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消费个性化需求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购买高质量、富有体验性及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及服务。民族地区精品酒店因具有旅游吸引物和住宿的双重属性,民族文化真实性不可避免地成为开发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开发者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激发旅游动机的根本。松赞酒店作为民族地区精品酒店的业界标杆,酒店方(东道主)围绕游客体验,从客观、建构、存在真实性的视角对藏族文化符号体系进行构建,加深了游客对藏族文化真实性的解读,据此提炼了松赞酒店的成功经验,以期对国内民族地区其他精品酒店的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表述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鄂西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表述受制于具体的权利、知识与资源背景;文化“真实性”具有多义、模糊的特征,它只是旅游过程中的“幻象”,这种幻象正是东道主社会的符号借用与游客符号消费过程的有机契合;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具有结构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此文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文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体验的场域、动因、类型、强度等内容,并围绕"寻找和体验民族旅游的返璞归真"这一核心范畴,构建了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研究发现:游客对民族旅游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动机在于"返璞归真",通过民族旅游活动中"意外惊喜"的设计,逐渐让游客进入到"忘我状态"的存在性真实,并在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后,升华自我感悟和丰富人生经历;游客对民族旅游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具有自适应性,民族旅游的开发应通过强化民族村寨的"文化符号",做出特色,从而在特定场域中营造旅游体验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4.
“舞台真实”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旅游中,游客以追求原生文化和淳朴的民风为目标,而旅游的产业化使得产品的商业化日益凸显,这样就产生了产品真实与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运用人类学的观点,从“舞台真实”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中游客、产品设计者进行分析,可以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使"京剧旅游"以一种新的民族旅游的形式现身于市场,许多剧院上演经过某些加工后给外国游客带来身心愉悦体验的"旅游京剧",很多学者就京剧旅游这一特种旅游形式提出了文化本真性的质疑,本文从存在主义真实性阶段角度及游客的体验感受为切入点分析后认为,京剧旅游这个民族特种文化形式带给外国游客的真实愉悦体验感受。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旅游演艺的灵魂,旅游演艺即为通过对真实的地域文化进行抽离、截取、裁剪等艺术性加工所形成的具有舞台美感的旅游表演,并使真实的文化转变成舞台上的文化。由于利益诉求不同,旅游演艺相关各方对于文化真实性的关注角度存在一定差异。旅游演艺在对地域文化进行艺术加工的同时,也在对地域文化进行着解构与重构。地域文化真实性在解构与重构过程中发生改变,也使得旅游演艺相关各方对文化真实性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尽管地域文化真实性因旅游演艺的介入而发生变化这一客观事实引起了一定的悲哀性慨叹,但总体而言旅游演艺重构或生产"新文化"这一过程既是美好的现实,更是美好的"真实",另外,这类"新文化"同样值得尊重,其是地域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真实性存在。  相似文献   

7.
从时空异位、真实性体验视角,分析我国主题公园经营者因对旅游缺乏深度认知,对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把握不足,导致经营出现了诸多问题;指出文化主题公园应遵循凸显地域特色、注重时空异位和真实性体验三个原则进行设计开发。以“清明上河园”为例,介绍了清明上河园的基本情况,论述了清明上河园的文化特色,提出清明上河园应该从穿宋人服饰、用宋代货币、说宋代语言、品宋代饮食、学宋代礼仪、玩宋代游戏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创意,塑造更加“真实”的环境,强化“环境”体验,提升产品特色,实现“旅游客体真实性”和“旅游主体真实性”的统一,进入“景人合一”的境界,让游客在真实的环境当中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实现旅游畅神。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商品化、真实性及文化生态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活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传统乡村是人们的劳绩之地和诗意栖居之所。工业革命摧毁了传统乡村,催生了现代乡村旅游业,乡村日益成为一个商品化的旅游消费空间。寻求真实体验是游客的自然愿望,但过度商品化会导致乡村文化变异,使其失去真实感和活力。文化生态旅游主张“文化生命观”、“均衡发展观”和“社区参与观”,并力求在商品化和真实性之间做到平衡,它可作为一条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发展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究竟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文化的破坏?对此各方争论不一.借助西方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的舞台真实理论,从民族文化旅游主客双方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看什么"和"给看什么"进行剖析,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中文化表演的舞台真实性问题,以期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游客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文化的传播与互动,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游客求异的旅游需求与地方性知识保留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对于民族旅游中的民族文化作出一定的调适,通过传统文化的再造来达到一种象征性的真实,将民族旅游中的矛盾与冲突转化为互赢互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真实性是当下旅游研究中一个热点话题,而且在学界对民族节庆的开发研究过程中,真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本文以服务剧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节庆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构建节庆活动真实性的要素研究框架,从东道主、游客、空间、文化四个维度探讨民族节庆活动的真实性要素。  相似文献   

12.
民族旅游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在于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多样性文化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播以及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民族旅游在“以人文本”、“以文化为核心”的召唤下,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受游客青睐。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民族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本文以裕固族为例对甘肃民族旅游作简单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表演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乡村/乡愁旅游中的作用愈益凸显。转九曲从娱人与娱神合二为一的传统年俗活动,随着乾坤湾旅游的不断发展,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文化属性,既是乾坤湾人展现“地方性”的表演的“前台”,也是承载“现代性”生活的“后台”。研究发现,东道主作为民俗表演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展示在地文化,往往通过对“原生态”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富于表演性以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作为民俗表演的“客人”,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感官体验,而是通过身体化的实践和表演性的参与,追求“在场感”与“介入性”的多感官体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民宿旅游发展迅速,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针对离岛民宿的研究却极少。文章以浙江省舟山市枸杞岛为案例,从里茨尔的“虚无”与“实在”理论出发,结合扎根理论,构建了针对离岛民宿的游客体验模型,旨在揭示离岛民宿旅游的体验过程变化及特征。研究表明:离岛民宿核心吸引物是游客体验的驱动力,早期受海岛的影响,后期受游客感知与评价活动的影响,其内涵呈阶段性变化,具有“建立—更新—再影响”的特征;离岛民宿体验存在“底线式需求”,与海岛“实在”高度关联,标志着民宿在离岛旅游中占主导地位;游客追求离岛民宿“虚实”比例合理,体验具有“虚实”双重属性;离岛民宿体验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游客在感知客体“虚实”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虚实”。  相似文献   

15.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涉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调查表明,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在地方文化英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欠缺,大学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很少涉及到地方文化内容.随着旅游的国际化发展,旅游的文化享受越来越成为游客追求的目标之一,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重要标志,旅游者前往文化遗产景区的动机主要为追求文化的真实。旅游解说是展示文化遗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旅游者有效"解读"和建构文化遗产原真性至关重要。但是,大多数文化遗产景区存在导游解说"庸俗化"、"娱乐化",自导式解说的文化教育功能薄弱等现象,严重影响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内涵的原真性展示。为了杜绝旅游界中存在的对文化本真性解说的误传误导现象继续下去,有必要从旅游解说规划、旅游解说资源、旅游解说受众、导游词、旅游解说人才、自导式旅游解说等方面重构全方位、忠实地呈现和诠释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旅游解说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线旅游平台的“电子口碑”是游客旅行决策的重要参考,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营销和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选取TripAdvisor网站入境游客的1000条评论自建语料库,使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进行标注,以探究游客眼中颐和园的形象。研究结果表明,入境游客对颐和园的认知包括“观光休闲目的地”和“历史文化遗迹地”两种形象且整体评论积极,具体呈现为对园内自然风光、园林景观、特色建筑和规模等的正面感知,对游览过程、休闲活动和历史文化意蕴的愉悦感受,以及对导游能力和品质的认可。同时,游客对人流拥挤、景观保护不力、设施安全隐患等问题存在诟病,对观光休闲活动的商业化与历史文化的“纯粹性”有差异化的“需求之困”。本文使用的跨学科视角可以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框架,研究结果也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0.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以田野调查所得的信息、资料为据,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为旅游开发所利用的过程,揭示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演进的互动关系,指出旅游的发展演进为民族文化的复制、再造、建构、消解等现象提供了平台,而这些文化的重新生成又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化及其功能的转化,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和演进。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得以实现,民族旅游也成为一个重新诠释地方和民族文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