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和内在动力。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存储的载体,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发挥和有效激励成为重要问题。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特质、需求特征以及民营企业现行激励机制的分析,提出构建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相应措施:产权激励机制、全面薪酬激励机制、组织激励机制、文化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苏丽亚 《经营管理者》2011,(3X):326-326
知识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基于知识、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变革与创新。而作为知识资本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知识型员工有别于一般员工,有着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而在心理契约视角下进行不同类型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分析,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了企业建设的中间力量。近年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逐步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主旋律,与过去的企业员工素质相比,知识型员工的素质能力更好,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对成功的渴望也较大,对公平竞争的要求势必更高。针对这样的现象,企业一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公平的对策、合理的奖励推动知识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在激励政策的使用时要以员工的个性特点为出发点,重视文化的激励作用,有效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为了更好的激励企业员工,本文就结合我国企业对员工采取的主要激励方式,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激励需要强化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以适应企业组织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资本,而知识型员工拥有的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激励是研究如何真正调动其员工的内在积极性,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出发,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提出了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激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企业管理中富于挑战而又富有魅力的工作,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发挥出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其潜力的80%~90%。  相似文献   

7.
激励教育,亦称赏识教育,就是激发、鼓励教育.从心理学上讲,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  相似文献   

8.
知识员工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型工作群体,在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上有着与非知识型员工截然不同的特点,因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完全适用于对他们的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激励原则也是如此。如何准确地把握知识员工的特点,并对其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激励,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力求吸收国内外研究之精华,通过对知识员工的特点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为企业寻求有效的激励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定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激励机制无疑是知识型员工的推动剂,本文分析了国内专家学者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提出我国知识型员工激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提出: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工作人员只能发挥出潜在能力的20%—30%;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员却可以发挥出潜在能力的80%—90%。因此,对领导者来说,善于激励下属显得非常重要。历史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逐渐超越资本要素成为组织内部最重要的资源,而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员工则是组织实现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知识型员工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与一般员工相比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可以看出,柔性管理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成为进一步推动组织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人力资源,也成为知识管理(KM)和人力资源管理(HRM)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成为企业面临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地位的问题。本文从知识型员工的知识特质和人力资源特质出发,运用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理论以整合的视角,提出了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技能代替体力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力,拥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员工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多变、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解决问题,使产品和服务不断更新。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质,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激励,成为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员工是一个企业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和奉献。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资源。作为知识创造者和载体的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更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资本拥有者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否根据知识型员工特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成为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企业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目前公司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现状,探索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贾蔷 《管理科学文摘》2009,(12):154-155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开发其潜在能力成为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如何有效激励企业知识型员工。  相似文献   

16.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必须对内部组织加强管理,重视知识在管理方面的有效应用,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把员工个人的成长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员工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推动企业提升学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高技术、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竞争。知识员工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和所有者,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最宝贵的财富,对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用合适的方式激励知识员工,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如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本文针对知识员工的定义、特点、激励因素等,对前人的多篇文献进行综述,并进行了自己的思考。通过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以及客观现实的区别,指出我国对知识员工主要实行劳动报酬方面的物质激励,这种激励模式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根据知识员工的特点,本文指出,需要用劳动报酬方面的物质激励满足知识员工外在的物质需要,但同时也需要用个体发展机会与职业路径选择方面的非物质激励来满足知识员工内在的精神需要,只有将这两种激励模式合理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对知识员工的激励,使得人得其位、位适其人,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由于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而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激励知识型员工,是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相比传统的制度化的激励模式,柔性激励模式更能充分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复杂需求,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提出了针对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型企业对知识型团队与知识型员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获取与知识分享等知识活动行为越来越受到组织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合运用目标取向理论与团队反思理论,将知识团队反思纳入到知识员工目标取向对知识活动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并推导出一个跨层次交互作用模型。通过对116个知识团队(含601个知识员工)样本的调查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结果 :知识员工学习取向对知识获取行为与知识分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团队反思可以显著调节(增强)学习取向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作用;证明取向对知识获取行为的影响效应不显著,但对知识分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团队反思可以显著调节(增强)证明取向对知识获取行为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作用;回避取向对知识获取行为与知识分享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团队反思可以显著调节(削弱)回避取向对知识获取行为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管理启示、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张小兵 《管理学报》2011,8(6):844-851,884
在中国情境下,构建了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的整合研究模型。采取滚雪球抽样的方法获取221个有效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调查数据,知识吸收能力、组织学习和组织绩效的整合研究模型得到实证支持。研究结论为员工能力和员工激励对知识获取、信息分发、信息解释与组织记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