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形式有四种,即间离型、游离型、分离型和全离型。转移的基本特点是:层次性、阶段性和渐进性。“离土不离农”→“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这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形式和阶段,应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我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就地消化农业劳动力,建设小城镇,已不适应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而采取“离土又离乡”的形式,建设大、中城市,才符合农业劳动力向更高阶段转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动人"是"动地"的基础,农民流动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增强。农民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离土不回乡"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过程。农民流动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不回乡"的位移转变,为土地流转创设了发展空间,使土地流转由孕育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流动会愈来愈充分与合理,土地流转将越来越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3.
基于“离土”和“离乡”非农就业的异质性差异,构建非农就业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验证“离土”和“离乡”型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结构的重新配置使贫困农户能够参与非农就业,从而使“离乡”型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差距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本地非农经营活动的高度选择性则使“离土”型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因此,畅通社会交往的渠道以降低农户社会交往成本,继续鼓励农户外出务工以积累物质资本,保证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的通达性,以此抑制农户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民社会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工。按其居住地和从事职业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离乡离土型、离乡在土型四种类型。在乡在土型农民工既在家乡附近的企业打工,又经营土地,二者所得为其经济来源;在乡离土型农民工在家乡附近的企业里打工,不再经营土地,完全把打工收入作为经济来源;离乡离土型农民工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完全和先前的承包地脱离关系,打工收入为其经济来源;离乡在土型农民工虽然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但家庭承包地仍然经营着,二者所得为其经济来源。文章的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研究农民工,认识不同类型农民工的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需求,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效地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的偏态发展表明城市化模式正面临着重大的整体性变革,变革的方向就是“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这种变革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对于正处在体制创新的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社区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讨出的第三条道路,是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所谓"新型"就是要像建设城市社区一样建设农村社区。许昌、新乡两地的实践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走出去转移农村劳动力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农村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农民变市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外出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最近,江苏农村调查局对全省所有县(市、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快速调查,共调查了700乡镇7000户农户,2500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区域迁移 ,面广量大 ,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转移模式” ,是离土不离乡与进厂不进城 ,减轻了城市膨胀的压力。离土又进城 (镇 )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二转移模式” ,将成为今后的主要模式。多元城市化的新城模式 ,难点是工业集中、人口集中、土地集中 ;老城模式的难点 ,是突破传统的城市化方针 ,大城市也要发展。稳定与保护农业、优化农村家庭的资源配置机制、继续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就业保护 ,是实施“第二转移模式”的支撑性政策条件  相似文献   

9.
区域差异是理解农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起步时间和发展条件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同,造成农民城市化逻辑的东西差异。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体现在城市化动力机制、农民家庭生计模式、城乡空间跨度和城乡关系四个方面:东部地区在全域工业化基础上,形成了由市场先导和农民主动、全务工型、离土不离乡、融合型城乡关系等特征组成的完全城市化;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空心化基础上形成了由政府推动和农民卷入、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离土又离乡、寄生型城乡关系等特征组成的过渡型城市化,前者是高质量的稳定城市化,后者是低质量的半城市化。东部地区农民完全城市化的关键条件是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下所形成的产业基础,而中西部地区缺乏产业集聚的区位条件,农民城市化并不稳定,将来需要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大中城市进行二次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力量。自改革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绩,而城市化由于受城乡相互封闭隔离的制约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极为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现代化进展。因此,必须遵循工业生产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完善的要求,让乡镇企业离土离乡,让农民进城建城,全国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通过  相似文献   

11.
"本地化打工"是浙江省嘉兴市农村社区青年就业的主要特点。对于农村社区的"城市融入"而言,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必须的心理震荡;二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付出的空间转移成本;三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导致的"乡村空离化"。它通过牢固保留住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导致的"离乡又离土"的城市化困境,维持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动力,为中国农村社区发展走出了"离土不离乡"的一条值得探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使农村涌现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寻求致富路,农业危机、粮食危机成为人们忧虑的焦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不会引发一次农村产业变革呢?2000年后农村产业结构又怎么调整呢? 外出打工挣钱被视为一条重要致富路,大批“泥腿子”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黄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创造了奇迹,被土地禁固多年的农民温饱问题有了根本的解决,可当广大农民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土地带给人们的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为我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近20年来的改革,引发了一个难以估量其后果的社会现象──几千万农民离土离乡,涌向城市。大批农民离乡进城,给农村的社会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它又将会怎样引导农村社会的未来?就种种疑问,我们对安徽省无为县闵岗镇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考察使我们突出地感到,流动──事实上已成为致使农民收入地位分化的主要因素。“人家有本事”闵岗镇距县城不到20里地,其沿公路两侧排开的农舍命路人侧目:在一处处低矮破旧、外墙上糊着一坨坨牛粪(用做燃料)的泥土房之间,卓然而立着一幢幢式样新颖、气派不凡的两层小楼。贫穷与富…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在全国各民族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互相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这是“四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开放”政策的需要。是每个人或每个社会集团时时、处处都要接触到的问题,也是回避不了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摆脱土地的羁绊,或离土离乡外出打工,或到城镇经商置业,呈现了“退一进二闯三”的空前职业分化趋势。据攸县调查统计,全县3842万农村劳动力中,常年外出打工人员达12万余人,县乡村集体企业从业人员76万人,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89万人。而纯农业从业人员仅992万人。由于农村职业分化的加剧,相当部分从土地上分化出的仍然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不得不将土地托庇给他人经营。这种在农民自发基础上产生的“民间托田”现象,既很好地解决了弃耕抛荒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人情消费是中国乡村维持社会联系的重要传统,如今却愈发成为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原有社会人情关系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文章首先从人情关系网络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乡村人情消费独特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逻辑下不同务工类型(就近务工和离乡务工)可能对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带来的冲击;继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多值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实际影响,并进一步从地区和农户异质性两个方面讨论劳动力外流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各异,表现为就近务工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意味着离乡务工可能会瓦解或重塑农户原有的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并可能会改变人情消费的方式。此外,农民务工对人情消费的作用效果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也存在差异;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其表现出的抑制效应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乡镇企业聚集是有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乡镇企业借助小城镇的发展而形成的聚集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在区域内进行分工协作,同时,乡镇企业聚集又进一步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业的建设,带动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离土进镇的后顾之优等对策,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鲁中D庄的驻村调研,分析了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现代性变迁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计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传统的村庄社会关系、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文章着重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化生活、"分家不分舍"的代际关系、"简约不简单"的风土人情、"动帐不动田"的两田制活标本四个方面对D庄的现代性变迁与村庄结构的互动过程加以描摹和分析。这些现象,在发达地区或城镇化进程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市场化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策角度,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现代性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与协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成为一项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