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霞村教授的《古代汉语虚词类解》于1992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多年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并专设古代汉语虚词课程的成果与总结,是近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著作中甚具特色的一部。一是体例创新。我国古代汉语虚词分类讲解素有传统,如最早讲述虚词用法的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就分“发端”、“札句”、“送末”三类,清代一部代表性的虚词著作刘淇《助字辨略》分“断词”、“急辞”等三十类。但过去著作的分类不仅粗疏,缺乏科学标准,且分类未落实到条目。如《助字辨略》分类仅是于“自  相似文献   

2.
关于“者”,前辈、时贤研究颇多。除可独立作宾语的代词“者”不论,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韩峥嵘的《古汉语虚词手册》来看,各家对“者”的研究,论述有详有略,看法有同有异。这几家的主要观点,可列表概括如下:(见表一)《庄子》中用“者”颇多,共达1104次。①除“意者、或者、谒者、兀者、使者”具有双音词性质,其中的“者”可看作语素,因而有21次可以不论外(亦未见可单独作宾语的代  相似文献   

3.
试说连词“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关于它的词性,目前语法界一致认为:一是用作动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二是用作助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三是用作衬字(如:《现代汉语词典》、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现代汉语虚词》等)。但是,还有一些“来”的用法与上述论断不尽相符。例如:  相似文献   

4.
文言虚词“而”或者“以”可以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助动词本是动词的一个分类,本文把助动词以外的动词称作一般动词)。这一语法现象在文言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据笔者所知,除了《文言虚词浅释》以外,其他文言语法论著或虚词工具书都没有论及。由于体例的限制,《浅释》仅仅指出了这一语言现象,而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见该书43页)。本文拟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而”或者“以”的这一语法功能。“而”字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几乎不存在了,只有偶尔可以看到“不得而知”这个词组。这个词组不能这样解释:“没有得到某种情况然而却事先知道了。”因为,第一,“得”字在这里不是一  相似文献   

5.
后藤朝太郎《现代中国语学》(1908),是日本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最早系统建构现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它从对重实用、轻理论倾向不满开始,认为只有系统建构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才能使汉语研究真正进入到一个科学的境地。"序论"对汉语特质、汉文字和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汉语现状加以讨论。"本论"是核心部分,对汉语标准语、北京官话音韵、北京官话文法、口语和文体语比较、汉语方言分布及特点等进行论述。"结论"论述了现代中国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汉语进行历史观察的必要性等问题。重新认识《现代中国语学》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学术价值,评估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今天建立科学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是否存在插入语呢?有人承认,有人否定。张静、张桁两位先生编的《古今汉语比较语法》中说:“这种成分是现代汉语独有的,古代汉语里没有。”而吴福熙先生编的《古代汉语》中却说:“古代汉语插说的种类不象现代汉语那样多,一般多是注释性的。” 这是一个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 首先需要弄清三个问题:1、什么叫插入语;2、插入语的作用;3、由什么来担任插入语。 在现代汉语的有关论述中,虽然对“插入语”的命名和归类尚不统一,——有称“插入语”的;有称“插说”的;有将它归于“独立成分”之中的;也有将它与“独立成分”相等同的但对它的表述却是大体一致的:所谓插入语就是插在句子中的一个独立成分,“它不作主语、谓语、宾语、补  相似文献   

7.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8.
“式”,在现代汉语中是词素还是词?它的语法功能又如何?诸多语法论著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干脆就不提。《构词法和构形法》把“式”算作合成词中的“虚词素”,①《汉语造词法》中称做“准词尾”,即“发展中的词尾”,②《语法讲义》则“不把它看成是词缀”,③《汉语口语语法》的“后缀”一节中未列入。《现代  相似文献   

9.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萦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使用情况,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10.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虚词的搭配和对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研究汉语最早的资料。以往研究甲骨文虚词的论著所收词条主要是单音虚词,“虚词的搭配和对举”有些被忽视。甲骨文“虚词的搭配和对举”是汉语虚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这方面的整理和研究还很不够,有待我们去开掘。新出版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中所见“虚词的搭配和对举”依内容可分为七类:表示两件事情之间时间关系、表示时间远近关系、表示地点远近关系、表示动作行为涉及对象的起点和终点、表示决断疑惑和否定等,由此可以窥见甲骨文虚词世界丰富多彩的面貌。此前学者认为甲骨文这方面的材料很贫乏,这种认识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两门重要的基础课。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所由发展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对于这两门课的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采取一元化的原则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文言虚词源流初探周绪全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习古代汉语时,非下苦功掌握文言虚词不可。文言虚词具有虚而活的特点:所谓“虚”,就是其词性和意义均不及实词那样具体、实在;所谓“活”,就是用法灵活、多变。这就造成了虚词比实词更加纷繁复杂的...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重大突破──评何金松《虚词历时词典》陈克炯汉语虚词的历时研究,长期以来,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极其艰巨的课题。何金松先生以不畏攀登的学术勇气,从1973年到1988年的15年中,利用业余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广泛涉猎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语法研究开始较早 ,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非急需 ,汉语语法学却发展缓慢。虚词是汉语语法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 ,产生于十四世纪的《语助》开汇解虚词的先河 ,成为“汉语语法学创立的一个朕兆” ,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语助》为滥觞掀起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层层波澜。  相似文献   

15.
“以”是古代汉语里一个用法较多的虚词,它的一些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仍在沿用。值得注意的用法有下面四种: 一、用在动词前面的“以”用在动词前面的“以”,它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它前面可有逗号,也可无逗号。如: (1)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团结抗战以求解放……(《毛泽东选集》第二卷,537页) (2)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  相似文献   

16.
孔颖达的语辞说──兼谈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人孙良明汉语虚词研究,源远流长。如《公羊传》《谷梁传》解说“春秋书法”已表现出对虚词用法的说明①,宋代开始,“虚字”术语厂为使用②。两汉到唐以前的典籍中也广泛的涉及到虚词问题,有相当丰富的虚词解释材料。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古代汉语虚词虽然数目并不算多,但是使用却很经常。刘淇《助字辩略》(1711年)收入虚词470多个,王引之《经传释词》(1798年)收入虚词160个,杨树达《词诠》(1928年)收入虚词480多个。如果加上复音虚词和虚词固定结构,大约也就七八百个,其中经常用到的实际仅有四五百个。比起浩如烟海的实词,虚词数量是极其有限了。就这几百个虚词和固定结构,使用却很经常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助字辨略》的近代汉语虚词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动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虚词体系;刘淇不仅是中国“小学”史上全面系统地研究文言虚词的第一人,而且也是比较系统地研究近代汉语虚词的先驱。应当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20.
我校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主任陈霞村先生新著《古代汉语虚词类解》于1992年4月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作者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很早就注意虚词问题的探讨。在此之前,几乎绝大多数虚词著作、教材都采用以词立条、平列义项的写法,这种体例不能体现虚词的历史发展,而且罗列资料,庞杂零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