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被害预防     
犯罪被害人学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犯罪的认识,被害预防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害人的被害性包括诱发性、易感性和受容性。被害预防应当以被害性为基础,开展经常性的被害调查,为被害性高的人群提供预防被害的心理与技能训练,为被害人提供国家补偿与心理治疗,全面地预防被害。  相似文献   

2.
被害预防是一种以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为视角的犯罪预防。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理论的有机组成,也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被害预防是在分析犯罪被害因素,总结被害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预防犯罪的。犯罪被害因素有被害社会因素、被害时空因素和被害人主体因素,其中被害人主体因素是对犯罪最起作用的因素。被害预防的路径是:被害预防意识的培养;建立被害人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和被害人补偿制度等法律制度;组建被害预防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高校犯罪预防与大学生个体犯罪被害预防同为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的两个重点。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体系中的高校犯罪预防措施,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犯罪被害预防教育与管理、大学生被害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高校为防止大学生被害而采取的犯罪情景预防措施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被害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被害人学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犯罪的认识,被害预防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害人的被害性包括诱发性、易感性和受容性.被害预防应当以被害性为基础,开展经常性的被害调查,为被害性高的人群提供预防被害的心理与技能训练,为被害人提供国家补偿与心理治疗,全面地预防被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犯罪被害性与被害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条件、减少和消除被害人的被害性以预防被害,是犯罪被害预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大学生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分析出发,通过对大学生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条件的揭示,提出了以被害前预防为重点的大学生犯罪被害各阶段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6.
预防青少年被害的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它既是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的盲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青少年被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保护青少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各负其责,共同加强预防青少年被害的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护青少年远离被害,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历来高校大学生被害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与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剧烈转型,各种刑事案件数量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刑事被害事件接踵而至.那么,什么是大学生刑事被害,大学生刑事被害的表现形式、特征有哪些,大学生刑事被害如何预防,被侵害后如何维权等相关问题,我们在此作了一些思考,以...  相似文献   

8.
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个体犯罪被害预防的理论基础: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其人性基础;人的安全需要作为其心理学基础使个体犯罪被害预防成为可能;作为政治学基础的国家对公民的信任使个体犯罪被害预防得以有效开展;犯罪动机的形成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及责任公民理论等作为其犯罪学基础充分论证了个体犯罪被害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个体犯罪被害预防的基本方法消除被害性因素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8,(2):80-86
由不当司法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二次被害,作为一种隐性的司法现象,应当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被害人二次被害一般是由社会因素或司法因素所导致的心理伤害,其中司法因素即指不当司法行为对被害人的侵犯。不当司法行为作为一种与司法人员职责要求和职业规范相悖而应承担责任的实际不当行为,造成被害人诉权实现受阻,人格尊严受到侵犯。不当司法行为造成被害人二次被害,是由法律规定缺失与粗糙、司法功利化的不良倾向以及公力救济为主的刑事司法格局对被害人排斥三方面原因所致。为尽量避免这种二次被害,可从预防的角度细化司法人员的行为规范,赋予被害人充分的程序性权利,提升司法人员被害人保护意识。从补救的角度完善控告、惩戒与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刑事被害的原因十分复杂,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导致农民工刑事被害的生活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缺乏城市社会网络,生活方式单一、封闭;其二,固守乡士思维方式,法律意识相对滞后;其三,注重现实温饱消费,素质提升付之阙如。可以从完善社会网络体系,融入城市生活;代思维方式,提高法律意识;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提升基本素质等三个方面预防或减少农民工刑被害。  相似文献   

11.
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行为人将被害人绑架后,向被害人本人索要财物或者通过被害人间接向他人索要财物的情形,关于这类案件,实践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处罚都相当混乱,有的认定为抢劫罪或绑架罪一罪,也有的认定为数罪,在认定为数罪之后究竟是从一重罪处罚还是数罪并罚,又存在争议。那么如何给予绑架型抢劫行为正确的评价,如果仅从传统的构成要件比较来进行分析,并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因此,可从事实行为类型化、法条关系、罪刑均衡等角度来重新反思含有绑架行为的犯罪,以期对司法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家园重建需克服灾民意识,激发自立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区少数受灾民众尚存在较强的灾民意识和温床意识,这种意识一旦蔓延将会严重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而受灾群众实际上才是家园重建的实施主体,因此,灾后重建尤为需要强化自强自立精神,多措并举,激发灾民自立精神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对刑事犯罪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刑法学与侵权法学发展的结果;对刑事犯罪受害人的保护,仅从公法的角度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是远远不够的,应赋予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我国应建立对刑事犯罪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存在重大制度缺失.建立刑事被害人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诉讼程序之外实现人权保障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控制犯罪总量的重要途径,既有助于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又可全面恢复被害人的受损权利。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刑事被害人保护,建立国家补偿救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政策的趋势。我国在此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构建起刑事被害人补偿救助制度:首先,将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其次,要建立起社会救助、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相互协调、衔接的机制;第三,要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补偿法》。对于补偿法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石,民主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国家责任理论;体现公开正义和人道救助原则;注意针对性、宽泛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旨在对遭受严重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及其家属生活上的扶困助贫。文章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与评析。我国宜以社会福利说为理论基础,兼采其他学说的合理内核,紧密结合中国实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条件、对象、范围、资金来源、救助机构等问题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是针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的一种特别救济制度,是国家基于保护刑事被害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经济救助使刑事被害人尽快摆脱不利境地的一种制度设计。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从刑事被害人救助到补偿逐步过渡,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模式的最终选择,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从救济的对象、救济条件及救济程序几方面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8.
利益基于需要而产生,刑事诉讼中的需要是一种角色需要。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及被害人在侦查阶段的角色需要不同,由此导致利益追求的不同。侦查阶段中的三方是兼顾型、协调型和附加条件的对立或和解型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刑事政策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在人权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国家对犯罪被害人补偿义务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但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国家补偿的认识各不相同。国家与犯罪被害人之间是否存在补偿关系?如果存在,补偿关系的法理基础是什么?文章从法哲学的视角论证国家应当承担补偿义务,并论证设置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