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发展观l.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相似文献   

2.
生产实践的运行方向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白立凡生产实践作为联结人类和自然界的纽带,具有双向运行的特性:一方面,人类主动地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为人类作出“贡献”之后,客观地要求“赔偿损失”。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对前者重...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二十年代,卢卡奇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这本书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六十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注意,逐步深化了哲学的研究。同时,主体热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带来不少责难,认为唯物史观只研究客体,不研究主体,或者说唯物史观忽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的主客体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理解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由于动物没有形成稳定的主观世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动物,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然也应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有健全的信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主观世界,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49页)。人是以主体的身分、能动者的身分、认识者的身分、改造者的身分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动物是自然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况,也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的体系”(《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版)。《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也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第802页)。此外,还有一种相当流行的定义,说“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323页)。有的甚至笼  相似文献   

5.
<正> 人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高等动物.但对于文明时代的一切人来说,与其说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天然世界的“怀抱”中,倒不如说生活在一个由他们自己塑造过的越来越人化着的感性世界里.人类在世代相继的辛勤劳作中,既立足于天然的物质世界,又不断地为自已塑造着这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属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当然,人类在现实地创造着这个人为化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也同时,现实地创造和完善着人自身.离开了实践创造活动.既没有这个直面于人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也不会有作为文明人的人.现实的人,就是实际活动着的人,是不断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少翀  陈凤 《东南学术》2001,(2):102-106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社会”已走近我们,但“网络社会”并不具有逻辑和价值的独立性,它只是现实社会的对象化和客观化,是现实社会的“镜像”,“网络人”也是现实人的一种“放大”。“网络社会”可以理解为人类追求自由而形成的一种“准真实集体”。本文以启蒙思想中的自然状态类比于网络社会目前混乱无序,并由此推论网络社会的前景应是现实与网络的良性互动,形成利人利己的网络社会公约,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揭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精神”及“精神世界”的概念在俄罗斯哲学中有特定含义,“精神”与自然心理、“精神”生活与内心生活有本质区别:“精神”不同于“心理”,它是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灵性,然而精神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秘的主观体验,它具有独立的实在性。而“精神世界”则内含着无限的自由及其矛盾和悲剧。文章剖析了精神的客观实在性在现实中容易被否定的原因,并指出了俄罗斯精神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启发,使人们认识到精神和精神世界不仅是幻想或反映,而且也是人的生命经验内部的一种客观实在,提醒人们不要让物欲淹没了内在生命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进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维度,对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自然权利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自然权利论者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的权利 ,但在阐释或论证自然何以有权利时却存在着欠缺之处。本文认为应当从权利概念的本质性涵义出发 ,立足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来探索建立自然权利观念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人的世界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哲学在内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都应当从人类创造“生活世界”的“意义”去理解。从这种思路出发,通过具体考察“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与社会自我意识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的关系,以及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作者提出:哲学是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而存在的;揭示、反思和塑造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是哲学对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说:“自然是客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8页)。但这并不是说,任何自然都是现实的客体。所谓客体,它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是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在人类尚未出现以前,自然界虽然存在,但只是作为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而不是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客体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认识和变革自然,于是才形成所谓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因此,自然界是否能成为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否能进入人的认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生活于现实生活世界,也只能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生活。究竟什么是现实生活世界?这始终是哲学家们思考着的一个课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全部哲学史就是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世界和解答现实生活世界之谜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哲学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自然主义态度,把现实生活世界看作是自然世界与现存世界,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受动于自然,是自然存在物。人的世界是从来就有的天然自在的世界,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纯粹客观的世界,服从因果必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本身…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的自然哲学设想的纯粹自然界相反,我们今天已生活在一个人化的世界中。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这不如说是人造界或人工界。环境中的几乎每一事物都留下了人工的痕迹”。即使空气和水这样“最自然的”东西也在某种程度上被人化了。空调设备把某些空间的气温控制在我们所需要的范围内;工业废气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大气的成份;水也不再是纯洁的了,远在南极的企鹅的肝脏中竟然也发现了DDT。看来,自然的人化不只是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灾难。正是这种双刃性,促使我们积极地研究人化自然的有…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精神文明具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性”,“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阶级性”和“历史的继承性”。下面,拟从这几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性 首先从精神文明的产生说起。在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起作用的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各种无意识的盲目的自发力量,没有人的意识的活动力量,自然界照样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是体现不到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界被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人也不断增长着认识和实践的能力。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观点。”因此,精神文明,它一方面必须是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必须是与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相联系的,并主要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保护自然环境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人的普遍共识,但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尚需要进一步澄明。无论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还是生态文明对自然界的保护,都必须通过劳动活动才能够得以完成,劳动是改变自然界的物质性力量,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论基础应当是劳动。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创造人类历史,这意味着劳动本身拥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目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主观性目的代替劳动的客观性目的,致使劳动的本真性始终处于遮蔽状态。只有人自觉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并将人的最高目的与劳动的客观目的合二为一,劳动才能够复归自己的本真状态。在创造自然世界和创造人的劳动关系当中,创造自然世界具有优先性,人怎样创造自然世界就怎样创造人自身。这一逻辑决定了人必须通过创造美丽的自然世界,才能够担保自己走向崇高和伟岸。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生活世界。人对自然的实践必然体现人对生活,对自身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与人的完善和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体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正处在从反思“独立性境界”向追求“自由性境界”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狭隘的功利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从功利的自然到人类的自然的彻底转变,人类才能走出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一、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述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生态伦理是生态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延伸和拓展,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研究和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道德这一调整人与人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以全新的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使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即既要重视人…  相似文献   

20.
人学世界观的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就是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是反省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的理论,它要获得对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总体理解。所以,哲学是“人学”,是一种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理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人学世界观的哲学出发点,由实践的视角出发,才能理解人和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但实践的视角必须由人文学基础来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