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特殊句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先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已经表现出由动词前向动词后的过渡状态。到了汉代,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后置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魏晋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已仅仅是文人的仿古用法,不再反映口语实际。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俄语界对动词语法范畴研究的一些传统观点和最新成果,简要论述和归纳俄语动词语法范畴的意义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列举了动词语法形式的转义用法。  相似文献   

3.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4.
多词动词是英语中一种特殊语类,在语法、语义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在此先对多词动词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概述,然后就被动化现象阐明其实质是施动性,运用生成语法相关理论探讨并解释多词动词存在被动语态的条件。最后,从生成语法视角下总结英语中多词动词的被动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人的"谁",从语法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助动词,介词的前面.这种"谁"充当宾语时的前置现象,是先秦典籍中突出的特殊语序."谁"字指物的用法与指人的情况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一般只用于指人,而不用于指物.古代"谁"字指人的四种常见用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通过比较"谁"字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揭示汉语句法发展的一些特点有些用法消失了,有些用法得到了继承,有些用法又有了发展,有些还生成了新的用法.正是由于汉语词的用法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才永葆了其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珊辉 《云梦学刊》2001,22(2):102-104
英语情态语法范畴进入了动词语法范畴的总体系.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是相互交错,自成体系.与其他动词相比,情态动词主要满足语用和语义的需要;其他动词满足语法的需要.所以,分相论述,探讨情态动词所凝结的语用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不能重叠的动词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重叠是汉语动词的一个重要语法特征,这是语法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但是对于能重叠动词的数量却一直没有一个精确的说法,对于不能重叠的动词也较少从语义上和语法上作深入地探讨。本文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考察,得出一个较能反映现代汉语实际情况的能重叠动词比率,并力求从语义上和语法上对不能重叠的动词加以探讨,从而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再说”的演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正中  王立杰 《云梦学刊》2011,32(2):132-134
"再说"最早出现在六朝,作动词短语;宋元时期作短语的用法逐渐增多,明清时期普遍运用。"再说"作动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到清代运用得比较普遍;作为连词,在清代时才出现。短语"再说"可以出现在句末和句首,句末"再说"逐渐演化出动词用法;句首"再说"逐渐演化出连词用法。"再说"的词汇化伴随着语法化,虚化是"再说"由短语演变成词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现有的语法论著在讨论动词时,都不谈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动词以及动词性词语的问题。其实,比较细致地描写和分析这一语法现象,并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考察和说明,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词重叠这种语言现象一直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研究的方法、角度有所突破,研究的范围、视野进一步扩大,动词重叠的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从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动词重叠式的范围、可重叠动词的范围到语法意义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谷向伟 《殷都学刊》2010,31(1):126-129
通过对比普通话与一些方言,证实从语法上说虚字"了"的确是两个,并以林州方言为例,说明在某些方言里"了"还有特殊的用法,跟普通话并不完全对应.从方言里"了"字的用字,可以看出当前方言语法研究中虚字依音记字、同音替代的现象比较普遍,具有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必须努力做到虚字使用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容易掌握的莫过于英语动词,但是最难掌握的或许是最常用的动词加上介词或副词构成的短语动词.如:come across(遇见),look out(当心).有时由于介词和副词的介入,动词的意义也随着变化,因而不能从字面推测出整个短语的意思,这就构成了学习英语者的特殊困难.本文将扼要地介绍短语动词的构词特征,语义特征、语法特征及修辞特征,以便对学生掌握短语动词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小说动词重叠式考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树理小说动词重叠式考察分析●李敬国现代汉语动词常常可以重叠使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长期以来,有不少语法学者撰文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但是,至今在学术界还有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动词重叠式包括哪些形式?动词重叠式是动词的变形形态还是动量组合?动词...  相似文献   

14.
流行词语"惊艳"在不及物动词的基础上,形容词和及物动词用法大量增加,形容词成为该词的主要语法性质.语义在原型语义基础上,通过同类属泛化、异类属泛化、虚化和脱落、语义降格等手段实现了扩展."惊艳"一词的流行与变化,反映了语言与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共变.  相似文献   

15.
构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现象的成因到底是由动词的多义性还是由构式的多义性所决定的?在比较了Goldberg的构式语法和词汇中心主义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后,认为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由动词的多义性决定的,也是由构式的多义性决定的;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逢彬认为,甲骨文中的"暨"都是动词,意义是加上、附加.本文不同意杨文的观点,认为甲骨文中的"暨"不但有动词用法,也有介词和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7.
学习俄语动词要准确理解体的本质概念。对中国学生而言,俄语动词体的运用是一大难点。本文旨在理解俄语动词体的基本意义基础上,从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三个时间范畴来介绍未完成体和完成体的几种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8.
张永奋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36-139,160
本文以台州方言"有"的用法对比《诗经》里的"有"的用法,主要考察其作为动词和副词时的语法作用和语义功能。可以发现,尽管数量并不太多,但"有"在《诗经》里已经出现虚化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至今在台州方言里仍非常活跃,而我们从副词的角度观察《诗经》中后接形容词的"有",就能得出相关诗句较为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19.
以系统功能语法二维及物模式及其隐喻理论为框架,对中国大中学生动词make的隐喻用法进行语料库研究。研究发现,两组学生作文都较多使用认知经验(隐喻)和社会经验(一致式);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多使用隐喻,中学生突出使用物理经验(一致式);在使用两种类联接时,大中学生的隐喻分布分别有差异;搭配词各有偏好;中学生的级转移现象更为突出。影响隐喻用法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二语水平、作文要求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里,除了“的”这个词,就数“是”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使用的次数最多。“是”是个特殊动词,一般语法书上把它称作判动词。“是”在具体句子中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但从它的作用来看,主要是起判断作用。判断就是对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给以肯定或否定。正因为“是”是个特殊的动词,而不是一般的动词,所以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分析它的语法形式,必须考虑它在具体句子中的词汇意义和逻辑意义,这样才能对“是”和由它构成的判断句作出全面合理地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