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舜水论中日友好关系王凤贤中国和日木之间的友好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两千年前,秦始皇就派遣使者徐福到日木岛。隋、唐时期,日本有多批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R本佛教天台宗、曹洞宗,都是由浙江传入的。浙江余姚学者朱舜水和日本柳川学者安东省庵之间的深...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说明“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之一,滥觞于秦汉,源于皇帝的诏敕,近似于“追加法”,起着“会通适变”、“因时制宜”和补常法、成制不足的作用。其次概述了自秦汉至隋“格’的递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秦汉为萌生阶段、西晋为初创阶段、北朝为发展阶段、隋代为成熟阶段的初期。初步论证北魏“以格代科”应在宣武帝统治时期,以补《唐六典》注和日本内田智雄说。  相似文献   

3.
李令福 《唐都学刊》2001,17(4):24-26
唐都长安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也居住有不少来唐的日本人,这些来唐日本人包括遣唐使及随船带来的留学生与学问僧。他们在唐都长安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积极开展朝见皇帝、进献贡物、读书学习、访师求友、收集书籍等活动,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英 《学术交流》2006,(4):158-161
文学史界对于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他们看作中唐诗人,有的认为他们是晚唐诗人,还有的认为他们是中唐向晚唐过渡的诗人。贾、姚二人的生活既然跨中、晚唐两个时期,那么,其诗风形成时期便成为判定其所属时代的一个重要条件。经笔者考察,认为二人诗风均形成于中唐时期,理应将二人作为中唐诗人看待。  相似文献   

5.
试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日本公布了对东北移民的“新体制”和“最高宪典”,提出了“二十年百万户移出计划”的行动纲领。这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侵略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移民试点”时期、“武装移民”时期和“国策移民”时期。日本对东北移民侵略的险恶目的,是为了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实现永远霸占的野心;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使之充作对苏战争的后备力量,起到巩固国防的作用;促进满洲国的产业开放和“文化向上”,确保大和民族向东亚发展的基础;解决日本国内的人口过剩问题,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的侵略政策,随着侵略者的灭亡已经彻底破产,日本人把这一结局称作“满蒙开拓团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5):114-116
佛教交流是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平安时代的日本佛教界仍旧延续奈良朝形成的规矩,入唐求法以示正宗。其中最澄和空海分别把形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天台宗和密教传入日本,形成平安时期两个新兴的重要宗教派别天台宗和真言宗。  相似文献   

7.
李百玲 《社科纵横》2009,24(4):122-124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阐述了劳动实践,以及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语言与人类产生、发展的因果性联系;从交往学视角来解读,可以看到在人类产生初期,交往与劳动实践一起共同促进人类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体现了交往理论中“主体-客体”、“主体-主体”模式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刚 《日本研究》2009,(1):66-69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有三条,即日本、欧洲和苏俄,由于“一传缺位”,十月革命前日本成为当时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早期日本的社会主义者依据日本特定的语境,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依靠力量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学理上的解读,形成了日本语境下“学理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经过日本社会主义者选择、理解和重新阐释过的马克思主义,通过留日学生再理解和介绍从日本语境来到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双向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为推崇中国天台思  相似文献   

10.
1904年2月,日本打着“驱逐俄军”、“维护东亚和平”的旗号,对俄宣战,开始了旨在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俄战争,战后取代俄国攫取了中国东北南部.无独有偶,10年之后的1914年8月,日本又打着“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问、“恢复东亚和平”的旗号,对德宣战,取代了格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两次战争日本都大获其利,其手段之谜橘,实为俄、德两国所不及。近代日本侵华野心最大,但因实力不足,在华扩张常因欧美列强的掣肘和干涉而受挫.“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便是明显的例证。这一事件使日本痛感孤立蛮干的危险,故而在后来一段时期内不得不调…  相似文献   

11.
高洪 《日本研究》2004,(4):89-91
1972— 2 0 0 2年间 ,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革。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并对中国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以及文化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多少让人感到遗憾的是 ,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明显缺乏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起码印象。孙歌在 1995年写到 :“说到日本文化 ,十有九个中国人会问 :他们受了咱们什么影响 ?”1从 1997年 3月开始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到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任主任。沟口在中国首先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在中国知识界 ,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2.
隋、唐之前,中国经济中心位于北方的关中与关东平原,都城也多置于关中。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都关中的最后时期。这时关中经济趋于衰落,江淮经济正在崛起。本文试对隋、唐时期都城的粮食供应状况作一些初步分析,以窥视经济中心向江淮迁移对关中都城的部分影响。一、隋代都城紧张的粮食供应隋代建都关中时期,其粮食供应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隋大业年间,全国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余,口四千六百万,平均每户约有五点一六人。关中京兆、扶风、冯翊三郡共有户四十九万,按全国平均数计,三郡人口总数应有二百五十三万余,超过隋前诸朝的最高人口记录。这个数字虽不一定十分准确,但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朝鲜人与中国朝鲜族同样是朝鲜民族的后裔,与中国朝鲜族协调统一的多重认同有所不同的是,在日朝鲜人的民族认同没有得到清晰的整理。要么是“日本人”,要么是“外国人”,使在日朝鲜人在处理国籍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处于两难困境:加之朝鲜半岛的分裂使在日朝鲜人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三八线”,更造成了他们选择国籍、归属于哪一方的心理混乱和痛苦,以至于内部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国家观、民族观以及归属的多元化,他们对朝鲜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日益淡薄。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与《美日安保条约》,构建起“旧金山体制”,美日同盟关系由此确立。“旧金山体制”凸显了冷战思维,日本以不对等的身份参与了美国亚太地区的安全规范构建。冷战后期,美日同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同盟性质更加显著,日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苏联解体后,美日同盟的最大挑战不复存在,但恐怖主义威胁、朝鲜核问题、中国军力增长等成为美日同盟面临的新挑战。安倍二次上台后,先后提出“自由与繁荣的印太”与“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概念,日本逐步形成自己的“印太构想”。与此同时,美国也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转向更为广泛的“印太战略”。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日本正在逐步摆脱战后的种种束缚,深化同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关系,由此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地区多边体系,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5.
滕军 《日本学刊》2001,(1):140-150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与结晶。在日本,有关茶道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不能否认,其中就茶道而论茶道的偏主观性的研究居多。如对日本茶道中的美意识——“わび”(可译为闲静)的研究,大都在日本茶道的道具中去取证,最多也不过追溯至中世的文学。1本文力图放开视野,用客观的眼光从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即从中国文物的东渡及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中来取证,以探讨“わび”美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中国与日本有两千年的交流历史。在这两千年中,中国文物的东渡始终不断。随着日本社会文化的繁荣发达,日本人对中国文物的认识愈加深入,其喜爱程度也愈加执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读《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卷)的体会,论述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全文共有八个要点,观点比较鲜明,引用资料比较集中。作者通过考察“礼治”与“法治”的萌芽和发展,分析“礼治”与“法治”在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在秦、汉、隋、唐等封建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特征,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礼治”与“法治”相互渗透这一历史现象的看法;同时把研究古代问题与探讨今天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联系起来,对建设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作了思索。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日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 ,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 ,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1 因此 ,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 ,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中国和日本 ,作为隔海相邻的两个东亚民族 ,在其文化的史前时期 ,都曾经产生过丰富而美丽的神话 ,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日神话各有其形成的本源 ,无论在内含气质或外观形态上 ,两者皆不尽相同。中国神话庄严而含蓄 ,洋溢着人与神斗争的色彩 ;日本神话勇武而外露 ,显示着…  相似文献   

18.
古代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引进,最初依靠渡来人来完成,七世纪初逐渐过渡到通过作为遣外使节的留学生以及书籍收集来实现.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问僧直接引进大陆文化的方法是在佛教吸收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之前依靠渡来的文化引进方式相比,容易保证政治上的自主性.遣外留学生、学问僧的身上包含着本国的政治意图,他们带回的人际、社会等关系对之后历史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之间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古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曾使日本钦羡不已,处处仿效。正如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所言:“千多年来,日本在思想、文学、制度,以及衣、食、住等日常生活上,都深受中国影响。日本人因而对中国敬仰有加,直到德川时代(1600—1867)末年,崇尚中华文物的风尚依然热烈。”①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学在十六世纪下半期已先后不同程度地传入了中国和日本,从利玛窦1581年来华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与日本相比,在接受西学方面走在前列,中国人和汉译西学著作对日本人了解西学曾起过重要的中介作用。十九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抵抗强悍的西方侵略者,就必须学习先进的西方,学习西方已成为两国的当务之急。这时魏源的《海国图志》及  相似文献   

20.
追求衣服装饰的美,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服饰习俗的演变,是社会变革、文化兴衰的一面镜子。中日服饰习俗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文化对日本服饰变革的影响中国文化,尤其隋唐文化促进了日本服装的发展和变革。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有缝衣女工由百济去日本。雄略天皇十二年,日本曾派人来我国江南聘请缝衣技工。《日本书纪》载:“十四年正月戎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衣缝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