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的机制、模式与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探讨泛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分别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可归纳为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中心城市集聚因子,由此导致区域内部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泛长江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并对该地区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青海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改善城乡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十二五"时期发展形势,探讨和分析了青海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思路、路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于土地分配状况的极端不平等、城镇创造就业能力有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完善等因素,拉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收入持续不平等、社会问题突出与经济发展缓慢的城镇化陷阱。贵州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经济社会矛盾多发阶段,应该以拉美国家城镇化为借鉴,以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收入为关键节点,尝试开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建设,并加快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使用体制改革,从而实现城镇化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城镇体系的合理与完善则又是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又一重要标准。本文针对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的弊病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积极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小城镇质量建设”的西部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川渝三大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仅次于沿海经济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上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城镇化水平差距大、居民收入差距大,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国家在新时期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这种背景下,适合甘肃的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落实?本文首先从自然条件、城镇体系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立足于空间、经济、城镇发展动力等层面,深入探索了甘肃省多年来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最后,对甘肃的城镇化战略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宁夏固原市是全自治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全市现有人口153.5万,城镇化水平为20%左右,农业人口过剩,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按照重点发展中心城市,逐步发展县城城镇、小城镇、重点集镇的发展梯次,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稳步扩张。到2020年,使全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实现经济结构比较合理,支柱产业特色明显,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该文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要想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增长,除了对外深化扩大开放,还必须对内加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运筹。特别是在思想、理论、政策、资金和人才等五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加快扩大有效内需,推进新型城镇化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抓手。 相似文献
9.
当前迅速发展的小城镇 ,不仅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 ,解决城乡及农村内部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 ,而且已经构成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贫困地区的昭通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有现实的可能性 ,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它不仅有利于改变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局面 ,而且有利于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即“三农”问题 ,为此必须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本文即围绕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这一主题对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问题及当前城镇建设的重点工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协同战略要求企业在战略制定、实施过程中保持时空上的协同与管控上的一致,其目的是通过协同行为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消除企业内外界面障碍、删减价值链环节上的无效活动,提升运行效率,使投入价值效用最大化。当企业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由外激力和自发力协同构成的动力促使企业制定并实施协同战略,资源、管理、组织和文化等四大要素及其子系统相互作用、协同工作的过程就是协同战略付诸实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做实城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型城镇化是我国数量型、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物,它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都有较大负面影响.做实城镇化必须解决农民工在城镇安家落户问题,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战略选择.只有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注重改善民生和调整结构,创新协调办法,落实相关配套措施,才能做实城镇化,有效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15.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论的时代背景 ;“三步走”和“两个大局”是实现中华腾飞蓝图的纵坐标和横坐标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西部大开发是“发展是硬道”理论的组成部分。与之具有目的和手段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就地上楼"是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集约高效角度谋划农村城镇化的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发展思路和实现形式,其出发点不是豪取农民的建设用地,而是让农民在用好自己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农村产业转型与升级;前提条件是不增加农民的经济社会负担,不降低农民未来的生活质量,不损害农民的发展利益,不破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村落;核心关注点是保护和发展农民土地权益;唯一目的是实现农村城镇化战略目标。妥善筹措建设资金是其能够实施的充要条件,新土地政策红利和非农建设用地"集体所得的增值"预期是巨量资本的活水源头。"就地上楼"契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脉动,能够将农村土地、劳动力、农民意愿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整合成适合现状要求且能够良性运行的新社区,能够形成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倒逼机制,是从农村和城市内在联系与互动规律中探寻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的战略选择,二者互为联动、相互促进。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农村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为主线;坚持破除城乡、工农之间二元结构;坚持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农村改革"方法论"。目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二者融合发展,只有促进要素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双向流动,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城镇化、绿色城镇化以及社会城镇化,才能真正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大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为江苏省实行新型城镇化和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江苏省需围绕国家级规划的战略机遇期,将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落点”置入以苏锡常、南京、徐州为核心的三大城市圈内,并建立沿宁沪线、宁杭线、宁启线、京沪线、东陇海线和沿海高速走廊的覆盖整个江苏省城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落点协同”战略,最终形成“苏南率先,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论“三步走”中国人口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态势和特点,"五大人口高峰"相继到来:人口总量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到来;10多年后劳动年龄人口即可达到最高峰值;本世纪中叶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流动人口已临近最高峰值;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新的高峰。以人口零增长为战略目标的人口发展战略,根据"着陆"方式的不同,分别可称之为"硬着陆"、"软着陆"和"缓着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和更长远一些时间的人口发展战略,应建立在"软着陆"方案的基础上,这个方案并不要求生育率继续下降,相反,在稍有回升后才保持相对的稳定。具体的生育政策选择为:全面不分城乡,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结婚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农村一方为独生子女者结婚,允许生育两个孩子,现在也可以实施,城镇可暂缓几年,2010年以后组织实施为宜;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条件下,农村可不分性别普遍生育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个部分。新型城镇化的中国特色,是追求以人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完全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的"三化"同步式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双向共进式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宗旨是以破除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发展目标是多维的,既有经济目标,更有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从经济目标看,要激发投资、消费需求,发挥扩内需的巨大潜力,注重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机结合;从社会目标看,重点是改善民生,提高农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水平;从生态目标看,要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使新型城镇宜居乐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