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11事件”为中美改善关系提供了机遇,中美合人打击恐怖组织及其罪恶活动,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然而,美国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是通过打击恐怖主义巩固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因此对“9.11事件”后中美关系的改善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海域态势感知是美国国家安全和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印太战略”的持续推进,美国积极推动构建美国主导的、地区盟友和伙伴参与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网络。在美国加强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国在印太地区强化海域态势感知布局也呈现诸多新的特点,包括地理范畴上从聚焦东南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国拓展、抓手上从偏重军事安全向打击非法捕鱼转向、力量运用上更加侧重海岸警卫队。美国相关布局将提升其对中国的海域态势感知优势,为其强化对华海上围堵、搅局印太海域治理、离间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对外战略目标,面对多变的世界形势,美国防务战略的调整已成必然。其防务战略的调整是以“振兴美国经济”和加强军事力量、提高军事技术为“两翼”全面展开的。振兴国内经济是根基;发展军事力量、提高军事技术是前提;美国的世界利益是内动力;从而建立了世界范围的安全防务战略网,达到使美国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但是,其防务战略是受制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大国间关系的构建。防务战略的推行对世界局势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基辛格时,首次提出了“一条线”的战略方针,即“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期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犤1犦这些国家都联合起来,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次年1月,毛泽东接见日本外交大臣大平正芳时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个主针,提出要团结“一条线”周围的所有亚非拉国家。“一条线”的战略意图是:从确保中国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力军,联合世界上所有反霸力量,结成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着重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这样,70年代毛泽东外交战略中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政府的对外文化战略及其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就着手制定了以促进世界向“民主”方向发展、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领导地位为主旨的对外文化战略。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美国政府以对外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和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进其对外文化战略。表面看来,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思想、社会个人的理性选择等内容,符合人类普遍追求的某些基本价值,美国在推行其对外战略时往往也是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的,但实质上,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是为其整体对外战略———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美国一统天下的全球霸权———服务的,文化只是其推行对外政策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布什政府把中国定位为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而这一定位恰使世界看到美国才真正处在一个“战略十字路口”。面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美国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相容超越零和”,是世界能否和平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美国反恐战略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改变了美国对安全环境和现实威胁的判断,扩大了新保守主义对美国政策的影响。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美国政府逐步形成了颇具激进性的反恐战略。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美国确立了以反恐划线的外交准则,扩大了反恐的打击范围,促成了反恐与其他战略目标的结合,美国“借反恐之名,图谋霸之实”的图谋日益凸现。伊拉克战争后的困境迫使美国对其反恐战略进行了微调,从一味的“单边主义”转为适当寻求美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美国反恐战略的推进给中国的地缘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欧亚大陆是美国世界战略的核心地区。冷战期间 ,美国的头号对手苏联便是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世界强国。冷战结束之后 ,欧亚大陆仍是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枢纽地区 ,其在美国世界战略中的地位丝毫未减 ,相反 ,由于冷战之后欧亚大陆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事变使得美国对该地区的战略的性质、范围、施行手法和目的都有所改变和强化。一、冷战后美国的国际战略目标(一 )巩固既得地位从 1 946年温斯顿·丘吉尔的富尔敦“铁幕”演说开始 ,美苏两国不惜血本地展开了为期近半个世纪的军备竞赛。这场军备竞赛以核武器为核心 ,以争夺世界的头号强国地位为目标 ,…  相似文献   

9.
萧阳 《社会科学》2023,(1):22-37
作为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世界哲学”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代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地理的”概念(外国哲学),另一个是“逻辑的”概念(普遍哲学)。而后者还可以被进一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定义:(1)名义上的弱意义上的世界哲学;(2)事实上的弱意义上的世界哲学;(3)名义上的强意义上的世界哲学;(4)事实上的强意义上的世界哲学。本文将要在概念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如下命题:当“世界哲学”在(1)或(2)的意义上使用时,“作为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中国经学中所体现的语言哲学可以是“世界语言哲学”,我们根据汉语言语实践所做的语言哲学可以是超越汉语而普遍为真的。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以来美国的中亚战略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11”事件后,美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反恐”的旗帜下向中亚地区全面渗透,打击恐怖主义、控制能源和扩张民主三大战略目标日渐清晰。美国对中亚的强力介入,对俄罗斯、中亚各国和中国等相关国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亚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日趋复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提升与广东产业集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两年 ,中外媒体、经济学界甚至于政府官员针对中国是不是世界工厂争论得非常激烈。很明显 ,国外媒体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在美国商业界有广泛影响的耶鲁大学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滕在《商业周刊》上就撰文指出 :中国正在变为制造业的超级大国。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位置 ,很快就会相当于沙特阿拉伯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世界经济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依赖 ,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一旦中国经济受战争、恐怖袭击、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的打击 ,美国经济的“生命线”就可能被掐断。《财富》杂志也发表文章“现在一…  相似文献   

12.
二战为美国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新的空间.参战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美国为直接卷入战争做了相关海权战略准备.参战后,坚持“欧洲第一”的“猎犬计划”战略,美国与德、日成功开展海权争夺战.二战结束时,美国从海权强国成功转变为世界海权霸主.美国海权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也是当时美、日两大海权强国激烈较量的过程.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有关国家应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3.
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纵观世界各国的战略,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公开宣称“终生教育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欧盟委员会1997年年底发...  相似文献   

14.
新干涉主义:21世纪初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干涉主义是全球化形势下霸权主义新的表现形式 ,是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战略威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征服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是打着“人权”旗号、披着“道义”外衣的强权政治 ,目标是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新干涉主义建立在美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霸权的基础之上 ,不接受国际关系准则的约束、国际秩序的制约和其他国际力量的制衡 ,是 2 1世纪初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5.
美国智库影响外交决策是美国政治运作的显著特征。拜登新政府的上台使精英政治复活,以智库精英为代表的美国战略界重现生机,得以正常施展其政策影响力。第一,智库学者出身的拜登政府精英团队在反思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上,明确“中美竞争”的战略定位和“不冷战,不脱钩”的战略底线,以“价值观外交”和构造“民主同盟”为载体,拉开意识形态竞争的序幕。第二,美国各大智库纷纷设立项目,组建团队,撰写报告,为新政府拟定对华政策框架和执行路线图。其中,布鲁金斯学会的对华政策报告、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三大战略报告、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对台政策新思维最具代表性。第三,美国战略界在对华战略认知上存在重大分歧。对华强硬派与温和派展开激烈辩论,辩论结果将对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演化产生重大影响。竞争烈度而非合作深度将决定中美关系的未来。中方应抓住美国政治钟摆带来的换档期,及时做出必要、全面的战略回应,锚定中美大局“软着陆”。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世纪以来,尽管美国政府的国内外政策不断变化,但始终贯穿其发展过程的一个主轴没有变化,那就是“国家安全”和安全调控。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府,美国对“国家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家安全”就是美国的发展思想和理论。就“国家安全”而言,其思想从零散观念向系统理论的发展,其战略趋向由保守防御性向积极主导性的转变,即是美国从大国向强国和超级大国的转变;其内容由具体的思想和理论向无所不包、可任意和随意解释一切国内外政策行为的万能筒的扩展,便是美国从争霸世界到力图主宰…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降 ,中国开始倍受西方挑战和自身衰败的双重打击。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着曾经面临的政治危局和文明危机的终结。审视当今的世界变局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 ,是我国制定新世纪国际战略的基石和前提。“文明冲突论”扩散以来 ,中国的外交战略举措中明显蕴涵着兼容性思想 ,它是对“世界多样性”思想的继承和拓展 ,也是对邓小平国际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布什执政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了一系列不利于中美关系的事端,这反映了美国对台政策正在出现新变化。美国多年来在台湾问题上奉行“战略模糊政策”,但自布什上台后,美国对台政策正在走向“战略清晰”,具体表现为美国的“一个中国”原则“空心化”、美国启动与台湾的准军事同盟关系、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政策的新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企图利用台湾继续遏制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也是台湾海峡两岸互动影响的结果。美国对台政策可能将进一步清晰化,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互惠互利的中美贸易对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扮演“世界工厂”“组装车间”角色的过程中资源整合能力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引领了世界各国向美国出口价廉物美的产品。中国能够有这种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的“同化”和“包容”性,其“经济同化力”在未来的转型与进一步开放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经济对外贸已经有了一定的弹性和吸融能力,正因此导致美国对中国发展的焦虑。表面上,美国的贸易逆差是贸易冲突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来自中美之间的深层次博弈,即“修昔底德陷阱”的形成。当前中国经济开放已经进入第三阶段,正在进行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中美未来合作共赢仍是最佳选择。对此,中国需要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切实推动新一轮开放,努力抢占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积极推进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王艳红 《社会科学》2002,(10):31-35
“9·1 1”事件以后 ,中美关系呈现出缓和的发展迹象 ,两国合作和接触的层面似乎也在逐渐增强 ,这是否说明布什政府一反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 ,试图改变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了呢 ?本文通过“9·1 1”事件后美国对华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来剖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本质 ,即美对华仍然是“接触”和“遏制”两手并用 ,美国从未放弃过防范中国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