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牟宗三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哲学家之一,是当代新儒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论贡献在于:用中国传统思想全面地照察和消解了康德哲学,对以宋明儒为主干的心性之学做了深刻的现代阐释.作为他的哲学思想之最后完成的一种铺垫和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哲学及其历史哲学不能不在其宏大的学术体系之中占有相应的一席之地。这部分内容主要反映在他50年代所写的3本书之中。本文即围绕着这些著作所提供的基本框架和观念,对其文化观及历史观做了一个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的自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观的实质,又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普遍的展开。牟宗三的自由观是其文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张君劢从对“人生观”这一文化转移“枢纽”的阐释为出发点,来抉发文化之源头、内涵及中西文化之异同。面对西学的强大冲击,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的历史难题解答中,张君劢力倡在“继往”的基础上以求开“民族文化”之新。他对文化及文化发展出路的揭示,在当前我国文化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学说是朱子哲学思想发展和完成的关键.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中和旧说本来蕴含先秦及宋明儒正宗的纵贯系统义理,但由于朱子对“天命流行之体”及孟子所说的“本心”无真切契悟,又因其混本心或良心发见之发与喜怒哀乐已发之发而为一,故其在中和旧说中所说的未发已发与《中庸》不符,朱子因此自疑而放弃中和旧说,并建立中和新说.朱子中和新说在本体上将“天命流行之体”及本心性体拆散而为理气二分、心性情三分之格局,心体沉没;在工夫上,格物论无法正确理解道德行为所以可能之超越的根据,这样,本心失去其为内在而固有的道德创生之源之义,道德成为一种他律道德而被“减杀”了力量.本人赞同牟先生判朱子相对于宋明儒“大宗”来说为“歧出”,但认为朱子“歧出”的义理间架不是本体上理解太差的“误出”.牟先生认为理解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唯有“逆觉体证”一途,舍此别无他法,未免太绝对.牟先生一味强调自律道德,而轻忽他律道德,也有偏颇之嫌.  相似文献   

5.
详细而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新儒家代表之一台湾学者牟宗三先生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观点,并作出适当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自近代以来,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回顾严复的中西文化观,在中西文化广泛交融的今天,仍不乏其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讲,西方哲学史大致可以分为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对垒与双线并行发展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基本面貌.然而,牟宗三在这"一般"之中发现了"特别".他不赞成这种"两系统说",而以莱布尼兹为核心提出了"三系论".以此"三系论"为根据,牟宗三进一步分析了西方哲学的特征、精彩及不足.对牟宗三的"三系论"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增加对牟宗三哲学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增加对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显学”。程志华教授的《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是这一领域的一部力作。作者基于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分析,通过“内在诠释”的理路,将牟宗三哲学放在中、西、印哲学的宏大视野下,阐释了其“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凸显了其对于传统儒学和西方哲学所具有的独到价值。因此,牟宗三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可以超过但不可绕过?”的一座理论“高节。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与牟宗三两位先生的气论相异甚多,主要原因在于对“气”的理解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唐先生从中哲发展史出发来了解“气”,透过始自先秦,经两汉、魏晋、宋明,最后至清朝等各时代之气论研究,而来统整并做出诠释。而牟先生的“气”,则经常是基于西方康德或是宋明程朱理学而进行诠释,然而不论程朱或康德,皆有重理贬气、尊理性而贬感性的倾向。如此一来,也就造成了两位先生看法之殊异。牟先生贬低汉代、清代的气化论,视之如自然主义或“生之谓性”传统。而在宋明三系的区分中,牟先生也没有给气论留一个位置。反观唐先生虽亦不喜清代学术,但对于清代重视情感、汉代的气化宇宙论等观念,则较能有所同情。唐先生以为,中国哲学之“气”具备了精神之意义与价值,不同于西方物质意义下的惰性与价值中立;他同时也将张载、蕺山与船山等归于气论派,而这是牟先生所不承认的。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的哲学进路为:由不满于罗素、怀德海的形式主义或约定主义而至康德的先验主义或理性主义,再由不满于康德的先验主义或理性主义而至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或道德的理性主义。本文以牟宗三的《认识心之批判》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其哲学进路详论而缕析之,由此使他的这一学术进路的意义得到显豁,即既明了牟宗三何以终成为儒者,又使儒学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十字打开"。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文化要义》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要义》中,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维度考察邓小平的中西文化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内涵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西文化观的演变,以明了邓小平中西文化观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贺麟先生在中西文化会通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对贺麟的治学方法及其理论特色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法文化产生的源流考察,中西法律文化之所以显现不同的特征,自然环境的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对中西方法的起源、对中国特有的农耕型法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智慧是人类文明精华的产物,智慧的行为往往能够利于人们找准自我定位,修正人生方向,提升生活品质,消弭人际冲突,增进社会和谐。纵观中西智慧意涵的演变历程,西方文化传统对智慧的定义侧重于逻辑思维的判断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意涵在于价值取向上偏重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把道德视为人生和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中西智慧意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发展规律,如果从价值论的角度去观照,或能挖掘更多启迪我们深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回顾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历史人物对中西文化的研究及其认识,着重探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来源及历程、建国后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历程以及近年来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述评,由此窥探出近年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河流动力学与海洋动力学的差异对中西建筑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入录世界遗产名录的中西相类的堤岸工程、运河工程、湖泊工程、供水工程和未入录的水电工程为典型样本,两两比较,多方面探索中西水工程文化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世纪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为背景,对林语堂中西文化比较观的演化路向、观念构成、思想特征及其内在矛盾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梳理与阐发,并予以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与指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世界与人类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引起的需要;一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西方思想内在矛盾的多元性引起的需要.关于前一需要,拟从亨廷顿的观点说起,而后一需要则从当代数种西方思想的根本形态说起.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如要成功应对这两项挑战也需要自身的提升和创造,即实现自我的世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