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黄微 《探求》2004,(2):80-80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来,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广州市地方税务局正是这股潮浪中一颗耀眼的浪花。该局自1999年2月独立运作始,已萌生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之后,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推向了理性自觉的阶段,成为全国各地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先行者。《学习型税务组织创建模式研究》一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通过对广州地税局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经验以及模式进行总结和研究,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政府部门提供了创建学习型…  相似文献   

2.
罗与洪 《探求》2003,(2):71-74
学习型组织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已被国内外数以千计的企业和非赢利性组织采用,效果显著。近年来,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日益向政府部门延伸。本文在论述税务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必要性的基础上,对税务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并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资源。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组织文化,变革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4.
王衍行 《学术交流》2006,(11):147-149
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并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资源。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变革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5.
赖南波 《探求》2005,(Z1):34-35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造,与学习型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模式.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要更新学习理念,健全学习机制,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组织学习、团队学习的学习体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环境学习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使个人成为学习型的人,团队成为学习型的团队,组织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形成一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6.
姚迈新 《探求》2003,(5):24-28
本文运用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视角,在探讨信任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信任在学习型企业中的体现及作用,指出在学习型企业独特的组织形态、“共同愿景”、组织学习之中都蕴藏着高度的信任。基于信任在学习型企业中的关键作用,作者提出在打造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要重视信任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章泽武 《探求》2003,(5):29-32,77
学习力的提升是学习型组织创建过程中的核心所在。提升组织学习力必须以个人学习力的提升为基础,积极创造个人学习力向组织学习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实现个人学习力和组织学习力的良性互动。并优先解决培养学习动力的诱导机制和组织学习效果评定机制。  相似文献   

8.
崔怀纲 《学术交流》2012,(Z1):21-2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企业党委,应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从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活动阵地、健全活动制  相似文献   

9.
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学习型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雅丽 《社会》2003,(6):35-36
社区建设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发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倡议。他强调:“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今,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日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一些省市开始率先进行试点,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帷幕已经拉开。  相似文献   

10.
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推动林区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五个贯穿始终",做到"四个持之以恒".五个贯穿始终是:必须把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措施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必须把深化理论学习、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必须把解决突出问题、转变作风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必须把坚持群众参与、集中民智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必须把突出实践特色、典型带动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四个持之以恒是:必须持之以恒地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企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持之以恒地把经济发展、强企富民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必须持之以恒地把服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环境作为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持之以恒地把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转变工作作风作为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牛文浩 《创新》2012,6(5):48-53,127
我国民营企业在经历急剧发展后其中不少中小企业迅速步入了衰退期。义利关系认识的缺陷以及诚信文化的缺失从内部为其衰退准备了条件;政府经济伦理意识模糊所导致的不健全的法律政策及歧视性的融资制度则从外部加速了其衰退进程。因此,只有从民营企业经济伦理及相应制度建设、政府经济伦理及相应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阻止我国民营企业衰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政  佟鑫 《求是学刊》2012,(1):51-55
文章揭示了中国国有经济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文章扩展了Mankiw、Romer和Weil(1992)等修正的附加人力资本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国有经济规模等制度性变量纳入其中,使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如果用"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占各地区职工总人数的比重"和"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这两个变量来衡量国有经济规模,那么国有经济规模在全国和东部地区都是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一个影响因素,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中部,国有经济规模不是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影响因素;在西部,国有经济规模可能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促进因素,并且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世界各国国有企业的历史经验教训 ,国有企业由于政府目标的多元性、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高度不对称性 ,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弱竞争性。但是国有企业在满足公众公益性需要、政府政策调控、自然垄断行业以及涉及国家安全保障领域等方面具有非国有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此外国有企业可以利用政府权力聚集优势资源 ,在加入WTO的今天有利于后发国家实施赶超战略。在经济转型时期 ,国有企业还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以及控制制度变迁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田鹏 《创新》2008,2(2):74-77
自主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竞争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受各种制度、体制和内在障碍因素的影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又比较分散、政策手段比较单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制定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成为政府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pilot project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f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nnual data reported by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China's intelligent policy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relevant enterprises from 2011 to 2017,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f impact. Our empirical tests, using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shows that intelligent polic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y guiding enterprises to optimize their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investment in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Further empirical tes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intelligent policy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different in time. In the later selected pilot enterprises, the impact of intelligent policy on their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more significant; there i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s of intelligent policy: in regions with low intelligence, the positive impact of intelligent policy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more significant. 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 relevant intellige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6.
熊涓  官建成 《求是学刊》2005,32(4):61-66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对贸易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那么,FDI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效应到底怎么样?通过分析发现,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既有创造效应,又有替代效应,但是它对贸易的创造效应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仵颖涛  张倩 《创新》2008,2(1):70-75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何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以日企在我国的发展起伏历程为例,分析日企在中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注重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实行全局战略;入乡随俗,重视本土化;着力塑造及维护品牌形象;重视文化融合;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回报当地社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Many nonprofits are turning to commercial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ir income. While previous research identified challenges social enterprises face in balancing commercial and social missio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Chinese social enterprises respond to similar challenges in meeting the double bottom line. Using 16 cases studies, this study identified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enterprises extant in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examined the strategies they adopt. We found that the fee-for-service is the most common operational model, and that despite attempts of heavy state influence, Chinese SEs were able to demonstrate their resilience by diversifying their operational model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政党,其前途命运取决于民心向背。民心向背的关键在于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解决好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3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曲折有反复;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切实保障民生、极力改善民生,使中国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经验教训可概括为四条:必须始终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始终坚持主要依靠制度和法律来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When the high-income East Asian economies entered the upper-middle income stage, their long-term growth was sustained by their real manufacturing output share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This is a typical pattern that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classical development economics, which sees manufacturing as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When China became a middle-income country, its share of real manufacturing output and TFP both fell over the same period, exhibiting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tendency toward “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 that increases the risk of being caught in the middle-income trap. Accelerating China’s development as a manufacturing power, advancing high-tech manufactur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 realistic options for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