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永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7-60
巴特在符号学研究早期阶段,是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先驱,他追随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并在早期作品中予以运用。在他的符号学历程中期阶段,巴特进一步发展了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对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进行了细化,对个体言语展开研究,对组合和聚合进行深入探讨。在后期作品中,巴特转向后结构主义,对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提出了一些“颠覆”性的看法,其中尤以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关系、线性理论引入注目。 相似文献
2.
索绪尔关于语言学的基本思想包括语言和言语的相互关系,语言 和文字的分离趋势,历时和共时的基础及其方法论意义,在所指和能指的言说中,差别是语 言符号系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金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96-98
围绕着语言问题,索绪尔和梅洛·庞蒂的思考路径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说语言在索绪尔那里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体系,那么梅洛·庞蒂的语言则包含了语言体系没有承我的、忘却了的以及语言的起源问题。梅洛·庞蒂在深入探究索绪尔语言学的基础上,将现代语言学的一些概念与思维问题相联系,探索了语言意义的创造性和前语言领域,开辟了独特的本体论和语言现象学领域。 相似文献
4.
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之间的关系是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着力阐述的几个主要理论原则之一。本文就如何正确把握索绪尔语言和言语关系的实质进行了探讨,以期澄清语言学界对索绪尔以及语言和言语关系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董川黔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131-135
索绪尔理论在当今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已不再是发展的重心,空现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状。各种思潮,学科发生碰撞,并产生新的思潮的学科。从索绪尔理和当代普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从分离主义到整合主义的阶段。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呈现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6.
安拴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2-134
<正>符号学大致有两个分支,一是皮尔士开创的哲学符号学,一是索绪尔开创的语言符号学。前者目的是为了研究意义问题,后者则主要为了考察语言形式、结构问题。哲学符号学对后来的语用学、逻辑学影响很大。语言符号学则对语言学及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影响至深。特别是从20 相似文献
7.
8.
9.
聂志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6):100-104
本文探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思想.认为索绪尔把语言定位为符号系统,将任意性作为符号、语言符号和语言学的根本原则,据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基础,并使语言符号学在人文科学中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叙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185-187
本文系统阐释了哥本哈根学派建立的语符学理论,并将其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进行对比,发现这一理论对索绪尔语言符号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对语言符号性质的新认识;对能指、所指符号理论的发展;对价值理论的丰富。 相似文献
11.
金松林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4-68
在新尼采主义思潮的激荡之下,罗兰·巴特以自己差异性的身体为基点建立了多元论的哲学.该哲学的核心即反对同一性和它的各种“变身”:作者、作品、形而上学真理和确定性的意义.他通过中性的策略将这些统统解构了,不仅把阅读的自由归还给读者,而且确立起享乐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张祎星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2):20-25
罗兰·巴特作为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解构"写作"理论影响广泛,它建立在"多元论"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尤其"零度的写作"与"片断式写作"理论,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颠覆,从而在兴起的网络文学中得到成功的实践与印证,并给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
罗兰,巴特在经历了符号学科学阶段之后,认为人文科学应该质疑产生它的话语,希望产生一门幻想的科学.他认为由幻想产生科学的典范是米什莱,米什莱试图通过躯体的幻想归还一切历史记忆:傅立叶则通过幻想建立了快乐的系统学.通过强调幻想,巴特对西方人文科学进行批判,认为传统人文科学以真理、概念审查欲望,压制享乐,以简单整体化原则形成恐怖主义、独裁主义. 相似文献
14.
悼词在西方古典修辞学中属于炫耀式文类,旨在为逝者歌功颂德,使其永垂不朽。然而德里达认为这种将逝者归类的做法,抹煞了逝者的个体性,宣布了逝者作为个体的二次死亡。德里达的巴特悼词通过运用开放、支离破碎的话语和转喻,试图打破这种封闭的话语空间。尽管他想方设法冲破语言的牢笼,但最终还是难以避免地留下了修辞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文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86-90
中国道家思想在罗兰·巴尔特营建中性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巴尔特认为禅宗语言是一种中性语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表现了中性不可为的尴尬处境;无为而无不为实现了中性以退隐的姿态对抗西方文明的梦想。道家思想在巴尔特眼中只是一个参照性的乌托邦,他将道家文化视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同时,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巴尔特误解了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金松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141-146
“五月风暴”以后,罗兰·巴尔特积极融入解构主义潮流,努力扮演文化反叛者的角色.具体策略就是以“中性”作为方法,瓦解语言结构中的聚合关系以及因聚合关系和多格扎而产生的话语权力.然而,在吸收怀疑论思想、即在话语伦理学中将中性和传统怀疑论结合起来以后,巴尔特思想解构的力度明显削弱,他逐渐沦为空想主义者.编织个人节奏性生活的乌托邦,成为他晚年的理论梦想.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视角理解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思想,可以探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符号中含有对立与统一:能指与所指、不变性与可变性;语言维面中也体现着对立与统一:组合与聚合、抽象与具体、一致与不同。同时,语言符号、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都含有普遍联系的内涵,这一联系是由组合与聚合搭建起来的,并构成了语言的关系系统。 相似文献
18.
钟如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8):168-172
马克思主义只认为 ,“语言和民族的相互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但对其特殊关系的形成规律尚未作出具体的论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有关语言和民族的理论为指导 ,提出了语言是民族的根本特征的设想 ,并在此基础上 ,对古今中外民族演变史上较为翔实的史料进行剖析 ,客观地揭示了言语和民族之特殊关系形成的主要规律 :民族语言的形成标志着民族的形成 ;民族语言的融合预示着民族的同化 ;民族语言的消亡预示着民族的消亡 ;民族语言的换用是民族消亡的前兆 ;民族预言是民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通常把拟人视作最典型的本体(实体)隐喻,称为拟人隐喻,从而认为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体验性和相似性的源域向靶域的映射。在认同隐喻和拟人都是不同概念间跨域联结的心智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隐喻是喻体(源域)向本体(靶域)的静态映射,本体、喻体在字面上兼具;而拟人是将本体融合在拟体中,非人本体被活化在拟体人中,并不显现,源域中拟人之体代其行事,从而得出结论:拟人是基于“转喻人”的隐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