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健全和发展,人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获得发展,实现其价值,“能力本位”的现代文化价值观日益突出,而墨家文化所提供给我们的“反对亲亲,注重能力”的精神资源是与当代的“能力本位”的精神相通的。因而,有值得挖掘的价值,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提出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主要功能,是为发展提供“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就是“能力本位”;本文对“能力本位”的基本理论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并着重就能力和品德的关系做了论证,分析了“能力本位”对当代中国发展、尤其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还提出了“能力人”假设,论述了“能力人”塑造的实践意义。本文强调能力本位是对我国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某种程度实际存在的权本位、钱本位以及“关系”本位的一种批判;在思考中国未来发展的文化价值观或人格基础时,强调应以道德人为前提,以能力人塑造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能力本位是与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相适应并作为其文化价值基础的核心理念。文章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根据“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培养能力问题,提出了培养学习能力、丰富能力化教学内容和提升能力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能力本位课程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能力是现代人健全人格的核心因素。从根本上决定着现代人理性方向和目标的正确形成和有效实现 ,决定着现代人需要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合理到位和充分满足。现代人必须通过适宜的教育充分开发自身的丰富潜能 ,锻炼强健体能 ,训练娴熟技能 ,培养灵活智能 ,全方位多层次广侧面地全面发展自身能力。这种适宜的教育 ,就是以能力本位课程为蓝本和方案的现代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课程要求传统的知识中心观念根本转变为能力中心观念 ;按着现代人的能力结构要求和能力发展规律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突出实验课程、活动课程和开放性课程等能力本位课程类型 ,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语文教育的人文观是在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中建立起来的。为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 ,确立人的主体人格 ,形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 ,反映现代文明的背景下人和人生的完整概念 ,他以学科为本位 ,以“立人”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为核心 ,以帮助学生的现实人生为起点 ,构建了新型的现代语文人文观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教育职能最大化、最优化的教育,因而能力本位应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其根本思想在于为社会塑造一种“能力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主客体综合来考察,中国奴隶社会的价值本位是“族邦-权力”本位,中国封建社会是“家国-道义”本位,作为大多数“人”的主体利益都已虚化,其价值目标指向都是对人的价值的异化。古希腊历史“个人-功利”本位是对人本位观的隐性异化,欧洲中世纪的“神-教义”本位则是一种显性异化,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某种复苏,近现代西方把“个体-功利”本位推向利己主义和金钱拜物教的极端,又出现了一次悲惨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探究“福”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演变,梳理现代之“福”与传统之“福”之间的关联性、传承性,以现代理念诠释“福”文化在生命价值实现、百姓日常生活、具体劳动创造中的新时代价值,让“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衔接,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文化支撑,为走好新时代幸福之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刘艳秋 《新天地》2011,(12):456-457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文化散文近年颇为盛行。本文通过对文化散文的三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地域本位”、“民族本位”的比较分析,指出文化“大”散文应是文化散文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明确指出教学中要自觉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者之一,他在1944—1947年间明确倡导“人民本位”文艺观。以往学者主要从他的政论类文章中解读这一思想的提出、变化及价值。实际上,郭沫若的历史剧《南冠草》的创作和两次修改都与“人民本位”文艺观密切相关。郭沫若认识到夏完淳所代表的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局限性,重新评价了传统士大夫精神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在现实中推动传统士大夫阶层向革命知识分子的转变。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建构的“人民本位”文艺观,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特质和艺术价值,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事业和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当代价值观研究中提出的“能力本位论”和与之商榷的“社会本位论”都有“论题价值” ,也不乏有启发性的思想 ,但是二者在总体上逻辑不周延、理论有偏颇 ,在实践上不可行 ,因而难以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在对理论依据和现实趋势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探讨了关于确立“社会价值观核心理念”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提出了把“发展”作为我国当代价值观之“本位” ,认为“发展本位”能够将“能力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的合理内核兼容于一身 ,是一个能正确反映我国当代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现实要求和演进趋势的价值观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大学是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这些机构或曰大学或另有其名。古代传统大学的文化积淀是从“明人伦”、“修己治人”到“化民成善”,回归人之“性理”的教育精神,再到 “利济苍生”精神文化变迁,传统大学文化具有注重社会本位、注重伦理人文以及重“道”轻“器”等显著特点,这些积淀构成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底色。现代大学文化可以借鉴其利济苍生的社会担当、伦理人文的教育理念、“道”“器”融合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审美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属于文化范畴 ,是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为建设先进文化和“三个文明” ,提高审美素养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立美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7.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现代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则与强调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进行改造和批判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港台及海外享有盛誉。他从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出发,论证了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并认为按照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自能开出民主与科学的新路向.世界学术发展的方向应是中西文化的融通,以“立人极之学”作为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模式乃是对人的自由的观照与体认,相应地,文化进步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自由的增进和完善,文化模式的历史变迁则表现为"自然本位—群体本位—个体本位—类本位—生态本位"的价值转换。由此,当代中国文化应认清自身的历史坐标和现实方位,并为实现文化模式的现代转型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具有普适价值,可以实现其现代价值。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包含许多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