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黄冬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4-16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以英雄主义的姿态站在黑格尔的肩膀之上,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剥掉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形而上学的外衣,向世界宣告了他的伦理激情,彰显了其对自由的渴望,并提出了实现自由哲学的道路,即\"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虽然此时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还存在重大缺陷,但这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萌芽、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9-43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借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诉求与渴望,解决了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深入挖掘《博士论文》中的丰富内涵,可以发现自我意识是自由的表征,偶然性是自由的体现,定在是自由的规定,偏斜是自由的形式,只有通过宗教的批判,自我意识的心灵宁静,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方可实现自由。解决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是实现自由的基础,而实现从个人的精神自由向现实自由的转换则是实现自由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王敏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121-128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臧否,开展了哲学征服宗教的政治自由诉求之研究.马克思高度肯定伊壁鸠鲁之异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偏斜说,以原子偏斜来暗喻具有自由意志与自我意识的政治人.原子偏斜运动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偏离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而自由的必然性规定,这种偏斜是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而以偶然性形式生发而来.原子偏斜的后果就是原子的碰撞与排斥运动,由此带来一个公正的、代表契约和友谊的、全新的自由秩序.原子偏斜的政治自由意蕴探析,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种重要解读进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一篇严格意义的古代哲学史论文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从它的研究主题、研究计划、它所使用的研究文献、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它所提出的思想观点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考察。我们的观点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许多方面是一篇严格意义的古代哲学史论文,但是,在有些方面则又溢出了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范式,体现了他的思想的黑格尔主义的阶段,和受到黑格尔的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杨丽婷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2)
本文通过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主要文章分析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自由和民主。具体在博士论文中是通过高扬个体的自我意识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寻求定在之中的自由;在《莱茵报》时期是通过争取出版自由获得精神自由,追求理性国家和法,反对宗教专制的束缚,反对私人利益对国家和法代表的普遍利益的侵犯。笔者希望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理清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的内容、逻辑线索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8.
刘新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5):18-21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代表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初的重要成果。写作《博士论文》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黑格尔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对青年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自我意识”在当时马克思的哲学里具有“本体”的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本体论,即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人,它是以思辨形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论肯定。 相似文献
9.
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中,马克思在比照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二人时间观异同的过程中建构了“感性时间”理论体系。对于被本质世界排斥的“时间”范畴,德谟克利特将时间归置到与世界不相关的主体自我意识领域;伊壁鸠鲁将时间拉回到现象领域,强调时间是现象的绝对形式。马克思则将时间引向现实人的感性实践领域,强调时间和人的感性都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反映,时间概念同时具备真实的现实基础和逻辑形式,这不仅克服了德谟克利特把感性时间看作主观假象而导致的怀疑主义,同时也避免了伊壁鸠鲁轻视实证知识而产生的空虚道德主义。感性时间观关涉人的感性生活和人的现实自由,这也折射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能忽略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的维度。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而且也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集中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及其潜在的思想倾向,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对自我意识原则的贯彻和对宗教的批判,并暗含了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界客观性的考察,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命题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哲学的实践性。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考察,人的解放维度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1.
任丽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5):36-39
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大量存在的罢工现象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罢工自由的入宪问题,文章从宪政文明层面、现实层面和国际人权法层面对罢工自由入宪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徐艳梅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4):28-31
青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等人)的纯粹主观的自我意识和抽象的个体自由,提出自我意识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个体的自由是定在之中的自由,显示了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王盛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1):129-134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湛琼琼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
2009年10月26日,美国国务院宗教自由办公室发布了《2009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该报告对198个国家和地区于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的宗教自由状况进行了评估。和往年一样,报告继续把中国列为特别关注国,对中国宗教自由状况进行歪曲。本文结合该报告出台的历史背景及其涉华部分的主要内容,揭示该报告的实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国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马克斯·韦伯这位社会科学的巨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然而有关他的大学"学术自由"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空白。本文试图从韦伯的生平和学术经历中揭示出他对所思考的"学术自由"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并对他的"学术自由"作出初步剖析。最后,本文指出了韦伯的"学术自由"所不可避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蔡志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6):139-145
自由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之一。辛亥革命的理论先导章太炎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话中阐释其自由观,以"无待"来理解形上自由,在"一字千金"的《齐物论释》中,通过"我"之成立及其可破,在确立形上平等的同时也确立了形上自由;在认识论领域,通过和《荀子》、《庄子》、佛学等的对话,章太炎对认识上的自由的获得机制本身、人的认识能力、真理、科学规律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然而其佛学的立场又有将真实的认识论问题的讨论归结为虚幻的心灵构造的嫌疑;在伦理学领域,章氏讨论了自由人格的培养问题,其核心就在于通过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思想,从中挖掘出"依自不依他"的原则,并试图复活传统道德条目以应对现代处境。 相似文献
17.
冯契与他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成浩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5(2):95-98
关于人的自由或自由人格、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是冯契哲学认识论思想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冯契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冯契在继承和批判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本文拟从自由、人格、自由人格的涵义入手,较系统地分析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涵义、特征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电影《街头日记》是根据美国加州长滩市高中英语教师——艾琳·格鲁威尔的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本文以影片中所展现的艾琳老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电影的具体片段,旨在探讨艾琳老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和文件一直被视为是政府机关的财产而由所掌握信息的机构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公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知情权的概念逐渐形成共识,并被国际社会看作是一项基本人权得以保障,在新闻媒体和公众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开始重视保护公众知情权,并相应地制定了有关信息自由的法律以公开政府信息,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己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