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董作宾所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甲骨学史上的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奠基之作。本文作者曾数度研读董文,得益至深,偶有所见,信手记之。今稍加整理,得五十五条,其中有关于卜辞释读的,有关于校勘的,有关于董说自身的完善、发展的,也有对董说有所补正的。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距今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当然也不能例外。甲骨文的时间跨度近300年,若将其放在一个平面来研究,则可能造成源流不清,掩没其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在汉语史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的今天,对甲骨文语言文字进行断代研究,已经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的要求。事实上,前辈甲骨学家已经认识到对甲骨文语言文字进行断代研究的重要性。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的断代十大标准中,就有文法、字形、书体三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三方面,特别是文法的断代研究还非常不够。  相似文献   

3.
五月十二至二十四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甲骨学家、《甲骨文合集》主编胡厚宣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胡厚宣教授先给我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作了《中国甲骨学研究的历史》、《中国甲骨学研究现状》等专题报告。报告对中国甲骨学的产生与发展,甲骨学的兴起对中国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影响,作了详细的介绍。 胡厚宣教授还为我校历史系全体师生作了《甲骨学研究在世界》的报告,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甲骨文、青铜器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与他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的方法密切相关.在甲骨文研究中郭沫若提出要重视地层、伴出器物的研究,对甲骨文断代有着重要启发作用.郭沫若还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甲骨文进行研究,按字体风格不同将甲骨卜辞分为不同的王世.同时还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从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等方面出发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其所创"标准器断代法"在青铜器研究中建立了殷周青铜器研究的新体系,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和西周甲骨,已经是自成体系的学科--甲骨学.尤其是殷墟甲骨文(不排除西周甲骨),经过百年来中外学者的辛勤努力,坚韧求索,已经应用在我国文史学科领域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把我国的文史研究推向前进.但是,在当今的文史研究中,又存在对甲骨文应用不够的地方,甚至有的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6.
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后 ,1 0 0年来已发展为一门国际“显学”。河南学人在甲骨文的发掘、整理、刊布、研究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是甲骨学和殷商文化研究界的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甲骨学上作出了重大的建树,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从传统学术史中,特别是从宋代的金石学、清代小学中汲取思想、方法上的借鉴,寻觅到治甲骨文新学问的有效工具。他充分利用学术史认识甲骨文研究的价值趋向,把握宏观的研究途径,融会考释方法,开拓应用空间,卓有成效。本文即从这一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研究新作———《甲骨文田猎刻辞》简介继《甲骨文简论》之后,陈炜湛教授又一力作推出:《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4月出版发行。该书30万字,是关于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的专著,乃作者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作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论集》、《陈炜湛语言文字论集》(以下简称《语言文字论集》)和《古文字趣谈》是古文字学家、甲骨学家陈炜湛先生学术论文和随笔的结集,三书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可谓姊妹篇。《甲骨文论集》是作者有关甲骨文研究的个人论集,分上下2卷。上卷20篇,为作者研究甲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工具书产生于考释书的基础上,但不同于甲骨文考释书,也不同于甲骨文著录书和甲骨学工具书。根据内容、体例的不同,甲骨文工具书可以区分为汇集字形为主的字汇类、综合考释意见的会要类、罗列卜辞的索引类、解释字形字义词义的字典类等四种类型。甲骨文工具书应体现“完备、赅实、准确、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大激在治政之余,倾心于古文字研究,其研究涉及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类古文字材料,在古文字研究的诸多领域都有建树。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不仅有《愙斋集古录》、《愙斋集古录释文剩稿》、《字说》和《说文古籀补》等著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积极开始了对青铜器的分域、断代工作。他是较早自觉地对青铜器等古器物进行断代、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一直没有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青铜器的断代、分域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吴大激在对青铜器断代、分域时,自觉地将地下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互证,认识到青铜器铭文前后制作方法的不同(前期多铸款,晚周多刻款),注重字形的作用,注意到用标准器来作系联,这些都是可取的、科学的。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其方法有时显得简单,又不乏主观臆测的成分,他对青铜器的断代、分域今天看来不乏可商榷的地方。但是,他能积极地尝试这项工作,这种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他所使用的断代、分域方法是对青铜器进行科学的断代、分域研究的萌茅,可以这样说,他为后人对青铜器的断代、分域研究做了先驱性工作,后人正是继承与发展了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对青铜器进行科学的断代、分域研究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董作宾先生在开封孙心一董作宾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甲骨学大师,他在建立甲骨学的科学研究上有划时代的不朽贡献。石璋如在《甲骨学者董作宾先生》一文中说:“董先生毕生精力几乎全用在甲骨文字学研究上,他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唯一有成就的甲骨学家”②严一萍在《甲骨学·...  相似文献   

13.
甲骨出土和收藏的碎片现状,决定了甲骨缀合研究始终是甲骨学研究中的最急切最基础的工作。甲骨缀合自学者王国维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起步阶段(1917-1938年)限于甲骨碎片收集之匮乏,研究手段简单,缀合成果较少,缺乏专题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发展阶段(1939-1977年)以专题性研究为主,成果丰硕,并开始了缀合中的勘误研究,对甲骨学、古文字学及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繁荣阶段(1978至今)则以综合性研究为主要特点,其中《甲骨文合集》的出版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该阶段研究手段日新,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为甲骨缀合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在甲骨文研究的早期阶段,罗振玉当数第一位功臣:他帮助了《铁云藏龟》和《契文举例》的出版;亲自搜集和公布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在考释文字时大胆纠正《说文》的违失;用"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的方法考释出560多个甲骨文字;在已识文字的基础上,罗振玉进一步"考求典制、稽证旧闻",探索商代历史、礼制和文化,为甲骨学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5.
柯昌济先生是我国上世纪著名的甲骨金石学者,曾同容庚、商承祚、唐兰一起被王国维誉为中国当时古文字学研究中极具实力的"四少年"。柯氏早期甲骨文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殷虚书契补释》一书中,此书由于印数较少且释字不多,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梳理《殷虚书契补释》一书基础上,试对柯氏在早期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就和不足稍做总结,望能为我们更为科学地评价柯氏在甲骨学史上的地位提供有益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是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前沿窗口。三千年前殷商王都甲骨占卜实物的出土,给人们提供了再探古代甲骨卜法之奥秘的机会,进而拉开了寻找甲骨占卜之原始的序幕。从殷虚甲骨文的发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这段历史时期,对甲骨占卜的研究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研究面还比较窄。但董作宾、胡厚宣等先生的成果值得重视。建国后到21世纪初,随着考古发掘的开展以及多角度研究的深入,甲骨占卜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整个甲骨学研究来说,甲骨占卜研究仍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东汉时,许慎著《说文解字》所分析的字体以小篆为主体,而且列出了和小篆写法有差异的大篆或籀文,以及当时他所能见到的“古文”。《说文》序里虽提及鼎彝,却没有采用一字。甲骨文的发现、汇集、整理和研究,是近百年的事情,许慎无法利用。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许慎解释古文字难免会出现错误。这类错误需要用甲骨文、金文未加以校正。现把《说文》释字错误分三类,举三十一例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论集》、《陈炜湛语言文字论集》和《古文字趣谈》分别是古文字学家、甲骨学家陈炜湛先生学术论文和随笔的结集。三书近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实为学界佳音。三书贯之以"古为今用"的精神,在治学方法及特色上各有承继发挥,内容上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公元前十三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珍贵历史资料,自一八九九年被认识起直到现在,已经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正因为它具有的珍贵史料价值和精美的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瑰宝,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電视,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