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谕女士》是加拿大当代作家阿特伍德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文体上戏仿哥特小说,同时体现出对女性主体意识复杂性的思考。女主人公琼成长经历曲折,以写作哥特小说来寄托梦想,哥特小说文体在作品中形成了书中之书的叙事模式。在琼所呈现出的一系列多形态的、不同的自我形象中,可以看出阿特伍德在写作中对多元的、复数的主体的解放。由此,《神谕女士》显现出明显的后现代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尤斯蒂斯钻石》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妥协向命运妥协的过程,探寻导致该人物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对项链的追寻是造成主人公丽萃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了她未来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通过描述一个仍旧游离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的主体成长、发展、迷失继而梦想破灭的欲望史,特罗洛普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所面对的多重生存困境的深切忧思,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阿特伍德的小说《神谕女士》讲述了女主人公琼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困顿与挣扎.阿特伍德通过潜入地下意象、迷宫、梦境与镜子、鬼魂等手法,在小说中巧妙地展开死亡叙事,旨在让女性通过体验、感受死亡,深入内心深处,从彼岸世界获得自我疗伤、重塑自我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救赎和重生.  相似文献   

4.
百衲被的意象不仅是当代众多女作家的共同语言,也是女性美学的一个隐喻。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别名格雷斯》中,百衲被的主题贯穿始终。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女性话语赋予作为沉默"他者"的格雷斯以声音,而且为她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女性空间,任由其思想自由驰骋,使她在缝合生命碎片的同时,也求得了精神的觉醒与心灵的完满,从而构建起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的代表作《盲刺客》是一部结构奇巧、内涵丰富的作品,中国当代女作家徐小斌所著的《羽蛇》也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的诗性小说。这两部作品虽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它们都将女性的表述推到了前台,并以各具特色的多样表述与书写策略,反映了"女性主体"的形成过程与形成策略。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在性别文化的重重帷幕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冥河意象是一种应用甚广的文学原型。对于冥河意象,阿特伍德认为畅游冥界是为了从死者那里获得秘密和力量。阿特伍德不仅让女性们潜入水下和死者进行交流,而且让她们借助水的沟通功能在水中找到自己内心的阿克隆河——潜意识,并唤醒那里的唯一死者——被男权社会扼杀了的自己的"化身"。同时,让女性们在水中经历死亡,完成获得新生的"通过仪式"。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冥河意象和女性的密切关系,研究它如何成为了女主人公们寻找自我、获得新生的既具有关键作用又富有深意的仪式。  相似文献   

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神谕女士》在表层叙事之下隐藏了《夏洛特姑娘》、《拉普索》和《蓝胡子的蛋》三个文本,这三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女性被囚禁。阿特伍德虽在小说中用三个隐文本来表达囚禁主题,表现了主人公琼及其母亲“被身体囚禁”和“被囚禁的身体”的困境以及以蓝胡子的城堡为代表的男性权力空间。但实际上小说的几条叙述线索却统一在了《蓝胡子的蛋》中男女两性权力配置的模式上。  相似文献   

8.
《钟形罩》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埃斯特独特的眼光和身体洞察,感受"父权制"文化的虚伪、丑陋和专制,是知识女性充分利用"看"的权力,对不公平的社会文化的反抗和消解,是女性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埃斯特被精神分析、监控的身心体验揭示了女性个体在"父权制"政治权力下的"被看"和被客体化的社会地位。文章从女性文化视角解读《钟形罩》文本中"钟形罩"意象的涵义,揭示普拉斯悲剧的社会文化本质。"钟形罩"意象阐释为笼罩女性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的一切产物;"看"与"被看"象征了女性个人主体与社会文化权力和地位之间的关系。埃斯特在"钟形罩"里"看"与"被看"的权力较量彰显了女性主体性表达的强烈愿望和女性身体被政治文化客体化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9.
老舍著名的诗化小说《月牙儿》,以第一人称内视点的叙述模式,表现了女性主人公"月牙儿"主体意识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女主人公颠覆了传统的女性道德规范,高扬了女性的主体精神。《月牙儿》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独立主体的尊重,从而在以妓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江城》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悍妇的著名小说,女主人公江城因为其泼辣如虎的性格在文学史中已经成了“胭脂虎”的代名词。可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仔细解读江城的所作所为时,发现她的一切行为都是事出有因,她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有着正常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女人。但是,她因为与时代思想的格格不入,最后被硬生生的集体无意识一点点扼杀成歇斯底里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探求自我的泥泞之路。爱德娜解构了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却无力建构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她成为一个不折不挠地追求实现自我,闪耀着女性主义思想光芒的悲剧英雄。《觉醒》及其它几个短篇小说以极富有女性特质的文本呈现了女性经验,并使这些女性经验成为了作者政治意识的载体,对父权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抗辩和幻想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12.
有关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的悲剧根源众说纷纭。拉康的主体理论揭示了人在其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经历的两次"异化"。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通过对玛丽自童年开始一系列不幸经历的剖析,探究造成其悲剧的原因。对"镜像阶段"所形成的"理想自我"的追寻导致了玛丽主体意识的萎缩。拒绝接受"父亲之名"使她更脱离现实世界,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艾德娜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中篇小说《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过着常人眼里幸福的生活,但有着双重性格的艾德娜却在传统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缺口,即她自身的需求和欲望,并以此为契机,上演了一出离经叛道、追求自我的凄美好戏。该文试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解读艾德娜是如何从自我的完全缺失、构建伪自我、打破自我的虚伪本质直至幻想回归到"镜像阶段"以前的"前俄狄浦斯阶段"的艰辛历程。尽管艾德娜最终无法忍受作为"他者"的自我的压抑和控制而葬身大海,似乎验证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但我们无需如此悲观,而应将艾德娜的死解读为一种超然的解脱,是对父权凝视下女性主体不在场的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分析了《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人公布兰奇的自我分裂以及这种分裂对其与他人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布兰奇的分裂始于她发现丈夫艾伦是同性恋时,她的纵欲行为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心理机制,而不是单纯的本能欲望。在和斯坦利的关系中,布兰奇把自己的破坏性幻想投射到斯坦利身上,才引起双方的误解,最终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15.
多丽丝·莱辛《十九号房》中女主人公苏珊的悲剧是由最初的分工不公直接导致的,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传统男权观念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苏珊悲剧命运的详细描绘揭示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生存状况,并进而启发读者思考:作为一个生活在男权传统之下的女性该如何保持自我。  相似文献   

16.
铁凝的女性创作始终关注女性隐痛的根源,从《麦秸垛》的文化积淀到《棉花垛》的男权侵害,从人性与历史和文化的绞缠中,《玫瑰门》接近了女性的自我本真,并呈现出了女性自我世界的复杂和女性人性的本性。《永远有多远》中白大省的悲剧,更增强了铁凝对女性缺陷的自我审视和批判意识。原来,女性内心深处的生命之痛不仅源于客观,更源于她们自身。《大浴女》通过展示女性的本身相,使铁凝终于接近了女性最幽深的隐痛——女性自身的意识搏斗。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与时代、艺术与自我,即艺术创作过程中客体与主体关系问题,是每个艺术家必然遇到的,也是历来文艺理论家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革命导师列宁在马恩创建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反映论原理,并将它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实际,透彻地、辩证地论述了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同现实的关系,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提出了艺术反映变革时代,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女性艺术家所遭遇到的现实困境,指出随着当下艺术观念发生改变,女性主体意识与艺术观念均发生改变.进-步引出"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样的艺术问题,并讨论引出该问题的必要性以及时效性.女性艺术家应该面对历史与现实的状况,通过行动积极参与新制度的创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某些长篇小说中,女性悲剧呈现出群体性的特征。《红楼梦》主要塑造了青年女性的群体悲剧,充分表现出对青年女性的普遍同情与普遍崇尚;《水浒传》在祸水观念下展现了女性祸人祸己的群体悲剧;《金瓶梅》展现了女性群体在性追求与物质追求下的本我膨胀与自我迷失;《醒世姻缘传》则揭示出悍妇群体表面的强悍与本质的弱势。这些女性群体悲剧的审美特征表现为:群体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必定具有群体性,而其生命力又在于个体悲剧的互补;群体悲剧的审美价值来自个体悲剧的叠加,又必定超越这种叠加;伦理社会是群体悲剧的土壤,群体悲剧必然导致对伦理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中外学界对悲剧世界关于终极力量问题有四种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说法:一是"命运"说;二是亚里士多德"人物性格过失"说;三是黑格尔"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说;四是布拉德利"道德秩序"说。这四种说法只能分别解释悲剧终极力量问题的某一方面,无法涵盖一部具体悲剧作品的本质问题。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纳入美学研究的范畴思考,结合悲剧终极力量问题的探讨,从实践美学和审美学角度观照四部作品呈现出的悲剧冲突、悲剧结局和悲剧审美意蕴等三方面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