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欺与自由——萨特哲学对人的存在的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欺是萨特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指出了自欺与说谎的区别,探讨了自欺的一般结构。萨特哲学讨论自欺,意在阐明人的存在结构,揭示人是自由的以及这个自由的特性。自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存在状态,源于人是自由的,但人又恐惧和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命题,可以为我们解读《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形象提供全新的视角。哈里长期生活在自欺之中,贪图享乐,将自己的堕落归咎于情人海伦的富有,直到生命走到尽头他才幡然醒悟。哈里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自欺"、"自由"和"焦虑"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3.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由"观及其所涵摄的"焦虑"与"自欺"情感逻辑,是其诊断与治疗反犹主义与反黑主义的基本哲学武器。正是通过对种族主义的理论思考与行为实践,萨特建立了与黑人存在主义哲学及其艺术的广泛联系,并在事实上影响了20世纪黑人存在主义哲学艺术的基本观念与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4.
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镜子.镜子往往被萨特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暗含着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即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实在.如果简单地将镜中映像当作"自我",必将导致"自欺".  相似文献   

5.
萨特与卡夫卡的自由概念都具有宿命论特征.卡夫卡从人的选择中看到了人的自由的绝对性,萨特则强调自由即选择的自由.在人的现实处境中,萨特的自由表现为积极地介入生活和选择的责任感,卡夫卡则从他的原罪观出发,提出了"自由即束缚"的思想.他们的差异根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自由与荒诞,是萨特早在童年就深刻感受到的东西。萨特在自传中写道:"让.巴蒂斯特(萨特之父)的去世在我的一生中是件大事。它使我母亲重入牢笼,却使我得到了自由。"[1]在后来的自由哲学中,萨特极力强调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这种强调不但没有使人"自由",反而导  相似文献   

7.
运用萨特的"自欺"理论,分析了中国文人对死亡从认识走向认同,从"自欺"走向直面的过程,同时批驳了关于古典文人死亡意识的两种错误观点,进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现代死亡意识的建立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田纳西·威廉斯的成名剧作《玻璃动物园》中,女主人公劳拉在剧终没有收获圆满的爱情,由此为她的命运蒙上了悲剧性的面纱。威廉斯曾在他的自传中表露出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深深地着迷,基于萨特对三个哲学概念——自欺、处境、自由的定义,探讨劳拉人物命运的存在主义特征,以此来重审劳拉的命运,从理论上对思考她在全剧中成长历程的完满性、人物命运的喜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前一时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十分流行,萨特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也非常时髦。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是否象某些人所标榜的那样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否象有些人所宣扬的那样比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更高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我认为,萨特的自由观是虚假的,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才是科学的,才是全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的自由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一生极为重视并做了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么,萨特的自由观是怎样提出来的呢?经过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萨特在研究人的自由问题时,是把“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本体属性,与人的存在放在同一层次上,由此,称为人类学本体论自由观。为了建立这种自由观的体系,萨特首先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再从胡塞尔精神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推演出“自我”和“人的存在”一系列概念;接着再由“自我”和“人的存在”最终推导出“绝对自由乃是人的基本规  相似文献   

11.
虽然还有很多人质疑短信文学的合法性,但无论是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它早巳成为一种确然存在。内在精神上的幽默娱乐、形式叙述上的凝练精约和传播接受上的互动快速等文学性特点的新质显现使它在文学地图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精英主义”地鄙弃这些无异于掩耳盗铃。  相似文献   

12.
合理的税收政策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即实现税收、环境、经济“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发展产业有重要影响。然严峻的现实无时不在提醒我们,忽视环境保护而盲目地追逐GDP和税收收入的增长,无疑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是一种以牺牲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代价的不良后果。通过分析环境破坏对税收的影响,提出应提升税收政策的灵活应变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生命真诚性表现出多种迷失趋向:在自我真诚性上表现为真我接纳性的自欺趋向,在人际真诚性上表现为交往利益化的欺人趋向;在社会真诚性上表现为价值体制化的伪善趋向。对此进行教育归因分析,主要归结为三点,即生命超越性教育难以获得认同,自我反省性教育难以行之有效,社会伦理两难性教育难以理性对待。为此,学校需要引导学生,感悟世间生命超然性存在的"清净"真谛,追寻个体生命"反求诸己"的意识和能力,反思、践行生命两难冲突的"舍得"智慧。  相似文献   

14.
《鸽翼》是亨利·詹姆斯晚期创作的一部杰出的作品,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有着多重性格和丰满个性的人物一米莉·西奥尔。受到死亡威胁的米莉·西奥尔向往自由,然而她又受困于自我身份的迷失;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求,使她不得不采取了“自欺”;面对爱人和朋友的欺骗,她选择了“以德报怨”。她那近忽神性的美德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透过细读文本的方法,文章着力分析女主人公米莉的性格特征,以揭示米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废中医论者,废不掉中医;国粹主义,倒可能葬送中医。废论者,尽管以科学道士自居,且自诩为自由派人士,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悖逆民主精神的霸权意识。少数废论者,无论怎样自壮声威,也无碍中医存续,但他们在科学旗号下对科学精神的践踏或废弃,却可能使中国医学科学丧失发展契机,永远受制于他人。把"废医验药"说成"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当然也是自欺欺人——中医给"废"了,还怎么"化"呢?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展前景与自主意识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人对自身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人驾驭外部世界的自主意识也不断强化,这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内在力量。但这种自主意识的片面发展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关系,以至于陷入重重困境中。要走出现代人的发展困境,就必须要重新反思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外部世界的主体,也是人自身的主体,人理性地把握自身,成为身内自然的主人,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荀子对人性的关注,源于其设立的天人分途。他设定在人身上"性""伪"二分对立,同时又主张二者相合,这二重关系构成荀子性恶论的核心。由性伪分,突出人的原初之性朴,由性伪合强调人归于礼义之善。性伪之分合,关键在于心的作用。因此,对荀子人性论的理解,不能仅追问"性"字的含义,而尤要在性伪二者的动态关系中去理解。所以,荀子的性恶是针对于礼义之善的恶,而并非本性恶。  相似文献   

18.
奥尼尔的经典之作《送冰人来了》是一部阐释价值体系更迭中个人身份破裂的悲剧.剧中,美国梦破灭的酒徒们被物化隔离,正不可逆转地滑向荒诞虚无的深渊.他们试图超越、割裂传统,走向荒诞带来的阵痛,却在其实所是与其欲所是的错位中破裂了身份.一方面,面对不堪的其实所是,他们狂饮作乐,长梦不醒,勾勒出一个美好的其欲所是,以白日梦自欺的维护着主客体自我的省识与统一,社会身份因而趋向破裂;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废弃上帝解除了枷锁和负罪感,追逐绝对的自由却被自由所奴役,在这一悖论中,他们丧失了信仰,宗教身份走向破裂.剧末,狂欢的酒徒实现了对痛苦的抗拒.拒绝痛苦即接受荒诞,在非理性的狂欢中,酒徒们的个人身份完全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