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类不标明确切摹拟对象的拟古诗,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和鲍照《拟古》八首是这类拟古诗的重要代表.陶渊明《拟古》九首在题材、主题、抒写模式上对先行作品多有继承,并且通过时空的推远、角色的虚构、语言和意象上的承袭营造了“似古”的氛围,其浑言“拟古”并非政治上的掩饰,而是体现了将个人经验融入普遍人生境况的努力.鲍照《拟古》八首在“似古”氛围的营造上更为精细、复杂,在语言风格和意象使用上更重“改写”而非承袭,这与南朝诗风巧构形似的变化有关,也与鲍照本人对诗歌“戏剧性”的追求有关.两组《拟古》八首所言之“志”虽有差别,对“往古”的想像也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诗人超越平庸卑琐现实的渴望,并通过这种“非个人化”的抒情策略完成了某种自我形塑.  相似文献   

2.
晋宋易代之际,与陶渊明同为“寻阳三隐”的周续之,中道改节,追随刘裕集团。陶渊明对此感慨良深,作《拟古》九首以劝导之。这种解释,与《拟古》九首诗意最为切合。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和哲理诗等三类。陶诗一般均呈现为情与景会、物我相融和意境浑成的特点。在以《饮酒》、《杂诗》和《拟古》等为代表的咏怀诗中,陶渊明亦有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具体表现为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化方式,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特别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使情感客观化。诗人或侧重于写“景中情”,或侧重于写“情中景”,但都达到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4.
(一)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和丑的矛盾.他本想将自己的一生写成壮丽的诗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这简直是盛唐的歌声。对于盛唐时代的李白,那是时代的声音;但对于陶渊明,却成为对时代、也是对自己豪迈却显得幼稚的感情的讽刺了。陶渊明时代是“八表同昏,平路伊阻”的时代,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或者只知“易  相似文献   

5.
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而后人则因其未入晋宋两朝的仕途而称其为“靖节先生”.《晋书》等史书说陶渊明是隐逸诗人,把其描绘成一位不拘世名、超凡脱俗的诗人.这一评价果真恰当吗?纵览陶渊明的诗篇,其中涉及到身后名的诗句屡见不鲜.如:“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读山海经》其九)“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形影神并序》等.在此欲将“陶渊明的身后名”解析一下,看其究为何物.  相似文献   

6.
吴 云 :《二十世纪陶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石川忠久《陶渊明研究法》(1 )汪榕培《让陶渊明走向世界》(2 )龚 斌《新世纪瞻望 :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3 )沼口 胜《关于〈拟古〉 (其三 )诗的寓意》(4 )李文初《读〈拟挽歌辞三首〉札记》(5)矢山鸟美都子 《关于中国古诗中的“柳”形象的演变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6)邓安生《陶渊明的“任真”与陶诗的自然本色》(7)今场正美《陶渊明〈闲情赋〉考》(8)赵治中《2 0世纪辨析陶渊明“忠愤”说述评》(9)上田 武《陶渊明和束皙》(1 0 )魏正申《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1 1 )李剑锋《加…  相似文献   

7.
从来谈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传承关系的人,不是说他“辞旨出于老庄”,就是说他“学术源本六经”.钟嵘认为“陶潜诗,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宋濂说陶“其先得于太冲,景阳”(即左思与张协).龚自珍谓陶诗是“二分梁父一分骚”(《梁父吟》与《离骚》).这些说法都道着了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及诗文风格的渊源般之一端.本文则拟着重谈谈诗人创作的另一个汲取养料的来源——民间文学.高尔基告诉我们:“所有一切国家的伟大诗人们的优秀作品,都从人民的集体创作宝库汲取滋养料.”陶渊明在这方面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9.
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不仅歌咏田园风光,而且也多次提到太阳。现将陶集中有关句子摘录出来,让我们看一看陶潜笔下太阳的具体形象。 “惨惨寒日,肃肃其风。”(《答庞参军》)“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闲情赋》)“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忽与一觞酒,曹夕欢相持。”“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寄言酣中客,日暮烛当炳。”(《饮酒》)“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觞弦肆朝日;罇  相似文献   

10.
《文选》所选左思的一首《杂诗》,并非“失题”或“未题”之作,乃是诗人晚年仿承曹丕《杂诗》二首所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高志”不得申的忧愤和慨叹,继承和发扬了“建安风骨”的神韵,给陶渊明等后世诗人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 陶渊明“以诗立言”辨析 /吴国富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 《桃花源记并诗》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张钧、亓心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 宋末爱国士人与陶渊明的深刻共鸣 /李剑峰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 《“快乐”的陶渊明》前言 /(日 )伊藤直哉 ,王淑沅译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5 《陶渊明集全释》序 /(日 )田部井文雄 ,王淑沅译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6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 (社科版 )一期7 陶渊明与后代诗人之关系略论 /高建新 //零陵师专学报一期8 陶渊明《述酒》诗补 :兼论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  相似文献   

12.
(一) 《拟古》诗共九首,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此时心情低沉,感慨极多,因此作者对东晋灭亡的感叹和由此而引起的感伤,便成了《拟古》诗的主要内容。尤以第九首表现得最为明显。诗中的“种树长江边,三年当复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四句,黄文焕曾作过评论:“刘裕以戊午年十二月弑晋主于东堂,立琅琊德文,是为恭帝。己未为恭帝元熙元年,庚申二年而裕逼禅矣。帝之年号,虽止二年,而初立则在戊午,是已三年也。”上面一段话可看作陶诗中“三年当复采”、“忽值山河改”的有力注释;它告诉我们《拟古》诗写于晋亡之后,写的是诗人因晋亡而表示的感慨。清人陈沆也说这首诗是作者“慨晋室之所以亡也”。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我国晋宋之际的伟大诗人,论家对其作品中表现的“怒目”与“静穆”历来争议很大,至今尚不一致,故有论辨之必要。一钟嵘《诗品·序》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历代论家多沿袭此说并加以阐发。“五·四”后,有学者说“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原因之一是他“能泯化一切忧喜。”鲁迅曾对此提出批评.可是至今尚有人未理解鲁迅的原意,认为“静穆”是陶渊明的主要方面,“怒目”只不过表现在晚年极少数作品中。是否如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乞食”为题写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极为罕见,陶渊明是第一个作《乞食》诗,也是唯一把“乞食”写得生动逼真的诗人.前人解读此诗时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结合《宋书》记载和诗歌内容,可证诗题之“乞食”并非写实.再对诗歌进行场景还原,可以推断此诗作于席间,乃席问酬赠诗.陶渊明以“乞食”为题作诗的原因有四:第一,陶渊明质性自然,率真旷达,并没有真正以“乞食”为意.第二,受东晋士人有意傲岸独立风气的影响.第三,陶渊明雅谑自嘲,以“乞食”作为“诉穷说苦”的诙谐表达方式.第四,借用佛教“托钵乞食”的词语.  相似文献   

15.
琴曲“归去来辞”或作“归去辞”,是依东晋诗人、隐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意境创作的古琴曲,意在表现隐士离世隐逸之情和自然闲适之美。要较好地把握曲意,须对陶渊明归隐前后的思想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感情,可以归结为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五个方面,这些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鲜明展现.琴曲“归去来辞”就是试图将陶渊明上述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之心境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自唐宋以降,陶渊明一直是诗人和学者探讨的热点所在。近年来,学术界更出现了陶渊明研究的热潮。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左”的,有时却又是右的思潮的影响,在陶渊明的研究中,仍然出现以今类昔,用现成的理论构架去框束古人的倾向。新近读到的王春来同志的《论陶渊明阶级成分的变化》一文(下面简称王文),提出的陶渊明“立场彻底转变”说,就有上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至六十三岁辞世,迄未再涉仕途。历来论者们最感兴趣的陶渊明的归隐问题,就是针对他生平中的这一段提出来的。钟嵘最早在他的《诗品》中送给陶渊明以“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过于皮相之论了。别的不说,即从陶渊明之后既有隐逸经历又以诗人见称者来看,情况就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李晓敏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5):11-13,17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朱凤森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广西一位较重要的诗人。其诗歌创作深受清代一些著名诗人、诗派辨体观点的影响,五古、拟古及乐府取法以苏李诗、《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魏古诗,以温和涵蕴为特色;七古主要学李白,以气势见长;五律学习杜甫,有些诗在格调上则倾向于陶渊明、韦应物一派;七律宗杜甫,学其沉郁顿挫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365—427)享年63岁,本来是个颇为明确的问题.萧统最早编《陶渊明集》,所附陶渊明卒后不久颜延之《靖节征士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自北宋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以及以后的一些《陶渊明集》所附颜《诔》皆同(南宋曾集本《陶渊明集》所附有“时年六十三”之语,校记曰:“一无六十三字”).最早记陶渊明生平的为梁代沈约《宋书·陶潜传》:“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晋书·陶潜传》:“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萧统《陶渊明传》:“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自南宋王质《栗里谱》以来,南宋吴仁杰,清代顾易、丁晏、陶澍、杨希闵以至今人逯钦立、杨勇、王瑶、吴云、钟优民、李华、王孟白、唐满先、孙钧锡、王叔岷、郭维森等,均主此说.当今诸多中国文学史教材也采用此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