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形式需要可分为从对象上直观自身的需要和形式创造需要两种,对现代审美和艺术活动而言,后者具有本质意义。当人类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的形式建构能力,并在目的实现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由精神意向,为了实现对现实的能动超越,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达到自由境界,在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种通过形式化的世界图景的创造表达主观心灵意向的要求。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精神意向的最佳方式,因为真正的自由,只能在物质生产的彼岸,即精神创造领域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形式作为一种需要,是在精神上进行形式创造的需要决定的,是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审美是人的渴望自由发展的心灵对于不自由的现实世界的虚幻的超越,瞬间的自由也是对人心灵的抚慰。有了这样的抚慰,苦难的人生不至于太沉重,有了选择的抚慰,人可以一定程度上从现实中超越出来。一般说来,实践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过程,是人类超越自然和自我超越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活动。而审美的自由性质正在于其超越性。  首先,从需要的层次来看,审美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关系的对象化,也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的对象化。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虚静”说最本质地表现出了哲学境界与美学境界、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内在统一性。其美学的内在精神联系表现为:虚静的实现——超越的审美追求,以自由的心灵去观照宇宙自然,万物人生;虚静以体道——审美的直觉体验,以自由的心灵对天地万物作整体的审美直观;虚静以凝神——走向艺术的自由妙境,把它与技艺等活动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使“虚静”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4.
旷达是中国古代一种有着深度文化蕴涵和特出精神风采的人生态度人格精神,它又在中国古代文艺、文论和人生论、人生实践中都有广泛表现.简要说来,旷达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宽广的胸襟和通达的人生态度超越忧困而达致人生的自由悦适或自由审美.旷达对于当代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对宗教与艺术超越人生所达到的永恒无限之境的具体描述为基点,比较了宗教超越与艺术超越的生成方式、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人生的关联程度。宗教的超越之境以汇集一切真善美的方式生成,它是对人生的覆盖与遮蔽;艺术超越则是审美者由现实的具体事物与自身的审美情感相契合印证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达到超越之境;它根源于人的自由本性,是对生命的颂扬,对自由的礼赞。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民俗“内容”与形式结构的统一表现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表现在: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建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与动物的最高层次的区别,它是超越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超越了因果关系和功利效应的,人的自由自主的需要。这种需要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性价值,这种价值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创造出来。当人类的基本活动都成为审美活动,审美成为整个人生的内容时,人就将实现全面的超越和解放。  相似文献   

8.
让美走在自由之前──美育本质的一种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教育具备各种人生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魅力优势和独特效应,本文尝试就三方面展开美育本质的探讨:美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感性教育;美育是一种以潜移默化为方式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种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审美教育本质功能的新颖和深刻处即在于运用具体生动的美对象触动审美主体的情感域,在主体超越功利、愉悦自由、不知不觉的精神状态中,生命自我得到修养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06,26(4):50-55
以往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美学存在诸多局限,新的现实需要新的理论,因此应建立新的以人类本体论为哲学基础的文艺美学。如果说认识论文艺美学把审美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那么,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则认为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形态。文艺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特定形式,也就是由作家和艺术家所进行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活动。文艺欣赏主要是由读者和观众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但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认识或反映活动,而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活动;文艺欣赏过程其实是审美生命的双重生产、创造过程———既是作者所创造的审美生命得以再生产、再创造,也是欣赏者以作品本文为触媒、为引火进行新的、即时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  相似文献   

10.
“忘”是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的方法论范畴。“忘”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心灵的自由解放,是不脱离感性的超越——即自的超越,它并非一时一地短暂的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而是整个的人生彻底转换为一种审美化。这不仅是在哲学上成为游道、体道、见道,成就人生理想境界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也是在美学上形成审美态度,建构审美心胸,创造艺术精品,趋近审美本体,成就审美境界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本文从“中西哲学的两种向度”、“从审美态度到审美境界”、“技进乎道”等方面作了论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人都有认识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自由、恪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意志自由的哲学思考。中西方人都有文学认识必然的审美自由、超越必然的审美自由的理论阐发。比较而言,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偏好恪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意志自由;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理论阐发,偏好超越必然的审美自由。西方人的哲学思考,偏好认识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自由;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理论阐发,偏好认识必然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本文从生命活动的理论基点出发,论述了民俗的“内容”与形式结构的关系,指出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并展述了民间文艺、民间竞技和文艺民俗审美类型  相似文献   

13.
关注生命,思考人生,是《庄子》的核心所在;庄子的这种 关注和思考,既带着一份特殊的沉痛,又具有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达观。他是厌世愤世的,但 绝不因此而否定人生;他等是非、齐万物,为死亡之神高唱赞歌,但又始终把握着自我的感 性生命,肯定此在的乐趣,以审美的、艺术化的眼光去审视人生,游弋人生。在对苦难的承 受中,他超越了苦难,展示出独特的自由风神,并从中获得绰有余裕的审美观照和美感体验 。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人文主义特性与女性生存的内心渴望有着本质的契合。简女贞抓住文学的这一特性,以文学艺术审美的方式作为女性超越现实束缚、寻求人生诗意的手段, 立足于女性的现实人生, 从艺术思维、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寻求、建构自由、自主的女性及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审美活动是人的形式感战胜质料感、观照欲战胜占有欲的活动。人对形式进行审美观照 ,造成人生命价值的超升 :它爆破了各种现实的束缚 ,带来人生的自由与解放 ;爆破了各种狭隘的人生局限 ,带来人生境界的提高与扩展 ;它把注重现实利害的拖泥带水的感性生命 ,创造成一种不沾不滞、无挂无碍的审美感性 ,它自由的形式满足人受压抑的愿望 ,使人由灰色的日常现实进入到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家的审美心理一方面与作为人类的审美本能相一致 ,一方面又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状况相适应 ,这两方面构成艺术家身上的社会心理反映。在文艺创作上 ,“完满自觉的创造”是一种自由创造 ,它把自由与必然真正统一起来 ,把艺术家个人的精神方面与历史的精神方面真正统一起来 ,从而实现人类精神创造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17.
萨特认为与审美快感相比,审美喜悦脱离了感官的刺激,是非个人的和创造生成的过程。审美喜悦的出现是作品成功的标志,其中包含的位置性意识既是作者的观察视角,也是审美世界向人的自由的召唤。而审美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审美喜悦的基础上,来源于伴随的非位置意识里面的自由。这就需要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不能还原为观念的集合,而是关注着人类的自由。必须反对两种审美态度:把艺术品当作唯美主义的纯粹形式,以及压垮人的自由的现实主义的决定论。艺术品本身就是目的,可以用意象来超越现实的荒谬,用审美的变更来改变这个荒芜的世界。人是生来自由的,通过审美意识的虚无化,可以超越自在的世界,共同建立审美的意象世界,在实践中走向终极自由。  相似文献   

18.
文艺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往往是先求诸言意之表,然后超越媒介形式而进入到无言无意的审美境界之中。这种审美意识,在我国古代美学及艺术创作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老庄的虚无学说及其对言意之辨的论述,既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更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它作为一种文化心理意识必然渗透到国人的审美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学",文学与人的生存相关联,可视为人生存超越之学。从生存论视域切入,人有生存超越本性,需要找寻超越途径,文学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观照;语言是人的生存家园,也是文学审美场域。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让人在想象中构建诗意栖居之所。以语言为场域的文学,在审美方式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把握文学话语审美特质,对解读文学文本及发挥文学"人学"功能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发展是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发展实现的。人的对象化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以人对超越自身的不懈追求为原动力 ,又要受到对象化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关注和促进人的发展 ,必须改革和调整制约人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发展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