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尘至微而结成川岳,川不息而流作沧瀛。这是一片充满灵性而又神奇的土地。滚滚长江,滔滔东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国民经济的黄金水道,曾给这片土地带来沉重的夹杂,更给予了这片土地以无穷的滋润,承载著两岸苍生的涓涓繁衍、生生不息的重担。建国50年,这片土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从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超越,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标志的农村体制改革成为中国改革之滥觞,绵延刀年,逐步深人的农村体制改革腾蛟起凤,更给这片沃土带来无比瑰丽的舂华秋实。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特大洪灾;此后,江苏的秋熟作物却出人…  相似文献   

2.
绝尘浪人 《社区》2008,(32):41-41
额济纳,一个犹如世界尽头般荒凉而孤寂的地方。第一次听到这名字时,只有对这块土地的唯一认知: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而当我置身其中,呼吸着大西北干燥稀薄的空气,满眼是浩瀚无垠的黑戈壁,变化莫测的沙漠奇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已成废墟的古城墙,西夏神秘悠远的古老故事,遥远而又伸手可及的日月星辰,传奇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落……这一切时刻刺激着我的神经,  相似文献   

3.
晨光熹微时,天使悄然而至,对我说:你的生命还有一天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信息,我不知所措。这一天,我该怎么过?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回归     
这是一个拥挤的时代,英语、法语、德语等等冲击着我们的听觉,而我们的母语被挤下了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中文系没有外语系火爆,汉语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这是一个工具主义肆虐的时代,汉语再也不见唐诗宋词中的娇柔美丽,而成为一种便于生存随手把玩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天府”不是单靠天然条件能成的,也不是巨人恩赐可得的。这一称号是巴蜀人民以四通八达的开放胸怀学习天下人所长,创造出经济奇迹而争取的。天下填四川、川人走四方,开放善学、集五湖四海各人群之智慧知识,汇东南西北诸民族之成就优长,综合而成巴蜀人民。这,便是巴蜀人的历史特点。这,就是巴蜀文化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往在对欧洲人道主义的研究中,为了突出其历史进步作用,往往有只强调其反封建性而忽略其反神学性的倾向;而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有了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人们又往往只讲这两种体系的相同之处,而很少涉及其不同之处。笔者认为纠正这两种偏差,不但对于人道主义问题研究本身,而且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这一悠久思想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它发扬光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侧重于强调经济在实现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而考德威尔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对诗在这一过程的作用进行了创造性地阐发。通过抓住诗提供幻象这一特征,考德威尔论述了诗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这也是诗起源的经济动因。同时他强调诗通过扩大人们共同的情感世界,为人们提供更强的合作纽带,让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藉此增强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事业上的丰收,爱情上的美满,子女教育的成功,这一切都来源于张茵的平衡之道,因为平衡而幸福,因为成功而自信。  相似文献   

9.
有一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带着病的癞皮狗。 主人实在是看不惯这只狗了。每天邮递员送来报纸后,癞皮狗只会把它踩得粉身碎骨,而不会把报纸送到主人面前。当主人把鞋子晾在地上时,癞皮狗便会跑过去,把鞋子当球踢。别的狗都懂看家之道,而这只狗连看一双鞋子也懒得看。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虽历经战乱,王朝更迭频仍,但以私学为主导的教育却得到保存和延续,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这一时期许多私学大师,甘于寂寞,淡泊人生,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是值得崇敬的。这一时期的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和学突破了两汉传统的教育模式并加以更新和改造所谓传统教育模式,正如班固所言:“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放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乘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缺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  相似文献   

11.
文体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语言修辞本身,而应该被理解为结构世界的方式。文章选取辛亥革命前鲁迅翻译小说从《斯巴达之魂》到《四日》的转变进行分析,呈现不同战争“风景”背后的文体差异,分析其与鲁迅民族政治思想转变之间的关系,回答辛亥革命发生之前,鲁迅“弃医从文”前后从“科学或政治的小说”转到“纯粹的文艺作品”的文体选择转变的问题,该转变标示着鲁迅以文学文体重建民族国家想象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一个他那个时代的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其中鲁迅寄寓了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根源,适当地批判她们的历史弱点,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寻找出路。正是在关注妇女、写妇女的角度,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其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而极具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鲁迅去世前,在遗嘱的初稿中表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当文学家和美术家的意愿,这是鲁迅品尝了以文化改造社会不能成功的苦酒后所产生的绝望心理和虚无情绪的反映;但鲁迅在承认自己有虚无情绪的同时,并没有放弃"绝望反抗”.因而,鲁迅晚年文艺思想的这一重要层面具有深刻的内涵,对此不必回避,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鲁迅自剖的一方面内容直指自己的黑暗内心 ,这里有着超乎常人的坦率 ,同时又超乎寻常地隐晦 ,这两方面奇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野草》和《彷徨》这两个骨子里内蕴孤独的典型自剖文本。从这一角度来进行的解读 ,特别是对于《彷徨》 ,已经开始但还远远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在某种程度 ,鲁迅自剖的自觉和达到的深度 ,是中国文人中所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6.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和陆云被钟嵘称为"二陆",陆氏为东南望族,"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国的大司马。吴亡,陆机、陆云隐退故里10年,后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受到器重,但政治上却不得志,陆机甚至死于"八王之乱"。陆机和陆云的性格迥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陆机繁缛,陆云鲜净。然而两人都很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陆机的作品《文赋》精微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在艺术构思、谋篇布局、美学标准和文体的分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新文学旗帜的鲁迅在逝世后逐渐被权威化、神化。一段时间内,国内研究者很少再触及鲁迅作品中表达的自我心理黑暗面,然而,这些具有暧昧色彩的侧面,却有鲁迅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所在。本文试图通过鲁迅文本中的一系列特例——"双身小说"接近鲁迅心灵上的真实——孤独,并联系他对古代文体的借鉴与《野草》的对照分析来审视鲁迅内心的孤独感与人生选择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8.
论庐隐小说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隐小说有着强烈的现代意识,具体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了现代人性意识的觉醒;二是融入了作家极为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三是洋溢着哀伤凄苦的悲剧意味.这种现代意识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庐隐创作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的社会杂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借用巴赫金有关长篇小说的话语理论和福柯有关话语权力的思想,对鲁迅小说作了新的解读。从整体上看,鲁迅小说以鲁镇和未庄为中心,构成了一个社会杂语的环境,其间六个层次的话语的运动,体现了世纪初处在流动、变化之中的乡土中国各个话 语集团较量的实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个话语集团:被剥夺了话语权、以他者话语为自己话语的“失语”的人们;尚未掌握话语权、只能以反常或疯狂的形式出现的代表新兴话语力量的“独语”的人们;处在传统话语与新兴话语张力中的“双语”的人们。鲁迅正是通过上述各种话语力量互相消长、互相激荡的运动的揭示,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忧虑和对传统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影视喧嚣、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当下,路遥的小说之所以依然深受读者喜爱,与路遥小说创作对和谐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路遥坚定于"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的和谐创作观,执着于营造真善美统一的和谐艺术世界。有意识地分析路遥小说创作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必定会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