大特点,进而探讨了新闻传播与受众间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入手,重新审视被学界长期忽视的受众把关环节。目的不是要将受众把关的能动性盲目扩大化,也并非宣扬媒介无力论,而是希望受众能够意识到对媒介把关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把关的必要性,并及时消除媒介崇拜,保持对媒体的警戒状态,不盲目信任媒介信息,争做自己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休闲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关注、研究休闲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新闻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新闻传播媒介这一重要的社会调节杠杆,使休闲生活和新闻传播媒介在互动中达到双赢的效果,主要从未来发展趋势着眼,探索如何使新闻传播媒介在休闲生活领域的功能发挥到最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相似文献   

19.
受众权利的核心是受众所享有的新闻权利与消费者权利的统一,具有双重性、自主性、共生性、目的性、法定性等特征。应当通过宪法司法化以及未来的宪法诉讼、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来保障受众的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