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特伍德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身体政治这一微观的性别政治: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女性身体是父权制凝视、铭刻与规训的被动客体。但女性身体并非父权制文化所建构的那样表现为纯粹内在性和肉体性,并非沉默的,卑贱的。女性常借助无声而有力的身体来抵抗父权制权力。女性身体的觉醒和抗争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死亡氛围。构建出充满张力的“冥界空间”。阿特伍德以“冥界”来表征女性生存处境的悲惨及对男权迫害的恐惧,也在死亡想象中糅合了柏拉图式“洞穴”的拯救主题。借助于下降到“冥界”的死亡叙事,其作品演绎了女性成长和自我拯救的寓言。  相似文献   

3.
4.
故乡与他乡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一对悖论,分析这两个主题一再出现的原因及其文化隐喻对于理解阿特伍德甚至加拿大文学都很有意义。长篇小说《神谕女士》与《肉体伤害》的主人公都选择远离加拿大的他乡作为逃避的场所,但在异国他乡一再显现的故乡的幽灵说明故乡是一个人无法逃离的生命印记,这正如加拿大是她们无法否认和摆脱的身份一样,接受它即是接受自我。故乡是主人公的过去、自我以及加拿大民族属性的隐喻;他乡则从另一个反面印证了这种包含加拿大民族性在内的自我是无法规避的。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两位女性作家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在其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童话模式,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改写、修正和颠覆,凸显了女性主题,揭露了童话中体现的性别歧视和父权中心本质,挑战和颠覆了父权意识,使经典童话成为表达女性话语、张扬女性意识的变奏曲。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反派的分析,阐述了阿特伍德小说对传统哥特式小说女反派塑造范式的颠覆和发展,使阿特伍德把笔下的人物从传统的柔弱变得坚强,从被恶魔化到回归到正常人。并表现出比男人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指出了小说世界里构建一种新的互补性的和建构型的男女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珀涅罗珀记》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智慧与“神话之光”在反讽这面多棱镜上的折射与辉映。正是借助于既具颠覆性又兼包容性的反讽,阿特伍德得以实践其“拆”岛“织”的技艺。  相似文献   

8.
在表现“过去寓于现在”的后现代历史观中,文论家们提出了幽灵说.幽灵的游荡消解了时间的共时化,模拗了过去与现在的界线,从而创造了一个亦此亦彼的空间.借助幽灵的这种隐喻力量以及解构二元化的可能,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别名格雷斯》中构建了一个介乎虚构与真实间的小说空间,通过探究女性个体及群体作为幽灵他者的地位,再现了那些曾被压抑、遗忘的个人历史和群体记忆.通过将幽灵个体与女性叙事相结合,阿特伍德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使历史一统化叙事让位于多重的历史建构,形成女性视角下的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9.
“职业自我”在女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目前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除了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还在于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缺乏对“职业自我”的认知。女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科学的职业自我认知是其成功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气质和职业价值观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女大学生应该充分运用“职业自我”做出正确地就业选择。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涉及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她被誉为"妇女的小说家"。本文采用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从德拉布尔早期小说《金色的耶路撒冷》、《盖瑞克年》和《黄金国度》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入手,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女性在面对工作、生活及婚姻时所做出的种种艰难选择,以及为自我探求所做出的种种尝试,从而以小窥...  相似文献   

11.
12.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自我”贯穿《草叶集》的始终,它也是研究《草叶集》不可忽略的概念。惠特曼的“自我”与史学、文学、心理学等范畴的“自我”不同,它包含“个体自我”“美国自我”“普遍自我”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自我”自成整体,不可分割。但每个层面的“自我”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草叶集》中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情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满足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与人格完善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应从女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围绕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探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的小组方法,形成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持有高比例市场占有率和活跃用户数量的微信已经催生了微时代的到来,微信用户集中于大学生群体,男性用户数量接近于女性用户数量的二倍,但后者活跃程度却明显高于前者。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关注朋友圈,在朋友圈内进行人际互动的行为也更加频繁。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女大学生在人际互动前首先会进行自我互动,以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事实上,微信的交流功能却不足以加强人际交往。社交网络的崛起颠覆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更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懒于表达,甚至会因为太习惯于微信的交流方式而忘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方法。良好的人际交往状况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效促进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个体心理诉求和内在创造性得到满足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形象之一,在表现小说主题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生存现象学为理论观照,以R.D.莱恩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为视角,分析该形象"分裂的自我"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丁小说两性之爱的描写,实际上体现着对自我的理解。自我是在关注"他者"需求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女性长期以来的"他者"地位的矫正,应是在尊重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上的自我实现。女性的自我,一位女作家的自我,是在坚定地捍卫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与周围的"在者"进行精神情感交流而实现的。这正是奥斯丁小说的女性话语的人文道德性和优雅。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师范专业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成就归因与学业自我设限的关系,文章使用大学生学业自我设限问卷、成就动机量表、成就目标量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对357名师范专业女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情境归因、运气归因及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对学业自我设限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情境归因、运气归因及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对学业自我设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的形成与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性别歧视观念,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大众传媒、教育环境、家庭生活等渗透渠道,使不少当代女大学生无意识中形成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表现为认同郎才女貌,男强女弱的婚恋观、逃避竞争的择业观,事业观的选择则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开设社会性别课可在自我认识、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方面有助于消除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这也需要增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干预的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