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茅盾20年代文艺观中既含有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等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文艺观,又有着以阶级论为基本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茅盾文艺观的发展呈渐进性特征,其定型于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即是对他原有文艺观的继承和超越,带有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独有的理论特色。本文扣住他的文艺观的发展探讨他的作家作品评论,一方面指出他30年代前后运用了不同的理论尺度评论作家作品,另一方面着重阐明其作家论所体现的前后一致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属于现代文学学科史的研究,评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评论,特别是茅盾、钱杏、李健吾、沈从文等写的作家论,重点考察了这些评论所体现的对文学史想象的空间,以及这些“当代评论”与文学史研究之间的张力。文章注意到“作家论”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以及这些评论在后人建构文学史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文学的第一批评家”茅盾,以他早期大量的文学评论和作家论、作品论,而瞩目于我国五四新文坛;早期形成的文学观、批评观,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以前,大多都重视对作家茅盾的研究,从而忽略对批评家茅盾的研究,即使研究茅盾的文学批评,也只是为了探讨他的创作思想,很少注意茅盾文学批评本身以及所体现出的方法论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研究茅盾早期文学批  相似文献   

4.
<正> 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可算是学兼中外,涵盖古今。“五四”以来,新文学受西方文化和思潮影响很大。茅盾是主观上自觉吸收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一个杰出代表。但我们认为,茅盾对于西方文化与思潮的接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和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它的文艺理论,20年代初,就通过《新青年》陆续传入中国,到了30年代初“左联”成立前后,得到大量的传播。作为“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茅盾,他很早经历了革命斗争的锻炼,实际的政治活动与斗争,造成了他在政治上较早的成熟,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使他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也比较早比较多。在《我走过的道路》(上)一书里,他回忆说:“1919年尾,我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入党后,他不仅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而且译撰了许多学习宣传马列的文章,到了1925年,茅盾编写的《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同步发展。在这篇文章中,他就很明确地提出了文艺创作,要经过“个人  相似文献   

5.
强调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强调发展和深化革命现实主义,是胡采文艺观的基点和核心。坚持做到三个统一,即作家作品评论与理论探讨统一、全面观察与具体透视统一及热情支持与严格要求统一,是胡采文艺评论的基本方法特征。  相似文献   

6.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7.
鲁迅称茅盾为“自从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的确,茅盾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新文化发展事业。他在漫长的六十余年里,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绘制了一幅规模宏大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画卷;撰写了许多匡言忠语的文艺评论文章,以极大的热情扶携文学青年,使其迅速成长;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家的优秀著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费尽了心血。茅盾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极为关怀。他的作品成为少数民族文学青年学习的教科书。众多的文学青年在茅盾著作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五四以来现代新文艺批评,尤其是现代小说批评的开创者:建国后,他担负了新中国繁忙的文化行政领导工作,仍然撰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推荐和评介优秀的作家作品,提携和奖掖文学新人。茅盾建国以后关于当代文艺的评论,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体现出理论知识渊博、创作经验丰富的特色,具有思想深刻,艺术见解精辟、富于独创性的特点,表现了高尚、纯正的文品和人品。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今天的人们去读茅盾的当代文  相似文献   

9.
文学风格论是文论中一个重要问题,茅盾一生中对于文学风格理论有过很多论述,尽管散见于各种评论文字中,然而却是自成理论系统,值得研究与探讨。因为这对于当前的文论建设与创作实践有所启迪,借鉴。一茅盾在《独创与因袭》一文中认为“文学所以动人,便在这种独具的风格。”有着独具风格的作品,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和追魂摄魄的魅力,同时,他也把艺术风格作为衡量艺术标准的重要尺度。可见,茅盾是非常重视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  相似文献   

10.
虽然至今仍有不少论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茅盾倡导的自然主义实际上是现实主义,但从当时茅盾的论文中看,他已经把握了自然主义的理论内涵.在他当时的评论文章中,也常用自然主义文学观去评价作品.当时的文坛,新文化先驱及学者们已认清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茅盾不可能对此糊涂.因此,茅盾虽曾一度倾向于现实主义,但他所倡导的是自然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作家中,茅盾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塑造了“时代女性”美的群像,丰富了现代女性文学的园地,而且对女作家的创作给予极大关注,并予以精当的评论。他论冰心,论庐隐,。论丁玲,论萧红,论郁茹,体现了茅盾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休戚相关之情,也使人们看到了女性文学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拙撰《〈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一书对刘勰的风格理论,分几个方面作了阐述。本文主要在说明刘勰对他以前的历代作家作品是怎样从风格方面进行评论的。 从风格方面评论作家,可以说是从曹丕《典论·论文》开始的,但是在评论建安七子时,只有“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两句话可以说是对他二人风格的评论。但语焉不详,还只能说是风格的雏型。 挚虞《文章流别论》中也偶尔涉及作家作品的风格,如在论赋时说:“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在论述“对问”  相似文献   

13.
茅盾对我国当代十七年短篇小说的评论,是这位伟大作家、批评家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教益和启迪,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 茅盾早在二十年代即倡导文学“为人生”,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作家作品。随着历史的发展,他更认同了文学为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他及时把握了新时代对文学的新要求,明确指出:文学“要以艺术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改造千万人民,用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英雄气概去鼓舞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一句话,要通过文学作品给人民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这一标准出发,茅盾十分注意小说的倾向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理论自觉意识是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出来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影响直接相关。20世纪30年代较为完整的批评理论首先出现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文学批评家中,突出表现就是建立起整体阐释框架和"历时性"观照方式的"作家论"。左翼文学批评直接带动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发展,具有说服力的是1936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相似文献   

15.
冯雪峰在建国后8年多的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到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勇于面对和回答文坛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注意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而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作品的思想价值时,也注重从艺术上去区别其优劣。他乐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进,也敢于批评错误、指出缺点。他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评价中肯而有说服力。其文艺批评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实主义是他文艺批评的标尺。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文学思潮汹湧而至的现代中国,对我国古代文学素有修养的茅盾,又是在广泛吸收异域的营养中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他的文艺思想经过接受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的筛选和探索过程。在这过程中,泰纳是茅盾早期“最信仰”的艺术理论家,他的“三因素”理论奠定了茅盾文艺思想的基本框架,同时泰纳的社会学美学也对茅盾的小说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不少论者仅以链条式而不是以积淀和渗透的眼光去理解他们间的关系,以为茅盾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后就将泰纳完全抛弃了,这种看法并不全面。本文试图揭示泰纳艺术理论和茅盾文艺思想的精神联系,并借以从一个方面考察茅盾小说的美学个性。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党员,一位伟大的革命作家,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茅盾的思想发展、革命活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的杰出的历史地位尚未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本文试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对历史人物要作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的精神,就有关茅盾思想发展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陆地,原名陈克会,曾用名陈寒梅,壮族,广西绥渌县(今扶绥县)人。自幼爱好文学,在中学阶段,深受鲁迅、茅盾、高尔基等作家作品的影响,并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他走上文学道路和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这期间开始在校刊和报纸副刊发表短诗和散文,揭露农村土豪劣绅鱼肉乡民的黑暗现实,抨击当时的教育制度。一九三六年写的《期考的前夜》,是他文学创作初期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茅盾现实主义理论,是同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茅盾的批评,起于“五四”时期,经过二、三十年代,抗战时期,以及解放后,计六十余年,他根据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文艺创作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深刻、持久的批评斗争。表现出茅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过人胆略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 2 0至 30年代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和茅盾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征的比较分析 ,提出文学史上的男性主体作家 (从数量上来说 )中 ,取现实主义的客观、严峻态度进行创作的部分作品 ,有可能成为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鉴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