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表面上看,法家曾猛烈地抨击和否定儒家的德教思想,明确宣布“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似乎法家绝意于道德教育。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都有一大套开展道德教育以治国安民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儒家着眼于“导”人心,道家着眼于“顺”人心,而法家自有其独到的见解,着眼于“制”人心。法家主张以法教代替德教,以法治代替德治,通过法制的宣传教育和实行,重新组建社会规范,以控制人心,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其德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德育内容是强化法制意识;其德育目标是维护君权,崇尚法术;其德育方法是因人之…  相似文献   

2.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实施“以德治国”的中介手段和本质内容,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原因之一。儒家认为, 以道德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比刑罚治国更得民心, 更易于长治久安。这一理论可称为“德治- 德育”理论。儒家德育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和君子人格等内容, 对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和评析儒家的传统德育思想, 或许给我们今天宏观认识德育事业的深远意义, 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3.
着重从三个方面归纳、阐述了邓小平的德育思想。从克服“对外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德育意义的思想 ;从要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德育内容的思想 ;从德育要坚持“双百”方针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如何实施德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黄钊教授的新作《儒家德育学说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于2006年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论纲》由“导论”和“儒家德育学说的开创形成”、“儒家德育学说的演变发展”、“儒家德育学说浅评”、“儒家德育学说与当代文明”等篇构成,共42万余字,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儒家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先秦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德育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道德教育更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从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探讨入手,分别就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意义等进行了分系统论述,旨在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6.
试论陆九渊的德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陆九渊德育思想的根源、目标、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从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命题出发论述其道德根源;从“明理”、“立心”、“做人”三命题出发论述其德育目标;从“仁”、“诚”、“中”三命题出发论述其德育原则;从“简易工夫”、“剥落”、“优游读书”三命题出发论述其德育方法,强调了陆学的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通过挖掘儒家“智”、“仁”、“勇”思想的内涵,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德育理念,继承儒家“三达德”的整体思想.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激发.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简论我国的德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我国德育建设的需要,论述了我国德育传统形成的历史过程,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德育传统的基本特征是:德高于智、群己和谐的德育思想;礼乐结合、先后有序的德育内容;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内省外注,躬行实践的德育方法。从而引发出对我国当今德育建设的一些积极性建议,以期有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道德文化的精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儒家道德文化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目标、“以人为本”为基本精神、“知行合一”为践行方法,建构起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勇为主要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用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吸取其精华,对创新和发展现代大学德育目标、原则、方法和途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学德育;内圣外王;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历来重视德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历经两种社会形态,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德育观。 一、德育至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观点 同“智育”、“体育”并列的“德育”,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理所当然,学校德育必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因此,传统的德育观也没有脱离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束缚,在内容上,形成了以道德教育为主体的儒家德育观。  相似文献   

11.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伦理道德教育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和谐发展之人的根本。这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德育目标立足于“本”,凸现成人之道;德育内容根植于“仁”,成就完美德性;德育方法取向于“活”,注重内化与自律;德育过程寓教于“情”,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一、新形势下坚持花育为首位的工要性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德育居于首位的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并区总结了古今中外教育经验和群众教育经验,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观和方法论,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人才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首的理论基础。早在1957年时,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高校的德智体三育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德育在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四有”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息息相通,其基本特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儒家道德思想的积极方面有助于坚持当前学校德育的首要地位,对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学生的自学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呼唤儒家德育养成教育,儒家的德育思想是大学生德育养成教育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尤其是人伦教育、立志教育、礼仪教育对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儒家德育思想十分丰富。面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学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借鉴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有:权威教化法、榜样仿效法、差异培养法、熏陶管理法、自我修身法、躬行实践法等,它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法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借鉴儒家德育方法,结合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和社会时代特征,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应做到改善思想灌输法,重视典型教育法,实施分层教育法,强化感染教育法,突出自我教育法,注重实践教育法,从而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德育"概念源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德育”这一概念进行了回顾和辨析 ,从“德”字的出现、“德”与“道”、“道德”、“德育”等词汇的出现以及其含义的变化发展 ,重点分析了“道德教育”、“德育”以及“大德育”等概念间的演变和发展历程。这不仅有助于澄清德育理论界思想的混乱 ,也可以减轻德育实践工作者对“德育”概念的困惑 ,本文还对德育范畴的过度泛化的利与弊有所阐述。  相似文献   

18.
构建转型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承接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文章主要研究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和一些优秀道德精神,认为它们对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间架”就是“大学之道”。它以修身为本,以八目为环节,以至善为目标,构成了儒家纲目结合、知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在新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对《大学》“间架”加以批判地改造,一方面,吸取《大学》“间架”中修身为本、慎独、知行统一等合理成分。在德育中坚持知行统一,深化行这一环节,使修身与家、国、天下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剔除《大学》“间架”中封建主义、唯心主义因素,打破其内圣外王的封闭的德育模式,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组成的立体动态的现代德育模式,并遵循实践第一的原则,使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修身过程中重视“力行”是我国儒家修身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是最早明确提出“力行”的修身方法的。他认为道德修养不仅要获得道德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是非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化为行动。身体力行。儒家“力行”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人格的完善有重要启示。对于现代人摆脱日常生活的沉沦之苦,解决人生意义迷失,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