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黄越 《云梦学刊》2010,31(3):146-148
影视翻译参与了影视艺术的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因而大众传播理论给影视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合理的研究视角。从影视翻译的过程模式图分析影视翻译过程.可以明显看出译者是影视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子而受众也处于此过程的核心地位.这就为影视对白的翻译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刘书梅 《阴山学刊》2008,21(2):44-47
随着译学研究的发展,翻译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过程;同时,译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自身审美心理情感的折射对审美客体也即原作进行再现。因而在翻译中,译者不仅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自身对原作的审美评价,译者对原作的叛逆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也即从翻译审美的角度看,创造性叛逆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4.
重“理论”与重“实用”表现了中西传统思维差异的一个方面,这一差异使中西学术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对这一差异及其产生的结果的研究为美学发展应采取的学术态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神话的视角考察中西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相似相通之处,也可以看出其中巨大的差异,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尚和与尚争、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等.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中西文化相映成趣的文化景现,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中西性观念差异及其导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性文化的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力图从公理系统和引理系统两个层面,具体比对中西方在性意识、性观念上的不同,由此导出造成社会习俗、文化表达以及哲学精神上微妙区别的社会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2)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受一定思维方式的支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社会在思维方式上的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为:整体模糊性思维与精确具体性思维,感性直觉性思维与理性逻辑性思维,向内保守性思维与向外开放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彭顺生 《学术研究》2005,(12):114-117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揭示了15、16世纪中西大航海在背景、动因、组织形式、目的、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大航海对中西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比较分析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将更有利于解释我们当今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思潮,其本质特征是颠覆性.中国当代部分影视剧承载了后现代主义的审美特征,它们颠覆传统作品中主题的庄严与宏大、人物的严肃与崇高,并大量使用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等创作手法,同时也注重传统审美,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正义、善良等精神.这类影视剧的社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们在满足广大观众娱乐需要的同时也有媚俗等负面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揭示了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体现了译者在这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原则探索美国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有助于进一步将译语接受者的百科语境知识融入翻译过程,加深译语接受者对影片内容、影片搭载的原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也有助于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将自己的认知体验融入到影片赏析中,对影片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翻译的实践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的本质,重新审视了译者主体性与原作和读者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国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现状,提出在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翻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这是我国翻译事业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西方热播的、林林总总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中,审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现象。审丑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丑自身的独特的美,它拓展了人们的感性世界,具有美的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审美魅力,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倘若审丑不是审美的手段而是终极目的,就背离了人类道德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如果西方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丑总是把镜头对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庸俗低劣,就不能鼓舞人们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战胜丑。  相似文献   

15.
Zhao Yongping 《学术界》2012,(12):259-265
People show great differences in languages,ways of thinking,values,cultural orientations and social norms.These differences make it difficulty for peopl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Thus,conflicts will inevitably occur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ways of thinking include holistic thinking & individual thinking,curve thinking & linear thinking,intuitional experience thinking & logical reasoning thinking.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thinking is open,in need of dealing with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以来历史电视剧的繁荣 ,引发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争议 ,由于传统史观的影响 ,及对历史本体和历史客体的混淆 ,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阐释学的效果历史规律揭示了历史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并制约着历史剧叙事形态的多样性。消费社会的来临 ,历史不可避免的成为消费对象 ,消费原则决定了历史在历史电视剧中作为想像物形态的存在。同时历史剧形态的多样化也受艺术陌生化法则的影响 ,陌生化法则的运用打破了重要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丰富和深化了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认识。从跨学科的视野观照历史剧 ,有助于走出当代历史剧争论的盲区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在审美主体的认识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先秦两汉儒家美学常常把审美活动看成是传授教化乃至移风易俗的功利行为,要求审美主体应该是具有纯粹高尚的道德感的君子,并注重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古希腊罗马美学常常把审美活动看成是追求真理的活动,并不以伦理道德的限制为前提,强调使人的心理感官得到愉悦,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个体意识提到普遍性的伦理原则,故而作为审美主体并不要求他的道德感,有时他甚至只是一个替神代言的迷狂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翻译实践中应注意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成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观点、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等。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都有着丰富的成语,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出这两种语言成语之间的跨文化共性和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实现令人满意的语际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