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公民社会视角下的高校社团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兴起,社团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在公民社会兴起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展了高校社团的建设空间,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换社团工作方式,青年的个性化发展及学生自组织的大量出现,对高校社团增强工作有效性、活动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社团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能定位,努力成为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补位者,维护高校安定稳定的参与者,以及公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典型调查法和分层抽样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470名家族企业非家族成员,探讨了其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并且研究了家族文化氛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提升家族企业非家族成员的心理契约水平可以显著增加其组织公民行为;家族文化氛围对家族企业非家族成员的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起到了减弱型的调节作用:家族文化氛围越强,提升心理契约水平所导致的组织公民行为增加量越少。因此,加强对家族企业非家族成员的心理契约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其组织公民行为,并且通过控制家族企业中的家族文化氛围,可以加强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组织公民行为提出以来,备受组织绩效研究者的关注。然而,鲜有文献提出公民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机制。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资源观进入组织绩效研究者的视野,公民行为、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才获得较大进展。本文在综述公民行为、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并评价了西方研究者提出的社会资本、公民行为与组织绩效的中介模型,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它的运作原则对于培育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运作原则主要包括平等、自主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和互利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公民社会组织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还是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探讨公民社会组织的运作原则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快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可以增加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力度,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非政府组织的重大意义,力求形成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伙伴关系,增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优势,拓宽非政府组织的协调沟通机制,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关系中的资源,在组织内部体现为社会网络、信任、社会支持、规范以及共同语言与愿景。目前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CSOs)在我国健康老龄化服务中的巨大参与优势远未被激活,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健康老龄化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复习,从微观层面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角度,综合分析公民社会组织在参与实现健康老龄化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社会资本要素,结合实际分析当前养老组织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公民社会环境、制度建设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培育公民意识、发展中等收入阶层和发展现有公民社会组织等措施构建我国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单纯依靠政府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公民社会组织的有力协助作用不可忽视,社会资本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卫生领域。文章从中观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外部社会资本要素,分析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领域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培育外部社会资本的策略,提升公民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国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心的理论问题,采用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都以回应公众诉求为己任,但两者回应的机制不同,非政府组织以其回应的灵活性、高效性、精准性、积聚性、内在动力性优势在不同层面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回应社会公共需求或提供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可以壮大非政府组织自身力量、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鉴照政府回应机制的完善,促进以官民合作为特征的治理和善治,进而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绩效和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公民社会培育·善治的当代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善治"(Good Governance)是西方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一种倍受推崇的治理理念,其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目的在于求得公共利益最大化.建立健全的"公民社会"是民主国家实践善治理念的基本诉求.实施"公民教育"以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锻造良好的公民品质和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对于培育健全的公民社会,推进善治模式的普遍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的成长对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国际交往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不是以谋求政权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它的存在总体上是有利于统治者的。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可以促进有效的民主治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民社会运动已形成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用“公民社会”这一政治术语表达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显著的意义。借鉴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高校体育社团社会责任对社团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契约和组织认同在它们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高校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高校体育社团社会责任能够正向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心理契约与组织认同在社会责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中间起中介作用。高校体育社团社会责任通过4条路径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直接作用,心理契约、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心理契约和组织认同的序列中介作用。构建的多重中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高校体育社团社会责任对社团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社团重视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社团成员心理契约和组织认同,进而提高社团成员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组织在健康老龄化领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及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采用态势(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SWOT)分析法对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健康老龄化领域工作进行分析,明确了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健康老龄化领域工作的完善策略。指出公民社会组织要发掘组织内部的优势与机会,减轻自身压力,充分利用发展机遇迎接外部挑战,以促进健康老龄化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环保传播研究大多基于新闻学或传播学的视角,将其理解为一种新闻生产或信息传播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本研究以公民社会理论为基本的研究框架,考察了环保传播作为一种"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代中国一些环保传播案例的分析,揭示了环保传播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组织是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有效载体,但在参与健康老龄化过程中始终有所欠缺。养老服务领域公民社会组织欠缺的网络、信任、支持等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促进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健康老龄化进程必定有赖于组织内丰富的社会资本。文章通过发掘公民社会组织核心成员社会资本要素,探讨养老领域公民社会组织核心个人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以及丰富核心个人社会资本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理想,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当代公民就生成于这一过程中。当代公民与社会公共领域相表里,与自由平等发展的自由人相衔接。从阶级阶层人到当代公民,再过渡到自由人,直至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这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为公民发展确定的历史路径。同时,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当代公民生成的最重要社会背景和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新路径。因此,推进公民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公民生成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试析公民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析公民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认为公民社会充分发挥作用既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分化、分层加剧、社会自主力量增加、权力不断让位于权利的历史过程;同时,公民资格的获得、一定量的非政府组织、法律至上、认同规则的契约型社会、民主的政治环境,也是公民社会发展、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共时条件.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重点介绍公民社会的社会科学涵义强调了公民社会高度组织化的特征,勾画了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理想图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得出的理论成果,说明了中国社会虽没有进入公民社会但正在向公民社会转向,并从组织的角度讨论了怎样建设中国公民社会的问题。最后,对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进行了理论上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之一,但这种精神却不会像"理性人"的利益观念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形成。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为涵化公共精神提供了平台。它对于公民的责任意识、法治精神、公德意识、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孕育、熏染功能,而这些意识和观念正是公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