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涉及到中国人口国际迁移问题的研究,多见于与华侨问题有关的诸多论著篇章中,其研究的角度,亦多侧重于史学和社会学方面。本文试从人口学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国际迁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海外华侨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海外华侨中的相当一部分,直接是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结果,而且是构成“永久性迁移”的主要部分。华侨、华人和华裔的粗略划分,概指是否拥有中国国籍的海外中国人的不同归属。华侨一般指直接由中国迁出并保持中国国籍的迁移者,华人则指巳加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低生育率,同时又有大量的常住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本文在阐述替代迁移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天津为实证,分析了无迁移、保持总人口峰值、维持劳动年龄人口峰值和潜在供养比最大值四种情况下的替代迁移人口的替代效应和作用,认为适度的替代迁移人口是解决长期低生育水平人口"综合症"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对迁入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都很大,因此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及海外华人的分布发展规律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重视与关注。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大致分如下四个阶段:到鸦片战争为止的海外迁移常被称为“古代迁移”,迁移目的地常是周围亚洲国家,特别是南亚国家;鸦片战争到1949年是“劳力迁移”,其特点是双向迁移,有迁出中国、也有迁入中国;1950—1979年是“限制性迁移”,迁移人口受到中国政府的严格控制,迁移人口数量少、速度慢;1980年以后是“开放性迁移”,迁移人口主要受到迁…  相似文献   

4.
“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以下简称“迁移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承担,得到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资助,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联合十六省(市)人口研究单位共同合作研究“中国城镇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课题的组成部分。此项“迁移调查”填补了我国城镇人口迁移资料的空白,提供了我国自1949年以来城镇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结构、原因和后果的主要数据,它们不仅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所需的基本数据资料,也是国家决策部门制定改革政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经典人口转变理论侧重死亡和生育转变过程的测量、描述和解释,地理学家将迁移转变纳入人口转变框架,以完善人口转变理论。不过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研究不同,中国的迁移研究侧重基于对迁移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考察分析,少有采用人口学意义上的迁移率指标的研究。文章利用2010—2015年历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合并数据,通过人口学方法和泊松回归模型,计算和分析了1950—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率趋势及社会经济差异。中国的迁移转变在宏观趋势上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高度一致。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相比,其波折性更强,说明更易受到经济社会政策变化的冲击。同时也观察到逢“0”和逢“5”年份的申报偏好。另外,迁移的社会经济差异明显。男性迁移率高于女性,但是两性差异在不断缩小;乡城迁移和未婚迁移大幅度增长;而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加入迁移,使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有越高的迁移率。可以认为基于迁移率的考察揭示了中国迁移转变更具体生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陈卫  吴丽丽 《人口研究》2006,30(1):13-20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流动迁移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迁移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出现了与已有的迁移生育率理论的不一致。1990年代中国的迁移生育率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7.
自然环境在人口迁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人口环境迁移不仅是对人口迁移理论与应用研究视角的拓展,也是切合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和发展方向.本文在梳理有关人口环境迁移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简述了有关人口环境迁移研究的发展阶段,重点论述了"环境迁移的简单模型""、环境变化类型驱动迁移模型"、"多要素驱动迁移概念模型"、"人口环境迁移倾向效应模型"等有关环境迁移研究的四种分析框架.针对目前有关人口环境迁移研究的现状,展望了今后人口环境迁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指出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更应注重定量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8.
流迁人口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是很难严格区分开的,所以有人干脆用人口移动(Move)来包括上述两个概念。在中国,因为存在着严格的户口制度,由此产生了一批户口没有迁移,但人已经实际迁移的人口。笔者曾给这类人一个称呼:“流迁人口”,以示这批人口界于有户口的迁移与流动人口之间,并且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上海、福建等地的流迁人口作了初步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中国的流迁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流迁人口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概念的界定与资料评估流迁人口指的是没户口迁移而长期移动的人口。为…  相似文献   

9.
读《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尹文耀有幸拜读马侠教授主编的《中国城镇人口迁移》,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马侠教授和人口学界一批在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研究方面很有造诣的学者共同编写的这部《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是在深入开发和分析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历次人口调查资料,对过去50年间的人口分布及各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作者采用RobertoBachi的迁移人口偏好指数研究省际人口迁移及西部和其他地区人口迁移的形态变化,并根据一些选择因素,如迁移距离、本地人口、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投资、工业结构、就业率及失业率、政府政策、自然资源与环境、教育和其他一些地区性社会经济要素,建立Narayana人口迁移的修正模型,并简要讨论了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入口迁移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研究:1949-198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资料,研究中国1949年至80年代中期城乡劳动力迁移的历史过程。文章着重分析了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政策形成的历史原因、农村人口迁住城镇的流量的历史波动与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及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民迁移进城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资料与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人口的省际迁移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有几分扑朔迷离的问题。由于省际迁移的距离长,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影响很大,同时人口省际迁移是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的重要途径,对几十年来中国的工业、城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八十年代末期区域间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以往对迁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迁移原因的研究,而对迁移结果的研究则尚少(廖正宏:《人口迁移》)。本文试用空间均衡的理论讨论中国八十年代末期人口迁移对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分布”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说明了数据的来源及其局限;第二部分讨论了人口再分布对区域间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分布影响的四种可能性;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4.
周皓  雷琳旋 《人口研究》2023,(6):107-125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相似文献   

15.
赵军  刘琳  符海月 《西北人口》2006,(2):35-36,40
采用人口重心模型,以5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建国以来甘肃省人口重心的迁移轨迹。结果显示,甘肃省人口重心向省会兰州市迁移的趋势明显,人口重心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甘肃省人口重心迁移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利用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深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时,必须充分注意这次普查关于迁移人口调查统计口径的限定,尤其不能忽视以下两点:1、这次普查登记的迁移人口是指1985年7月1日常住地与1990年7月1日常住地比较.发生跨县、市变动的人.即不包括县、市内特别是县内城乡迁移人口.但以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8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市镇的迁移已经转为以向镇的迁移为主,而在向镇的迁移中又以就近迁入县内小城镇为主。这次普查因口径限定,未能充分显示这一重要特点。2、在城乡迁移人口普查数据的汇总表中,迁移人口的原常住地即迁出地按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类型“城市街道、镇、乡”划分,而现住地即迁入地按“市、镇、县”划分,由于“市”中除城市街道外还含有市辖镇和市辖乡,因此,上述迁出地与迁入地划分中的三类相应地域并非严格的同地域口径。在非同地域口径基础上求得的城乡人口净迁移数量难免会有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劳动力迁移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不可回避的国情,对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研究较多。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非农业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迁移也越来越普遍。文章通过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重庆市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非农劳动力迁移的人口特征,同时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方法,研究了非农业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单位性质对迁移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与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人口迁移矩阵用以反映地区间的人口流向。它一方面是研究人口地区间迁移的基础,又可进一步提取信息以预测多地区人口趋势等。完整的人口迁移矩阵需要地区间人口流向的完整资料,对n个地区,意味着必须提供n~2个数据。中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直到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完成,才可能得出。本文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求出1982—1987年全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 1987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对各地的迁入人口及其迁出省区进行了调查,迁入人口不仅包括有户口改变的迁移,也包括无户口改变的迁移即自流迁移等,因而较全面地反映了人口迁移的状况。人口迁移矩阵的一般形式为:  相似文献   

19.
户口迁移与户籍人口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户口迁移是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2013年全年户口迁移业务的数据分析,系统考察中国人口的户口迁移现象以及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研究结果显示:户籍制度改革无法惠及所有人群,需要利用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来弥补政策的不足;三类大城市城镇户口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并呈现出精英化倾向,大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方向应当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向中低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有序、适当开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口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为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应该将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城市做大、做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关键环节在于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妥善安排,在此过程中要防止“半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在兄弟院校和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下,于1986年在全国15省、市(74个市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本文依据上述系统资料的有关数据,从劳动市场这一较高的层次上,对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弹性,迁移的规模和频率、迁移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一些探索性见解。 一、两种类型的劳动市场与人口迁移 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移,从年龄构成来看,其主力军是劳动力的流动。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表明:迁移比例的最高峰值为20~24岁组,占五类城镇总迁入人口的24.9%,15~44岁的移民占总迁入人口的74%,45岁及以上者占总迁入人口的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