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1月是"九二共识"达成二十周年,文章围绕二十年来两岸各方就"九二共识"引发的三个争端,阐明"九二共识"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在于: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两岸处理政治分歧的路径与方法;确立了两岸寻求统一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2.
"法统"是中国法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法统"基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形成于中国现代社会从专制统治到民主共和的社会变革,发展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之中。"法统"内含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切合民主、共和和宪政的原则,以及行使国家治权的合法依据。"法统"一词在1949年之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法统"自身所蕴涵的意义和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以及对未来民主制度的开拓是不能忽略的。"法统"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之中,成为当代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隐蔽的、又是事实上的符号。这主要表现在:"法统"仍然维系着一个中国两岸四地关系,仍然在一个中国的两岸四地不断地充实发展,并且开创了两岸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要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就要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目前台湾方面主要是按照“两岸分治”的思路来寻找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连接和共识。无论是“一中屋顶”,还是“一中三宪”都是如此。“两岸分治”思路的最大问题是它在实际操作中会造成“一个中国”的虚化。为克服这个弊端,两岸可以从“互为主体”、“互为特殊地区”的思路出发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为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一、"牛津共识"的出场2013年8月20号到23号,由一个有着基督教文化背景的活跃民间组织,"中国神学论坛"发起的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在英国牛津召开,出席会议者有来自国内不同思想、学术流派的代表性学者28人。会议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看似简单却不易达成的目标:在长期分裂、对垒、撕扯、相互攻讦的自由派、新左派、新儒家等思想流派间就自身相互关系、就中国未来发展达成某种基本的共识,以期为突破社会转型瓶颈做些基础性工作,尽些"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义务。会议经三天热议,数易其稿,最后终于通过了名为《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被简称为"牛津共识")的文件。9月初,"牛津共识"在网上面世,是月16号,《南方人物周刊》刊发了由记者李宗陶先生撰写的采访特稿:"‘牛津共识'降生记",~①这一特稿对于会议发起  相似文献   

5.
乔林生 《国际论坛》2013,(6):27-30,78
就钓鱼岛问题,日本政府反复否认中日达成"搁置争议"的事实。中日之间到底是否达成过"搁置争议"的谅解与共识,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解读日方公布的外交档案、国会议事录和中日双方当事人的回忆或证言,证实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和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际,两国领导人就钓鱼岛问题确实达成过"搁置争议"的谅解与共识。然而,近些年日本政府矢口否认"搁置争议"共识,蓄意删改外交谈判记录,拒绝承认存在领土问题,并擅自通过"国有化"方针,彻底颠覆了"搁置争议"的共识。面对当前钓鱼岛的现状,日方首先得拿出真诚态度,承认"搁置争议"共识,承认领土争议,这是对话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一改民进党时期对中国大陆采取的"对抗思维",结束了过去10年来两岸关系的低荡时期,两岸合作的领域得以不断扩大与深化,"先经后政,先易后难"成为两岸交往彼此认同的共识与默契。伴随着2010年6月29日两岸成功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其早期收割清单和经济效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不断的发酵与释放,而这一切都将会对台湾未来的经贸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借助肯尼思.华尔兹"三个意象理论"的分析架构,描绘后ECFA时代台湾经济社会多元层面的发展趋势图景,深入探讨ECFA签署后台湾经贸战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统一问题不仅是单一行为体的逻辑,更是"土星环型"复合权力结构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的"内核"因素中,国家硬权力结构涉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军事关系,国家软权力结构涉及大陆与台湾的经济社会关系。在区域层面的"中环"因素中,区域硬权力结构涉及区域大国日本与两岸的互动关系,区域软权力结构涉及两岸在区域组织中的互动关系。在全球层面的"外环"因素中,全球硬权力结构体现为极的关系及其在两岸的战略,全球软权力结构包括全球意识形态与组织规范对两岸的影响。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可以发现,异质性复合权力结构影响两岸关系呈现出或武力统一偏向或和平统一偏向的态势,同质性复合权力结构影响中国统一进程。这对探索全球治理中的"两制"台湾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共同体感"是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等原因,台湾民众的两岸共同体感严重流失,两岸共同认同被割裂,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在加剧,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对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建设,尤其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共同体感"的建构,培养其对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整合侨务资源,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两岸的发展,是两岸面对的共同话题。2008年国民党再次上台后,在"外交休兵"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大陆"侨务休兵"并逐步实现"侨社和谐"的政策,虽有其特殊目的,但也对两岸侨务资源的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得到了大陆的响应。该文运用文化认同理论、移民系统理论和相关的全球化理论,重点从文化视角入手,分析了两岸"侨务休兵"政策对两岸侨务资源整合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曹禺剧作<日出>中的女主角陈白露是曹禺剧作中少有争议的女性形象之一.大多数人把她看作是中国"娜拉"的"堕落型".曹禺在<日出>中不是为了给"娜拉"中国版找一个范本.相反,陈白露这一"交际花"的形象恰恰证实了曹禺对中国传统妇女"贞操观"与众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光复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中,鲁迅及其作品在台湾的广为传播,起到整合社会进步力量对抗黑暗现实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文化思潮对台湾乃至整个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盲点。大陆左翼所提倡的鲁迅"战斗精神"因与台湾日据时期对鲁迅"韧性斗争精神"的认知相契合而起到联合两岸知识者结成统一阵线的作用;但左翼具有政治"方向性"意义的鲁迅阐释并未得到台湾文化界的呼应。赴台后的许寿裳通过鲁迅重申"五四"精神,并将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化身介绍给刚刚摆脱殖民困境的台湾文化界,与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以中国文化对抗殖民文化及他们对启蒙者"鲁迅"的认识对接;不过许寿裳较为温和的鲁迅论中所暗示的健康的"中国化"道路却因种种原因未得到深入。这一阶段的鲁迅风潮已经能够预示1949年之后中国鲁迅阐释的不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两岸关系正处于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大,两岸关系基本格局正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实力因素是解决两岸问题的重要因素,但也容易造成实力"困境"。因此,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使用实力,以发挥其最佳效益,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门艺术。"巧实力"战略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3.
台湾社会的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台湾社会对日本的好感度不断上升,而对祖国的认同度却越来越低。建构主义认为,自我的身份是在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建构的,当一个群体受到某种观念的灌输,从而接受了某种思维定式,身份认同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现今两岸政治互信不足,有益于"日本情结"在岛内的发展,加上台湾社会一直存有日本统治残留的影响,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变成"台独"势力强化日台共同历史记忆来改变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工具,减弱了台湾人对国家的归属感。可以说,台湾社会浓厚的"日本情结"是由于历史与政治因素人为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在全场掌声中一槌敲下,正式宣告世贸组织接纳世界第七大贸易国-中国加入这个全球贸易组织。 11月11日台湾也以独立关税区(非国家)的名义顺利获得接纳入会。两岸先后加入WTO对已在大陆如火如荼进行投资的台商而言,会有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毋庸置疑,与即将大规模进入大陆市场的欧美等外商相比,台商在大陆投资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台商在大陆已有相当的根基:在过去的20年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以两岸贸易和台商对大陆投资为主,以及科技交流、资金流动、间接通…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海峡两岸既面临诸多挑战也有许多共同利益,在国际社会诸多议题上,两岸都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如果能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积极合作,对两岸来说必然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整体利益和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两岸应建立合作思维,从争议性较小的议题入手,逐步建构各种机制与平台,务实与稳步推动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合作。尽管面临各种制约与挑战,但只要两岸通过互动,不断增进互信与共识,就一定能开创两岸在国际社会互惠与共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道德共识"困境是全球化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多"对"一"的消解。现代性是引发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内在诱因,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个体权利的膨胀、价值观多元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以及大众文化构成了"道德共识"困境的外在助因。"道德共识"困境往往表现为3种形式:道德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存在直接关乎着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生活的范导以及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内含复杂战略图谋、利益立场、需要主体能动参与并进行话语争夺和"共识构建"的开放结构。"道德共识"困境消解与"道德共识"构建是同构的。全球化时代破解"道德共识"困境,应秉持"平等主体的对话"和"辨证互动中的矫正"两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陈啸 《华人时刊》2015,(1):9-13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8月8日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是一个"搭便车者",并且30年来一直在国际事务中充当"搭便车"的角色;甚至不无调侃地说,"我们能像中国一点吗?没有人指望他们(中国)做任何事情"。奥巴马的这番话,反映出美国朝野各界对中国的看法,并且让"搭便车"一时间成为西方媒体爱不释手、争相报道的热词。面对来自西方的醋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8月22日在访问蒙古国时表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那么,中国真是一贯"搭便车"吗?世界有没有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呢?  相似文献   

18.
2007年9月2日,深圳,初秋的莲花山上,一群人在一个中年汉子的带领下,正以各种形体状放声大笑,笑声荡漾在绿树丛中,漫过这个朝气蓬勃的都市。这位45岁的中年男人,便是被称作中国"欢笑大使"的张立新。而今,张立新创建的爱笑俱乐部在全国发展会员已达10余万人,他也成为了中国当之无愧的"笑长"。一年多前,张立新还是一个闯荡商海的商人,他抛开日赚干金的诱惑,创办了中国的健康运动——欢笑瑜珈。张立新的心愿是让亿万中国人放声大笑起来,让和谐中国的梦想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在成都举行的"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虽冠以"首届"、"两岸"等字样,却名不符实,因为此次"会讲"是围绕着大陆独家参会的"康党",因此不能代表"大陆新儒家"的"超越牟宗三,回到康有为"的实质性主题所展开的辩难,故无论"会讲"还是"康党"都呈现其吊诡性。反思表明,陈明的公民宗教,经过十数年的吊诡,终于借助新康有为主义,成为宗教性的货色。问题表明,儒学复兴,前途坎坷,无所不用其极的体制化儒家,足以饰褒莹众,遮蔽儒学之真。故以"草堂论剑"映射的问题来反思大陆新儒家,为当代儒学研究必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本质上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续,但它的指向更加明确,意在牵制中国,拓展美国的同盟体系,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美日澳印四方非正式联盟。"印太战略"突出印度的重要性,加强美印防务合作。但是,美、日、澳三国同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美印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高官更换频繁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印太战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