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汪信砚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不可避免地要讨论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只不过有的人主张应该坚决地否定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或某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有的人则坚持应该自觉地认同或在特定的意义上认同某种形式的人...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杨卫军 《晋阳学刊》2008,4(3):44-46
现代伦理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整合与超越,它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齐慧丽 《齐鲁学刊》2006,42(3):140-143
构建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必须扬弃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意味着以辩证的态度超越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道德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对人类中心主义历史演进的梳理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虽然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引导下 ,人类获得了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就 ,但是 ,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只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立场 ,把人类利益置于生态整体利益之中 ,才能最终克服生态危机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和三大文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考察回顾 ;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人类中心的 ,它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辩证整合 ,而又在相当程度上向生态中心主义倾斜 ,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或者说 ,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观与实现观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引起现代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的调整 ,由只是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 ,转变为同时也必须把非人类物种的需要和整个生物圈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7.
人们总是把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生态危机根源于一种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解决生态问题的重任只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才能完成.建立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的生态补偿的关键是引入社区参与机制,真正从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的主体性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的主体性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是保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没有主体性精神,现代化无从谈起。但如果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过分高扬那种视自己为主人视自然为奴仆的主体性,过分张扬人的意志和欲望,必然造成人和自然的全面紧张甚至敌对的状态。天人合一思想昭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在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更需要呼唤天人合一精神。但如果以天人合一思想来拒斥主体性思想,既不可能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无助于解决业已出现的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要在打破和超越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后达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关系,就必须要有新的合理的现代哲学观念作支撑,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西古典哲学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和主体性思想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是把保护环境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吸收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观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纳入伦理关怀的视野,同时摒弃环境伦理学所隐含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可以无所作为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下观点:道德行为包括敬畏、感恩、平等、互惠、同情、呵护等层次;保护环境是人的义务,开发自然是人的权利,两者辩证统一;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任何个体、群体利益,要及时对环境损失进行补偿;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工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金美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 6期撰文认为 ,后现代哲学特别是罗蒂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具有“反中心”特征。这个特征是通过反主客二分、反“人类中心主义”、反“自我中心论”的思想倾向体现出来的。在后现代哲学家看来 ,要超越现代就必须跨越主体 ,消解主客二分 ,消解主体性。这成为后现代哲学反中心的理解前提和出发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主张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就是反对“自我中心论” ,主张重建人与人的关系。他们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 ,…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是为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一种社会制度与秩序。为了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人类在追求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选择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全人类追求人的本质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人类真正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确立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6):142-143
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中,“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形成了诸如生态恶化、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为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正确认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确立生态安全新战略。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教育活动,以多样性的实践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与对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应本着发展的原则和实践的原则,对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分析,赋予其应有的思想内涵;在现实中应正确认识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树立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指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从"文化"上即思想观念上实现现代化.惟有如此,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从参与到协商:当代参与型民主理论之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主并不是政治生活的独特现象,而是人类公共生活的内在特征。参与型民主是人类公共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实践,是公民角色得以形成的基本场所。民主的实质是实现人对自我的真正控制,而这需要在政治生活以外的广阔社会领域中实现全面的参与。人们直接参与公共生活的最重要领域是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事务;通过对这些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才能最终实现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民主并未充分实践民主的实质,相反却使得政治生活远离了个人而走向了精英垄断。参与型民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主义民主的缺陷,对于维系一个公共性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新兴的协商民主,便利参与型民主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4,24(3):67-73
以人为本,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回应中,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核 ,把解放人、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和发展人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只有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才能使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均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王永平 《北方论丛》2007,(6):101-105
和谐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必须热爱自然,遵从自然界的规律,有节制地开发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主张"爱人",由爱亲人扩展至爱一切同类,要宽厚处世,协和人我,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与身的关系上,儒家肯定人的正当欲求,但他又强调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受内心道德情感的节制,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儒家和谐思想是在肯定个体存在价值的前提下,追求多元融合,反对同而不和。  相似文献   

20.
浅议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要求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 ,共同发展。同时 ,也给会计界提出如何建立环境会计理论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新课题。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 ,是人类今后发展的首选。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会计学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