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态势险象环生,总量失衡和结构偏畸相互钩连、螺旋推进。总需求膨胀是结构性膨胀,总供给短缺是结构性短缺。因此,结构调整是紧缩和治理整顿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严重失调、失衡、失控的结构又是和不合理、不正常的经济利益关系捆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社会总需求膨胀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同志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于探讨,本文也试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研究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实质及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对策思路。一社会总需求由积累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积累需求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消费需求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社会总需求膨胀是指以货币额表示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和超过了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的社会净产品可供量。如果积累需求过盛而消费需求相对萎缩,或者相反,那么,这只是结构性需求膨胀而不是总需求膨胀。所以社会总需求是否膨胀以及膨胀的程度如何,取决于积累需求和消费需求两方面结合后的膨胀程度。目前的情况是以上两方面同时膨胀而构成了社会总需求膨胀,其主要表现是社会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且又有相当的购买力结余。  相似文献   

3.
对一国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总需求和总供给状况的判断,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依据。所以,考察我国现实条件下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以认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 我国社会总需求的状况及其成因 我们首先考察社会需求总量的主要特点。一般而言,总需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两种状况,一种是总需求膨胀,即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另一种是总需求不足,即总需求严重小于总供给。从理论上说,由于总需求的膨胀与不足反映着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总需求的状况可以用供需差额或供需差率来表示。但事实上,供需差额或供需差率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多种矛盾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治理总需求膨胀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应很好地完成。由于总需求是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直接结果,其现实承担者是货币,并且同财政活动及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有着内在的联系。总需求膨胀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国民收入分配失误、通货膨胀、财政活动失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等因素激发起了总需求的盲目增长,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在总需求的过猛增长下形成了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的膨胀性总量失衡。因此,就总需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把治理总需求膨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并强调今后要坚决防止总需求膨胀的出现,把国民经济引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这就为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即:从理论上探讨总需求膨胀的形成机理及过程。因为只有从理论上搞清楚了总需求膨胀形成的机理及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和防止总需求膨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现实中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1.实践中的困惑.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管制经济,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的重点是在经济的微观领域——企业身上;在宏观领域却不那么得心应手,甚至累累失误.如需求膨胀、总量失衡、结构不合理以及增长速度大起大落等均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顽症.时至今日,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仍不健全,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一直没有一个统揽全局的、具有权威性的宏观调控机构,同时未形成以计划为核心的各种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协调的宏观调控体系.以致各手段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分工,各行其事,没有统一的着力点,形不成合力,甚至有时还相互抵消.由此削弱了对总需求的控制和约束,固定资产投资过猛、流动资金贷款增长过快,以及社会总需求急剧膨胀的状况时有发生.当“瓶颈”产业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性行政手段搞“急刹车”,即降低速度,减少财政支出,紧缩银根,停建项目,以压缩社会需求.可是,当经济稍有好转,行政管制略有放松,新的一轮需求膨胀又重新开始.至今,我国经济发展仍未走出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7.
我国所有制的现存主体形式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以下简称国有制)。即国家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权的代行主体。改革伊始,便触及了国有制这一我国所有制的主体形式。扩大企业自主权确实给经济注入了一些活力,但这一改革并未克服旧的国有制的根本弊端,而且还带来了许多新的棘手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社会总需求膨胀。社会总需求膨胀在旧的国有制下主要导源于国家的扩张冲动,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很小,有可能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加以克服。现在的社会总需求膨胀则主要导源于企业对消费收入与投资资金同时增长的追求。如果企业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即消费基金与投资资金恒等于已经创造出来并且已经实现的价值量,那么就不可能出现以消费与投资同时膨胀为  相似文献   

8.
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为中心的治理经济环境将是我国今明两年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我认为,作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经济环境的前提,必须对膨胀的内在机理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选择消除膨胀的合理可行的措施,本文试图对消费需求膨胀机理及其对投资膨胀和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影响作出说明,并提出治理消费需求膨胀的基本措施,以就教于经济学界。  相似文献   

9.
十年改革,经济一直处于紧运行态势,这种态势表现为供应不足和需求膨胀并存,从而迸发短缺危机,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采取有节制的紧缩政策来阻止一次又一次的需求膨胀。需求膨胀一次就紧缩一次,这样反复恶性循环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需求中消费需求占主要部分,因此,膨胀与紧缩的恶性循环是由短缺生产和膨胀消费引起的。一、短缺生产和膨胀消费为了弄清短缺生产和膨胀消费何以引起短缺危机,我们  相似文献   

10.
现行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据了我国宏观经济总量需求人于供给这一事实,认为只要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限制投资规模和消费规模,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过旺的需求便可以被有效的抑制,从而达到新的总量平衡,摆脱通货膨胀的困扰。 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仅仅是问题的观象形态,引起总量失衡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必须把实现结构优化作为出发点;否  相似文献   

11.
似曾相识燕归来。同1985年一样,在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失调,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紧缩将成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标志。紧缩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使银行货币发行量低于经济增长率加国家规定的物价合理增长率,控制银行贷款的规模,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投向,金融机构要购买一部分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赤字转向发行国债来弥补,以便把货币发行严格控制在经济正常发展所需要的限度内,保持货币的合理增长,为改革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这样,深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类型及产生机理,探讨紧缩政策对货币供应和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就可以使我们选择相应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12.
一、"双紧"政策的积极意义应从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不能笼统地归结为"抑制物价上涨".今年我国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这种同向搭配的政策组合一反多年来财政、货币政策通常互不配套、相互脱节的做法,成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套的一个良好开端,其意义不容低估.但我们以为,"双紧"政策的积极意义不应简单地、笼统地归结为抑制物价上涨,而应从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1、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新旧交错与转换的关键时期,长期困扰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总需求膨胀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反而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旧体制所衍生和固有的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3.
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过去传统的模式,将有计划置于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使得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是在改革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消费和积累同时膨胀。中央把“总需求与总供给必须平衡”作为制订“七五”计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是最大的宏观管理,也是目前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不同,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情况下,结构性的不平衡也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结构性的不平衡,表现在不适当的扩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中,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是并存的。因此,在控制总需求规模和提高总供给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对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进行调节,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总需求膨胀的背景下,增加总供给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积累效果而不是积累率,从而一方面有利于对总需求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促进总供给水平的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经济体制转轨为前提条件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找到一条合辙的轨迹,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制度要有创新。对我国当前极具现实意义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和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物价猛涨,暴露了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矛盾。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消费基金膨胀,突出显示在财政支出膨胀和信贷膨胀上,这又是通货膨胀和物价猛涨的直接原因。目前存在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矛盾,市场紧俏商品的短缺和劣质滞销产品积压同时并存的现象,正是国家宏观调控严重失衡造成的。由此说明,在治理整顿中,之所以发生市场疲软,除国家压缩总需求外,还有就是产品脱离市场的需要,而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一 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后者又是前者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史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始终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综合性经济参数。 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及其平衡问题上的认识是不足的,在某些年份和某些时期,对社会总需求或总供给几乎是毫无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一、企业内部自我控制是对总需求膨胀最有效的控制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下运行。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18.
一存在于我国宏观经济总量上的矛盾是:总需求旺盛,总供给不足,总需求与总供给长期处于非均衡状况。在我国迄今为止的总需求管理中,对偏大的总需求的短期调控往往带来经济发展的震荡和衰退,致使供求大体均衡的状况多发出在经济增长的低峰阶段。1.我国宏观经济的常态及其原因。对我国经济运行的长期分析表明,我国宏观经济的常态是总需求旺盛,总供给不足。这一点已经被很多人所认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总需求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王琢的新作《膨胀经济论》别开生面,把我国十年经济改革与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考察,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未能突破“膨胀——紧缩——再膨胀——再紧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克服经济过热现象,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有效供给,以抑制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主要是由社会的投资需求和社会的消费需求所组成的;消费需求又包括居民个人的消费和社会集团的消费两种情况。近几年来,社会集团消费恶性膨胀,已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