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著,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其翻译成中国文言小说,以《 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书名在中国刊行,轰动一时。本文介绍《茶花女》中译本的出版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等内容,从海外文学的译介流传所引发社会反响以及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史的角度,论述晚清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法国 1 8世纪画家格瑞兹的油画作品《破壶》中的少女形象画得十分可爱。此画参展时引起强烈的轰动。观赏此作品 ,注重分析了美的形象的极大感染力以及美的形象对艺术作品产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蠡勺居士1873年翻译并发表了英国小说家爱德华·布韦尔-利顿的小说《夜与晨》,译名《昕夕闲谈》。译者借翻译之便在小说中介绍法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拿破仑的政治改革为巴黎带来的新风气,说明社会变革的基础在于启蒙教育,强调文人著书立说在法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指出革命成功的手段是"逐君"和"削爵"。他向国人展示了法国革命的成果,"人人自由平权",国家"恍如新例之国"。蠡勺居士在翻译中受原著作者布韦尔-利顿的影响,利用小说传递新思想,以法国革命的成功为例给晚清提出革命性启示,也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提出理论和实践指导方策。  相似文献   

4.
“巴黎公社”最早的译名是“红头民政”,见于清朝翻译官张德彝出使法国见闻录《三述奇》一书。辛亥革命时期,《成报》和《新世纪》分别译为“巴黎暴动”、“巴黎民军议会”。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李大钊音译为“康妙恩”;李达  相似文献   

5.
涉外服务     
法国发力吸引中国优秀学生学者据法国《欧洲时报》引述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为吸引全世界优秀学生来巴黎学习,法国选择中国作为试点。法国政府日前在北京推出新建机构“赴法学习中心”(Centre pour les etudes en France),旨在把中国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拉到巴黎来。该中心采取便民方针,简化手续,凡有意去法兰西  相似文献   

6.
晚清思想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因素中,三大因素最重要:一是紧迫的民族危机,一是社会变迁,一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研究晚清思想不能不研究晚清社会思潮。《晚清社会思潮》一书从社会思潮去研究晚清思想,可以说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文艺期刊与晚清小说的繁荣的关系,以及对晚清小说的总体考察,发现晚清小说、晚清报刊小说、晚清期刊、晚清文艺期刊四个块面的变化关系:文艺期刊的变化总在最前,其他三块随之出现相似的走势。晚清小说先在期刊上登载,后出单行本的情况比较普通,特别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四大文艺期刊,集中了晚清第一流的代表作;约有1/4以上的小说理论出自文艺期刊,其中名篇的比例更大。文艺期刊有优于其他媒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兼具文学专门性,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著名油画作品《希奥岛的屠杀》(图1)与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许江等人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1937.12南京》(图2)运用浪漫主义艺术语言,描绘人类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抨击战争残暴,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杜拉丝(Marguerite Duras,1914—)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家。她的那本获奖小说《情人》,风靡欧、美、亚各大洲,令成千上万的文学爱好者争先恐后地捧卷而读;她的那出世俗戏剧《英国情妇》,调侃自如,情节错落多致,堪称是《情人》的姊妹篇;她的那部受到广泛赞许的电影《广岛之恋》,音、形、画融为一体,今朝、往昔相互渗透,被誉为“左岸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法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德尼丝·勒当岱克在《巴黎信札》中说:“法国当今最伟大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丝,她已是73岁的老人了,正好  相似文献   

10.
《万国公报》是贯穿晚清传教士西学翻译活动的一条主线。研究晚清来华美国传教士在西学翻译方面的贡献毫无疑问要涉及到《万国公报》。以《万国公报》为视点可以聚焦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清代宫廷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作为为清代统治者服务的机构,其发展与院体派有着功能相同的特征。文章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影响我国清代宫廷绘画的原因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结果表明,在欧风影响下,虽然清宫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的特征,这种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仅仅局限在深宫之内,没有影响到当时整个中国美术界的发展,此时的清宫廷画师的欧洲传教士们的作品仍然迎合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文化思想。这些包含欧风的宫廷绘画作品,是在运用油画技巧和材料表现中国画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源远流长,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清代画学集前代之大成,著述既多,研讨亦深,且四通八达,自成体系.其中,虚实观念是一条主脉,既牵连着诸家要旨,也表达出清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以及对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发扬光大.本文着眼于清代画学里虚实观念的来龙去脉、绘画理论批评的种种表述,及其在"道"与"技"的各个层面衍生出的概念和命题,借以对清代画学中的虚实观有一个完整把握,并由此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精神和特色.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汀州地处福建西部,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它开发于唐开元年间,至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得到空前发展,成为闽、粤、赣三省边区的商贸重镇及客家文化中心之一。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闽西汀州八县涌现出一批颇有建树的画家,其中以上官周、华苗和黄慎最为杰出,被称为“闽西三杰”。汀州画家根植于福建传统,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把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清代中国绘画史上也应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透过张大千仕女画的阶段,以时间的緃轴分析中国历代仕女画‘唐姿'、‘宋采’、‘清粲’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张大千的仕女画画风,没有脱离传统与现代承接的脉络,他将中国仕女昼的渊源及发展历史全部贯通,最后基于他的唯美主义原则以及中国仕女画传统的古典主义意识以及他个人的创新概念三大因素,使得他终于创出张大千式的仕女画画风。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清宫珍藏书画虽然有所散逸和损毁,但其最重要的部分却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北京与台北两座故宫博物院中。两院荟萃了中国法书墨迹及绘画作品的精华,有相当多的名迹巨品,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清宫书画得以初步整理与鉴定,古物陈列所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以来,两岸故宫博物院对清宫书画的整理鉴定和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尤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书画经徐邦达、张珩、启功等先生的研究鉴定,使书画鉴定逐步发展为一门学问乃至一门学科。故宫书画鉴定以文献考据与艺术鉴定并举为特点,构建了书画艺术史的基础,也构成了故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陈师曾不同于徐悲鸿的中国画退步论,也不同于康有为、陈独秀否定元明清文人画的观点以至否定传统中国画的观点。陈师曾对中国绘画史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自己又是国画大家,因而他对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艺术精神把握得更加真切,他有关中国画进步论的观点更加符合中国画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和美术革命的浪潮声中具有反潮流精神,他充分肯定中国画的进步和充分肯定文人画的价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清石湾陶艺在人物陶塑、日用器皿等方面深受中国绘画影响,取得了眸子刻划、衣纹处理两大艺术成就。石湾陶艺受中国绘画影响有着深刻的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历史大背景,也与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画师人材辈出、陶艺家颇有艺术素养有关。考察这一历史背景,才能窥见石湾陶艺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绘画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绘画语言后面的观念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山水画偏重对经验的重视和表述,而风景画则偏重对视觉的重视和描述。中国山水画以经验表述为主,过分重经验最终导致了它至明清时期走向衰微。西方风景画以视觉描述为主,重视视觉导致其1 9 世纪以后趋向成熟与完备,也导致其不同风格的出现与变迁。  相似文献   

19.
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集大成的明清题画有着突出的诗性本质、显著的散文对话功能和美的形式。从本体意义阐释明清题画的三大审美综合 :主情性、开放性与情致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