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当然,有很多书我们不得不读,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取资料,读这类书当然不是享受,只是为了接受教导,我们最大的希望不过是能读完全书而不觉沉闷。  相似文献   

2.
3.
读书增长见识,丰富情感,充实生活,生活因读书而快乐。——题记如果说书籍是浩瀚无边的海洋,那我就是一条小鱼,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  相似文献   

4.
1982年我从三明师范毕业分配到北门小学任教.当时除了担任三年级一个班语文教学外,还兼任校少先大队总辅导员.刚走上工作岗位,我满怀喜悦和自信,觉得自己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一定能胜任工作.可有资格并不等于有能力,经过二年的实际教学,我感到自己的学识越来越不够用.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分知识,他头脑里就要有十分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5.
文泥 《今日南国》2007,(5):74-74
10多年来,他总像一个影子站在她的身后,在她笑着、哭着或伤心的时候。她的父母在她很小时,便放心地把她托付给他,因为知道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无数次放学的时候,他静静地等她抄完所有罚抄的生词,再和她一起在依稀的暮色里一前一后地回家;早晨,他等她梳好辫子,跟在她身后看她和别的女同学蹦蹦  相似文献   

6.
《成才与就业》2012,(17):56-57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省淮安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19世纪中期以前,周家祖籍原在浙江省绍兴县。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绍兴携家来到大运河边的淮安当师爷和知县。在这座有着1600年历史的县城里,周恩来度过了他的童年。淮安少年周恩来的父亲周劭刚是一个在外地谋生的小官吏。他的叔父周贻淦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20岁时得了痨病,膝下无嗣。为了"冲喜",周家安排  相似文献   

7.
一、注出处问题文学研究虽然不能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严谨仍然是研究者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严谨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标注出处便就其中重要的一点。可惜现在许多论著于此不够重视,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和突出。就以吴惠娟同志《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为例,仅仅在这一篇文章中,便存在好几类不妥当的毛病,约言之有: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认为,宗密通过评判禅宗各派、和会佛教与禅宗、会通佛道儒三家,建立了其和而不同的佛教判教思想体系.宗密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系统地对中国化佛教--禅宗进行判教,论述佛道儒三教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与郭秉文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同时期的两位重要教育家,二人办学思想各具特色,但在完全人格培养、注重学术、教育自治、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共性。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大学职能等方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义句形象义     
一、义句形象义与义位形象义说到义句形象义,首先得从义位形象义说起.听到“狼、虎、箭、弓”等词的语音形式,脑子里随即会出现狼、虎、箭、弓的形貌;听到“雪白、冷笑、嘻嘻、咳咳”等词的语音形式,脑子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感知形象.所有这些都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遗留表象的复活.由于(词的)符号形式的刺激,唤起了人们对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形状象貌特性等方面的记忆,习惯上,人们把这叫做词的形象色彩,或称之义位形象义.  相似文献   

12.
13.
我的阅读观就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与教育无关的书。 谈阅读观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专家疾呼:当前中小学老师缺乏阅读习惯,很多老师甚至不读书。但是转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那些老师真的就不读书吗?其实他们至少还是会读课本和教参教辅的,只不过这些书不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罢了。  相似文献   

14.
说起读书,很多同学也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自己读的书如何如何多啦,内容多么多么精彩啦,等等。可是,要是让他拿起笔来写一篇作文,立刻就成了另一副样子,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半天也写不出几句通顺的话来。这就奇怪  相似文献   

15.
仅仅一遍     
人们是怎样从大米的白、高粱的红、葡萄的紫里发现了酒的透明与清醇的?传说,有两个人偶然与神仙邂逅,神仙授他们酿酒之法,叫他们选端阳那天饱满起来的米,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调和了,注入深幽无人处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齐了所有的材料,把梦想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个时刻。多么漫长的等待啊。第四十九天到了,两个人整夜都不能寐,等着鸡鸣的声音。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鸣,过了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  相似文献   

16.
自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以闲情为主题的赋都具有"劝百而讽一"的特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前人皆认为是由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礼教原则的束缚.然而事实上,汉末魏晋时代是一个儒学崩溃的时代,反礼教蔚然成风,士人普遍重情而又以理节情,这说明闲情赋的"劝百而讽一"并非是"以礼节情"的结果,而是个体生命的本能冲动与有利于个体生命存在的欲求内在冲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理念的来源、内涵、治校方略及其成效四方面来探析郭秉文与林文庆的办学理念,二者虽然留学国别、所学专业不同,但均深受西方高等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办学理念颇有契合之处。其核心内涵,一为传统的"大学之道";二是"和平"、"平等"的文化观。在办学方针与宗旨上,郭秉文的"四个平衡"办学方针与林文庆的十项《校旨》精神内涵基本一致。在学科建设中,二者以综合大学为目标,但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上有所偏重。在管理模式上,均实行董事会制,但有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职权之分。两位校长成功的办学实践,印证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一古老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对于义利关系的探讨,大致围绕着程朱所言“仁义未尝不利”而展开。他依据《易传》“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把利于天下百姓看作仁者之事,包含了对利的较多肯定。在此基础上,他发挥程朱的思想,提出“思利害而不悖乎理也,即仁义也”,进而认为“义而可以利”、“义者,利之合”,强调义与利的相互联系,并且不反对主动求利。王夫之晚年所撰《四书训义》以朱熹“四书”学为本,吸取朱熹注《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思想,既从一般意义上讲义利相合,又针对特殊的政教衰乱之世讲义利对立,并认为此时的谋利之人即是小人,君子应当“喻于义而不迷于功利”,因而反对“计利之心”,要求去除“一己之私利”。王夫之对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虽有质疑,但更多的是肯定,甚至称之为“圣功之始基”,认为董仲舒言义而不言利,并非拒斥利,将义利对立起来,而是要反对现实中将义利对立起来的惟利是求,这与朱熹对董仲舒所言的解读与推崇是较为一致的。王夫之继承和发挥程朱义利观而形成的既重义又不轻利、且不反对主动求利的义利观,是对儒家义利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又到了落叶的季节,早晨散步的时候,再一次踏上由金色和褐色的落叶铺成的地毯。这是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夜来风雨声的杰作吧。这柔软的地毯,轻轻地覆盖着小径和公路,使人不忍落脚。树叶变老的过程是多么美丽啊,它们最后的岁月是多么流光溢彩,金秋十月,我们的树林和果园展示给我们的是多么赏心悦目的美景啊!他们在把整个夏天所吸收的阳光回馈给了大地。  相似文献   

20.
"为X而X"格式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格式,表达由客观语义上存在的目的的层级性而产生的主观评价.其格式义的褒贬取决于说话人对于某种动作行为上位目的的主观看法."为X而X"格式义大多含贬义色彩,可称其为"准贬义格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