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的"将",一般都解释为"将要".例如刘开的《论语补注》中说:"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显然,刘开认为"将"是表示将来的.  相似文献   

2.
综观西方哲学,试图整合"个体"存在与"共同体"价值的努力一直贯穿始终.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大课题.在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这一课题也与"一"和"多"的问题紧密相关,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一'和‘多'一开始就是形而上学的主题.形而上学试图把万物都追溯到‘一'.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就明确表现为普遍统一的学说;理论针对的是作为万物的源泉和始基的‘一'."[1]"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革命正是试图转换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谈论方式,从真实的"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进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3.
张建军(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12日,我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了<真正重视"逻先生"--简论逻辑学的三重学科性质>一文,呼吁"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在我国飘扬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应该真正重视‘逻先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的逻辑意识与逻辑思维素养的培育,使之成为营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良性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是针对管理层干部使用而提出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用人观. "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促进了新的识才标准的确立."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本身蕴涵着德才兼备的识才标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对各条战线人才的要求标准,总的都是德才兼备,但'德'与'才'都不是抽象的,由于工作战线、事业领域的不同,'德'与'才'的要求也都应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靠得住,有本事"是对这一标准的新概括,是德、能、勤、绩、廉的综合体现.俗话说,有德无才,难担大任;有才无德,祸国殃民."靠得住"是首要的政治标准."有本事"是对人的素质、技能的综合评价标准.同时,还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意识,并善于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9日至11日,"2010洛阳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洛阳市及栾川县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道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河南省老子学会、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政协洛阳市委员会主办,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洛阳老子学会、栾川老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韩国、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老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百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收到论文70多篇,有50多篇进行了交流.陈鼓应、许抗生、王博、崔大华、戴卡琳、池田知久、谷中信一、宋荣培等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老子>在世界不同文明中的传播和诠释"、"诠释与运用:<老子>与中国文明"、"老子的消费观念"、"现代文明与老子的素朴思想"、"心灵、精神性与<老子>"、"老子的‘道'和‘德'与人类的信念和价值"、"老子与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无为'政治理性与人的活动的‘自发性'"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润霞 《江汉论坛》2001,2(6):73-78
老一代诗人与青年一代诗人在"文革"时期的秘密写作构筑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一段被湮没的辉煌,他们的创作不仅是"‘文革'地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酝酿了新时期诗歌潮流的两条主要流向--即"归来者诗歌"和"朦胧诗".本文全面论述了"‘文革'地下诗歌"的生成境遇、文本特征、文学(文化)渊源及其诗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在康熙二年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二十年后交入"大壮"盛世的理想,并设计了这一盛世的蓝图.此后他毕生为之奋斗,其言论或明或隐见之于康熙八年的<孟子师说>,又见之于康熙十五年海昌讲学之时.及至康熙三十三年临卒前一年所作的"破邪论",他仍在遗恨"大壮"盛世之未能实现.全祖望"犹闻老眼盼‘大壮',岂料余生终‘明夷'"的诗句,恰当地表达了黄宗羲一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不假借他物)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就是贯彻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真理之路通向"存在",而意见之路却通往"非存在".真理之路是指: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意见之路"反是.高尔吉亚认为,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能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以被说出.然而,高尔吉亚并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9.
若干年前,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形容网络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今天,在强大的"人肉搜索"面前即便是一只狗,也会被清楚地曝光."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那里是人间地狱……"这就是人肉搜索的网络名言,在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日新月异的今天,一种更加依赖于人的搜索方式--"人肉搜索"却出乎意料地日渐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0.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荆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教育部15日举行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教育界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高校校长等“会诊”学术不端现象,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会上做出上述表示(据2009年3月16日《中国新闻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卷五<齐本纪下> "(永元二年)三月乙卯,命平西将军崔慧景攻寿春."(中华书局19r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148页) 按: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云:"下文出‘丙午'.按 三月辛丑朔,初六日丙午,十五日乙卯.‘丙午'不得在‘乙卯'前(福林按:‘前'当为‘后'之误).又下出‘乙卯',与此重复,则此之‘乙卯'必误."福林按:"乙卯",<南齐书·东昏侯纪>同,其上文又出此月"癸卯"事,为月之初三日,癸卯与丙午之间有乙巳,为月之初五日.疑此"乙卯"乃"乙巳"之讹.  相似文献   

13.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     
崔之元在<二十一世纪>1994年8月号上发表"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并在同一刊物的1995年2月号和1996年4月号上发表"再论"和"三论"),提出中国的改革已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旧的概念范畴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时代呼唤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国需要新‘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我们可以从‘新进化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法学'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有人发表署名文章称:四方面军一部(后称西路军)西渡黄河,"中央决无此命令";"明明是张国焘蓄谋过河,硬要说是‘中央军委指示'、‘中央军委命令'.中央何曾有过这个‘指示',哪里有这个‘命令',能拿出来吗?"本文将以九军过河与三十一军东返为视角,阐述西路军遵循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  相似文献   

16.
记得还是儿子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次他放学回家突然问我: "爸爸,你是什么‘长'呀?" ‘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们班上同学的爸爸,有的是科长,有的是行长,还有的是局长.我不知道你是什么‘长'?"想不到儿子小小年纪,竟无意识地有了等级观念.于是,我认真地对他说: "别的‘长'我目前还不是,只是个‘家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礼制,从多个角度对<礼记·曲礼下>"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中"君大夫"一词的释义进行了辨析,指出郑玄注释之失及后人沿袭郑注之误.  相似文献   

18.
老舍先生对于写作问题是这样说的:"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抱定一个题目写,不要一会儿一换";"写几句总结一下":"写完几句,高声地读一遍":"设法把句子中的‘的'字多去掉几个"……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中国古代身体观,"体知"所涵括的"身体能够知道"的义项与西方认知理论中"具身化认知"的新进展相一致,但不同于西方认知科学中向经验的彻底回归以及仅仅将身体看作认知的基础,"体知"也是在高层次上对事物复杂性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体知"之"知"在于"身体自然知-‘道'",则"体知"不是一个纯粹认识论的范畴,"体知"之"体"的动、名词区分,显示了作为隐暗维度的"气",这一"存有的连续"的一体之本然是"‘体知'何以可能"的本体论基础,同时,在此框架下,"身体自然知-‘道'"也体现出修身哲学中"不待修饰把捉"这一实践工夫的独特的理论内涵.因此,作为一个"新"词,"体知"能自然地相承于古代话语,又顺畅地契入于当代生活,可视之为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犹侧目. '戴',通'载'."并引杨树达<汉书窥管>:"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戴目'即侧目也."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瞷戴目释义>中又云:"愚谓戴目当求之于声,不当求之于形,盖戴目即侧目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