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尔丰虽然镇压了川南会党和四川保路运动 ,此乃他一生中的污点 ,但他在川边藏区实行改土归流及各项措施 ,促进了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了西南国防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特别是他怀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斗争 ,这些都是应予肯定的。此外 ,赵尔丰也并非嗜杀之徒。权衡赵尔丰的历史功过 ,应该说他是功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2.
清末随着英国殖民势力逐步渗入西藏,中英两国在谈判通商时,始终围绕印茶可否入藏、入藏时间及税率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清廷谈判代表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主权和商业利益,与英方代表巧妙地博弈与周旋,延缓了印茶入藏的步伐和保持了西藏地区的稳定,且为赵尔丰主政川边时整顿南路边茶业赢得了时间,这是清末在国防、军事、外交节节失利的局面下,挽回的部分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3.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二十日,张荫棠以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西藏查办事件大臣身份,与英国代表韦礼敦拟订《中英藏印通商章程》。《章程》全文在当时报章一经刊登,即引发时被任命驻藏办事大臣的赵尔丰的异议。本文主要梳理了赵尔丰、张荫棠关于《中英藏印通商章程》的争论及清廷对争论的裁决。赵尔丰与张荫棠当时所处位置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赵尔丰由于过去的"事功"显得进取与强硬,而张荫棠处在外交谈判位置"妥协"恐难免。《章程》整个谈判过程是张荫棠与外务部不断协商并在其领导下进行的,外务部清楚谈判过程的艰难与反复,故指出赵尔丰"陈议虽高而于事局不无隔膜",清廷最高统治者最终也同意了外务部观点及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鸦片税收是清末兴学新政的重要财源之一 ,与各省学务振兴经费关系密切。而另一方面 ,为了配合新政的推行 ,清廷下决心禁绝鸦片。 190 8年下半年以后 ,鸦片禁政的速度加快 ,税厘收入大幅度缩减 ,赖以铺张的兴学事业经费极受影响 ,清廷推行的“就地筹款”办理兴学新政的方针受到严重挑战 ,各省的兴学新政事项被迫放缓。有关宪政成绩的奏报多数是官样文章 ,财政制约成为宪政不举的重要成因。清廷对地方兴学新政的敷衍引起地方省份的非议和敷衍 ,清末新政因鸦片禁政而呈现出萎缩徘徊的态势 ,概见双方互动关系的复杂和多变  相似文献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十年,庙产兴学之声此起彼伏,佛教界的反抗可谓不屈不挠,本文主要探讨了1927—1937年的三次庙产兴学风波。在简要说明庙产兴学由来的基础上,对庙产兴学过程中的政教冲突与调适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并对庙产兴学及民国政教关系的特点作了总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清光绪二十八年以后,川边藏族地区(约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有两种大小相同、质量无殊的银币,一种叫印度卢比,一种叫川铸藏元;一种铸有傲岸的英王威廉四世或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一种铸有神态庄严、略带愁容的清光绪帝头像。这两种银币在市场上激烈地竞争着,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场货币战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一九五八年版)隐藏在“货币战争”背后的却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和清廷的角逐,经过几个回合,藏元击败了卢比,迫使它由川边藏区市  相似文献   

7.
四川的戊戌维新颇具特色,却几乎不受研究者关注。借助基层视角,可增进我们对整体戊戌维新的理解。百日维新期间,四川的总督、学政曾相当积极地推行新政。此时推动川省办学的,更多是朝廷急剧变革科举的举措,以及川督、学政的作为,而非兴学的上谕。戊戌政变后,川省的总督、学政及部分州县官则明显逆朝旨而动,在川中继续推行部分新政。这一时期,川省部分地区对变法的理解偏离朝廷动向,而朝廷废八股之举也无意间支持了川省趋重经学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1917年7月,驻防类乌齐的川边军队抓获了两名越界刈草的藏军并予杀害,引起藏军大举进攻,川边数县相继失陷。后在英国副领事的“调停”下,双方停战议和。中英两国随即在北京展开新一轮西藏问题交涉,而边军的失败使得北京政府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让中国政府对川边地区的治理更加困难,并引发了国人对康藏问题更密切的关注和对“五族共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即以这次康藏纠纷为考察中心,探讨当时的北京政府,四川、川边、西藏等地方当局以及英印政府之间的互动博弈,进而分析近代中国在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干涉,寻求重新整合以前的藩属和土司领地,以组成一个真正“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9.
清末十年,社会经济水平的低下和清政府财政状况的艰窘造成兴学经费的困顿无着.为解决兴学与筹款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方案,并在兴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变通,衍生出酌筹官费、整旧为新、庙产兴学、借助民力等筹款方式.多样化的筹措方式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同时又因其中一些筹措方式本身带有的消极因素,从而阻碍了近代教育稳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期间,寨堡成为川陕楚交边山区民众躲避战乱、自保身家之重要依托。明清时期,川陕楚交边山区的寨堡大概经历了明末清初、嘉庆白莲教战乱、咸同年间等三次修建利用高潮。尤其嘉庆白莲教起义期间,山区几乎"处处有之",许多州县"数以百计"。不仅覆盖地域广,而且作用显著。寨堡在川陕楚交边山区存在的名与实、多类型及避乱与御敌的功能差异显著;制度因素与环境因素、民间传统与官府的倡督等相互纠结,皆与寨堡兴衰有不同程度的关联,难以简单化定论。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持召开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今年五月在四川巴中县城举行。会上,同志们一致认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川陕党组织的广大党员、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为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攻,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川陕革命根据地就扩大到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解放了五百多万人民,红四方面军也由入川时的一万六千多人发展到十四万多人。这在党史、军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但是,过去由于林彪、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湘、鄂、粤、川四省保路运动。在这场震撼全国的保路运动中,四川的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烈,发展也最迅速。1911年8月初,比武昌起义早两个月,荣县首先爆发起义,随即于9月25日改旗易帜,宣布独立。可是,四川不仅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①,反而在所有独立各省中名列末位。对于辛亥革命中四川独立迟缓的原因,历来众各一说,颇有分歧。张治祥、朱之洪认为是“赵尔丰一人为之横梗,蜀人士为其拑制,不克布展”。郭孝成说:“四川因路事致全省人民摇动起义,各团体性质又极复杂,加以未能在省城发难,故发难早而收  相似文献   

13.
“庚款兴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未被深入研究的课题。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并向十四国赔偿本息合计980,000,000两白银。在此后的岁月里,庚子赔款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进一步刺激爱国志士探求振兴中华之道的重要因素。但在1908年后,庚子赔款的一部分被陆续退还中国,用于派遣留学生和兴办国内文教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意到西方列强利用退款办学实施文化侵略的阴谋,忽视了中国人民在“庚款兴学”中所起的作用,影响了对“庚款兴学”的正确评价。本文对此作一点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史上本应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川鄂湘黔边神兵运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然而至今尚无正史记载,亦未纳入地方史志的研究范畴,大有湮灭之危险。笔者在此拟就川鄂湘黔边神兵运动之发展作一初步的探索,以为引玉之砖。 川鄂湘黔边乃土家、苗、白、汉、侗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长期以来,这里交通闭塞,市井萧条,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生产力水平极不发达。生息于斯地的广大民众,“自辛亥鼎革以来,历受军阀贪官之剥削、劣绅士豪之敲榨。民生憔悴,急于倒悬;地方元气,早经丧尽。……一般流离余生,皆风餐露宿,啼饥号寒,惨不忍闻。”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敲骨吸髓,横征暴敛,肆意搜刮民脂民膏,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此正所谓“苛政繁兴,烈于猛虎,布缕有征,粟米有征,力役有征,以及禾苗盐铁无不有征。叫嚣乎东西,隳  相似文献   

15.
东平文人群体,在金元时期表现十分活跃。他们在元好问的影响下,积极开展兴学事业,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兴学事业,重点在于兴办学校。东平文人对此十分重视,身体力行,为当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对元初文治局面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制作礼乐,是东平兴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东平最早使衰亡的礼乐集中振作起来,礼乐的振作,兴盛,既引导蒙古贵族逐渐从草原游牧民族的落后状态中摆脱出来,又使传统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和流传。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推动力,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其中,东平文人积极兴学所作出的一份努力,是不该忘记的  相似文献   

16.
清末庙产兴学政策的缘起和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跃 《社会科学研究》2007,11(4):151-158
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政府制定了庙产兴学政策。庙产兴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提拨方外寺观之庙产,二是提拨民间社会组织各团体公庙、神会之款。清政府对后者始终表示出明确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而对前者的态度则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1901年之前基本采取默许的态度,1905年则颁布了保护寺庙之产的上谕。日本东本愿寺僧人在中国布教,导致江南一些寺院投靠日本东本愿寺以寻求保护,是促成此政策表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玉树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地处青海省南部,清代由青海办事大臣管辖,民国初先由办事长官,后由蒙番慰使管辖,其东与川边康区毗邻,南与前藏隔界,西北与新疆东南部相联,近代玉树地区屡起纷争,本文就这些纷争进行探讨和分析。一、王树纷争述略第一次玉树纷争由1914年川甘互争玉树引起。1913年,川边经略使尹昌衡奉北洋政府命令进军西藏,经过玉树地区时乘机占据了囊谦地区。囊谦.四川称之为隆庆(一作昂欠),属玉树25族之长,囊谦千户为该地区的总首领。清雍正以后,玉树地区归青海办事大臣管辖,承钢贡马银,向无争议。尹昌衡占领该地区后,即向北洋政府报…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界曾认为,"庚款兴学"是美国主动作出的、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利他的善举;中国将退款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是为感激美国的无私举动而自愿作出的决定,并非美国强逼.对此,中美两国都有学者进行了反驳.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此一问题,即以美国"退款兴学"过程中两个关键性的人物西奥多·罗斯福与柔克义的相关活动为中心,考察美国"退款兴学"的决策过程,从而得出结论美国"退款兴学"不仅是有条件的--要求清政府确保将退款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而且有着明确的为美国在华长远利益着想的目的性,与所谓的国家道义无关.  相似文献   

19.
自戊戌维新以来,清政府推行庙产兴学运动。虽然此举对提高民智、移风易俗大有裨益,但由于庙宇是农村民众的生活重心,庙产兴学破坏了农民的传统信仰系统,兴学遭到了民众的激烈反对,毁学民变风潮迭起。清末毁学民变不仅仅是阶级矛盾的简单凸现,还是新旧社会转型时期历史的特定反映。透过此,可以观察晚清社会复杂的场景以及现代化在推行过程中的困境与阻力。  相似文献   

20.
毁庙兴学并非清末民国庙宇改建学校的全部景象。山西乡村多将庙宇部分建筑改建为学校,即使庙内学校扩修,也给神灵预留空间。乡村学校的创修带动了庙宇的修葺,而庙宇的修葺也时常兼顾乡村学校的创修。在这种背景下,山西乡村社会最终呈现出"庙""学"共融的景象。这一景象的出现实质上与山西乡村的社会经济、乡民兴学热情的高涨、乡村知识分子的神灵观念以及庙宇兴学的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山西乡村庙宇改建学校的研究为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区域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