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历史上广西最早的县在哪里?这是研究广西郡县沿革的学者尚未解决的问题。按一般常识,谈论广西郡县沿革之始,都以《史记》和《汉书》为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今广西的大部分属桂林郡,小部分属象郡。但是这些文献略而不详,郡下辖哪些县,无从推考。《汉书·地理志》较之《史记》显然详细得多,郡下都注出了所辖县名和郡县设置的年代。据统计,今广西属当时的苍梧、郁林、合浦等郡,桂北部分县属零陵郡,桂西边区属群牁郡。但《汉书·地理志》所反映的只是西汉晚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郡县情况,在广西各郡下虽都注明“武帝元鼎六年开”,如可信,也只能上推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仍无法与秦时郡县比较。经过对贵县罗泊湾西汉初期墓出土的漆器铭文“布山”  相似文献   

2.
中央政权最早在海南岛建立政权机构是在汉武帝平南越后。史载,汉朝的使节是从徐闻进入海南的,通过调查,他们得知,海南是个大岛屿,“东西南北方一千里。”①于是,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便在岛上建立珠崖、儋耳二郡(在此前后还在整个岭南乃至交趾地区建立了7个郡)。珠崖治所在瞫都(今琼山东南),儋耳治所在今儋县西北海  相似文献   

3.
秦代的“北向户”,人们历来认为在后来的象郡、汉代的日南郡,或者泛指岭南地区,而1979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却把它标在岭北湘粤界。两说孰是孰非?本文拟谈一些粗浅看法。 “北向户”一词,出现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两个文告中:(甲)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后在概述它的疆域时说,“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乙)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台刻石文又说,“六合之  相似文献   

4.
桂林市是在1940年以当时的桂林县城及近郊区划出设立的。在设市以前的近二千年中,桂林与临桂县实为一体,历史上的始安郡、桂州、静江府、桂林府、桂林专区的治所,均在今桂林。要略述桂林的地方志史,必须将历代的桂林地记、郡志、府志、市志和临桂县志一起研究叙述。本文仅就个人见闻所及,试作简述,不周之处,望能得到指正. 一、三国至隋唐的桂林地记、图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立桂林郡(治所在布山县,今为贵县地),桂林为桂林郡地。秦末汉初,桂林为赵佗南越国属地.南越归汉后,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属荆州零陵郡.这是桂林地方设县之始.三国时,吴国在零陵郡地设始安郡,第一任始安太守为颇具文武才略的南海人黄盖。郡初建时,差多所规划开拓,从此奠定了桂林成为南方重镇之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玉林地区位于祖国的桂东南,秦属桂林、象郡管辖,是广西开发得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公元前214年湘桂运河开通后秦始皇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定居以来,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沿着兴安灵渠(湘桂运河),中原移民不断南移,中原、岭南的经济、文化不断得到交流。这期间,中原移民与玉林土著人民共同开发玉林,并创造了大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很有特色的民间文学。目前在玉林地区流传有大量的民歌。这些民歌与先秦的《诗经》、汉朝的《乐府》、南北朝的民歌、唐朝的新乐府诗以及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民歌互相辉映,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用兵打败了最后一个政敌西瓯君,兼并了岭南,完成了建立一个“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样,民族问题相当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将威胁着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因此,秦始皇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中央政权设置“典客(或典属国)、秦官,掌诸归义蛮夷”,专管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在边疆地区设置“内郡为县,三边为道”的地方行政机关,直接处理民族地区的事情,并采取“仍令其君长治之”的办法①,以法律保障民族首领的统治。对少数民族人民及酋领给予与内地官民不同的优待,犯法从宽,轻徭薄赋,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羁縻政策”,亦即“以夷制夷”政策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东吴首任的交州刺史步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壁战后,急于开拓疆土的东吴十分看重岭南地区。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15年),孙权作出一个大胆的决策,让他的助手、淮阴人步(?)遥领交州刺史。为什么说是“遥领”?这就得从东汉末年岭南地区的局势谈起。西汉以后,岭南七郡隶属于交州,州治设在苍梧郡的广信县(今广东省封开县)。东汉朝廷委派的最末一任交州刺史,南阳人张津,是曹操的拥护者。此人终日“鼓琴,烧香,读邪道书”,在同染指岭南的荆州牧刘表的交战中连年败阵,最后惨死在自己的部将手中。于是刘表乘虚而入,硬派他的文吏赖恭为交州刺史、武将吴巨为苍梧郡太守,统领五千荆州兵,到广信县走马上任。可是这两个同僚文武不和,骄悍的吴巨把  相似文献   

8.
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均、姜行本等人发大军破灭在今吐鲁番盆地建立的割据政权高昌麴氏王国,“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新唐书·高昌传》除将“郡”误作“州”外,所记数字亦同。两《唐书》的这条记载是否可靠?经查回答是否定的。 1973年在阿斯塔那古墓区第516号墓中出土了《高昌延寿十七年屯田下交河郡  相似文献   

9.
林剑鸣同志《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340页说,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的秦、赵大战中,“秦将桓齮由于失败,畏罪逃奔燕”。作者自注,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赵世家》”。经查证《史记》这两篇均未言及秦将桓齮败逃燕国事;先秦、两汉典籍亦无此种记载。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171页云:“(公元233年)赵派大将军李牧向桓齮反攻,大破秦军于肥,把桓齮打跑了。”杨氏于此加注:“(《史记》)《李牧列传》也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统一六国后,接着南平岭南、开凿灵渠,在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设置了郡县,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四人帮”及其同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秦始皇捧到了九天之上,给他涂上了一层层神圣的光彩,把他描绘成为各族人民的救星。在我们史学界里,对秦始皇平岭南、  相似文献   

11.
“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六世纪岭南越族大多称为俚人,冼夫人是当时俚人的杰出首领。她毕生致力于“和辑百越”,开拓岭南,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冼夫人的出生年月,史无明载。后世研究冼夫人的文章,多数认为她生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初年(约公元522年).当时,她的故乡高凉郡(今高州、电白、茂名、阳江一带),溪峒“各有长帅,无君主”,“尚仍蛮俗”,尤其“好相攻击”,经常发生“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的部落战争。冼夫人的哥哥冼挺,虽身为州刺史,也“持其富强,侵掠旁郡”。①生长在世为南越首领之家的冼夫人,“幼贤明,多筹略”,②目睹南朝后期  相似文献   

12.
真番郡考疑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在其地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其中真番郡的地域方位究竟在今何处,学界历来是仁智互见,莫衷一是。有持“在北说”者,有持“在南说”者,本文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将“真番郡”与“古朝鲜”、“高句丽”相比较,梳理真番地区历史变迁的脉络,对南北两说作进一步考释,将武帝所置真番郡比定为今朝鲜半岛黄海南、北道及京畿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早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前209),在徽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了黟(黝)、歙二县,属鄣郡。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为丹阳郡。汉建安十三年(208),吴将贺齐析歙县东部地区为始新县,南为新定县,西为黎阳、休阳县(今休宁县),加原歙、黟二县,建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始新(今淳安县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婺源等地。隋开皇九年(589),改新安郡为歙州,治休宁(今休宁县万安镇),后移治歙县。  相似文献   

14.
论李斯     
李斯(?—公元前二○八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又是颇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在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和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地主阶级新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秦始皇死后立即遭到了以赵高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杀害,并为历代反动派所恶毒攻击和诬蔑。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和一切反动势力一样,恶狠狠地咒骂“秦始皇之法”,公开诋毁“焚书坑儒”。而李斯就是“秦始皇之法”的制订者之一,“焚书坑儒”的主要倡导人。因此,  相似文献   

15.
秦汉象郡位置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的象郡的位置究竟在哪里,郡治又在何处,这是史学界至今争议未决的一个大问题。从清代以来,我国学者根据众多史料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历来一向认为象郡位置的南端位于今越南中部以南,郡治在今越南中部的象林一带(亦有人认为在今越南北部)。建国初期,著名史学家顾颌刚、章巽先生编制出版了供大学历史系学生用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55年地图出版社出版),采用了我国学者公认的观点,在该书第6页秦代图上将象郡位置南端划在了今越南中部偏南,其首府象定在约北纬15度附近的近海处。顾、章两…  相似文献   

16.
刘乐一 《东岳论丛》2003,(3):140-141
南越王国自秦二世时始兴 ,汉武帝时亡 ,前后延续 93年。南越王国的疆域 ,从五岭之南到南海之北 ,“东西万余里” ,其范围包括广东、广西大部及云南的南盘江南与越南的北部地区 ,史称南越、南粤或越粤。这里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山势崎峭 ,江河纵流 ,早在晚更新世初期 ,就有马坝人在此繁衍生息。但是 ,由于群山阻断 ,交通不畅 ,又有粤越民族杂居及领地分割 ,使居住在这里的越族人相对还处于原始的封闭状态。公元前 2 19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不久 ,即发兵征伐南越 ,经过六年的征战才将该地区平定下来。为巩固其统治 ,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相似文献   

17.
隋唐五代时期,又回复到秦汉的郡、县两级制。 隋文帝为改变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于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裁并郡县,取消郡一级建制。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又改州为郡,恢复郡统县的两级制。郡的长官仍称太守,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这一时期,甘肃境设十六郡、七十六县。 安定郡,治安定(故治在今泾川县北),统七县:安定、鹑觚(今灵台县)、阴盘(故治在今平凉市今东)、朝那(故治在今平凉市西北)、良原(故治在今灵台县西北)、临泾(今镇原县)、华亭(今华亭县)。 北地郡(北魏置豳州,西魏改宁州),统六县:定安(郡治,今宁县)、罗川(隋开皇初改阳周为罗川今正宁县)、彭原(故治在今镇原县东)、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三水(故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三十六郡。秦三十六郡之名,首有《汉书·地理志》列于前,继有《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述于后,两说当中,有三十三郡名称是相同的,唯有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各执己见。前者以为秦并天下,南服百越,于其地置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末的1999年是不平常的一年。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华诞,喜迎澳门回归,令人感慨万千。说起澳门,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版图上,它为南海郡番禺县属;明史记载,因其南环规园如镜而得名镜澳,也叫香山澳,又因盛产鲜 ,故名镜。海,在古文字中“”与“濠”通用,素有与香江齐名的江之称。澳门得名于这里南台、北台两山相对如门。史料上记载,葡萄牙人入据澳门是在公元1553年的事,只不过乘1840年鸦片战争满清政府战败后世界列强瓜分中国气焰十分嚣张之机,葡人将…  相似文献   

20.
南越丰碑大块文章———《南越国史》读后李庆新秦汉之际,正当二世胡亥在为其父子的残暴统治种下的“天下畔秦”、“外内骚动”苦果而穷于应付、岌岌可危之际,万里之外的南海郡尉任嚣却密锣紧鼓地酝酿据岭自治的计划,他的继任者赵佗绝关自守,击并桂林、象郡,实现岭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