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审美现代性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是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两者在批判现代化的消极面、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文章进而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理论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批判,现代性的问题性既有事实层面的表现,也有学理层面的表征。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中,风险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致思路向力图开拓出现代性反思批判的“第三条道路”。风险社会理论绕开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直接对立,把风险和风险社会作为反思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范畴,从描述现代化进程的风险后果来揭示作为现代性基础的理性的“自反性”结构特质。它既反对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文学化和美学化颠覆,也不同于现代性对启蒙理性潜力的哲学挖掘和补救,而是把反思批判现代性的视角转向了对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清理和政治学建构,倡导以“亚政治”和“生活政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模式,建构起了规范性的理论体系。风险社会理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也有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使哲学不再纠结于为神的存在提供本体论证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编著科学神话,而是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对人类生活进行伦理追问.面对现代性危机,现代哲学掀起了理性反叛的旗帜,后现代哲学则展开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代性批判与伦理反思.这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对现代性的又一次启蒙,是现代性的延续和调整,它是对现代性弊端的批评,而不是对现代性的终结。现代性是唯一的,并不存在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中西差距实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差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性取代“传统性”的过程。中国必须选择现代性,不可能“直通式”进入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为出发点,并从“制度化的反思”这一吉登斯的重要指认伸发开去,论述了反思的制度性与现代性之间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系化的现代化与关系重构化的现代化是现代性发展的两个阶段,反思在自我认同的机制下上升为一种建制,使晚期现代性的关系再结构化具有反省的特征。制度化的反思是晚期现代性的核心环节,它将社会的重构引向现代性的纵深发展与全球扩张,也引向更深层次的奴役和控制。众役性的发生,使反思成为可疑,反思的终结悲剧式地结束了知识分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大庆社会科学》2014,(3):159-160
于冰撰文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神话,暴露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固有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次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内在矛盾的一次总爆发。“现代性”的涵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有着内在关联。在现代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它的诸多影响已绝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扩展到了包括政治、文化、观念、心理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大庆社会科学》2011,(4):160-160
何中华撰文指出,把“中国文化”同“现代性”对举,似乎有地域性与时代性概念不一致之虞。其实,这样处理的深意在于,“中国文化”不是作为现代性语境中的解构对象,而是作为没有“传统”字样修饰的新的启示之源:“现代性”也不是带有地域色彩的时代维度,而是作为有助于促成中国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自我建构和创造性转换所需要的凭借背景。中国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互为参照,  相似文献   

8.
台湾现代性的形成并非对单一日本文化的模仿,还包括对祖国大陆的现代性的接收,并与台湾当地的本土文化不断进行对话与颉抗,产生独特的"另类现代性".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台湾的"现代性"有密切的关系,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抗拒,促成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流变,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台湾女性文学发展来看,台湾当代的女性小说特点,除了对父权文化的抗争之外,更包含对于家国叙事的关注及台湾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省思.台湾女性文学对于"现代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领域的反思,使得台湾女性文学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对性别压迫的抗争,更是女性在各个领域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过程之后,出现了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思潮。这股思潮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它的现实背景是中国现代化出现的负面效果,即所谓的现代性危机,这在政治社会领域表现为道德的沉沦、文化的庸俗化,以及一种价值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为了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负面效果的覆辙,政治哲学提出了一种思路,即在中国正在生成的现代性中融入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替代中国现代化中源自西方文化的那部分内容,从而达到以传统文化救治现代性病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语境中“农民”一词隐含着的愚昧、落后等具有文化贬抑性的观念,在中国这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西方现代性理论参照系下,基于传统与现代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推论所形成的。这个被现代性话语权制造出来的观念所带有的对农民的歧视和批判,忽略了农民的真实现状和利益。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关于“农民”一词的观念进行话语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反思,并使对于中国农民问题的思考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并不存在什么“反现代化”的问题 ,而是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标本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作一种深度的反省。徐复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他认为 ,“现代文化的性格”的弊端在于 :只重视和发展“科学世界” ,而忽视和拒斥了“价值世界”。现代人的“价值世界”的失落 ,最为凸出和最为关键的 ,是“思想”的困境与危机 :“科学世界”的过分膨胀所起的整合———异化作用 ,使现代化时代成为了“不思不想的时代”。他进而对中西文化的价值作了新的衡论 ,主张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掘出那些西方近现代文化所缺乏而又必需的生存智慧 ,以改善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 ,使现代人类走出现代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 ,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现代性包含着相互关联的多重维度 ,在最广义的尺度上可划分为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 ,具体表现为 :个体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的现代性 ,以及表现为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等等。现代性不可避免地包含内在的冲突和风险性后果 ,但是 ,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演进状况和发展趋势尚未展示出现代性完全终结的迹象 ,现代性依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主要支撑力和前行的动力。从中国语境反思现代性批判理论 ,必须摆脱对现代性进行“取”与“舍”的表面化价值判断的误区 ,正视全球化的“现代性”本质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作为来自欧洲的观念,在历史上不断得到反思,主要存在两类反思的理路一类可称之为“泛审美现代性”,以波德莱尔为起点,中经齐美尔,直到福柯那里结束,他们面对现代性皆持一种“审美批判”的态度;另一类可称之为“批判启蒙现代性”,也就是在批判启蒙基础上来实现启蒙的“现代性”思想,它以韦伯为起点,直接穿越了从阿多诺到哈贝马斯的法兰克福学派两代哲学家。实际上,人们可以在这两种“反思现代性”之间“执两用中”,从而构建一种崭新的“全面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的“全面性”,就体现在“以审美中和主体性”、“以审美中介纵向理性”、“以审美平衡文化分化”、“以审美规划社会尺度”,从而走向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原则”、“横向理性—感性的图景”、“文化间性的对话主义”和“新感性—理性社会”的通途。  相似文献   

15.
<正> “现代化”作为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概念,它所表示的不是一种时序,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是通过社会实际运行过程反映出来的。现代社会之所以具有现代性,就在于它的实际运行方式远远不同于以往社会。离开现代社会运行方式,很难谈及现代性。当一个社会还是在传统社会的轨道上运行着,那这个社会的现代化是无望的。因此,注意研究社会运行,这是深入探讨社会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对于社会发展问题,过去素来偏重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以及社会经济本质的研究,而对其实际运行则很少分析。这样的研究固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仅仅局限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就很不够了,实践要求我们重点转向社会运行问题的研究。因为现在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不是为了进行社会革命,夺取政权,而是如何加速实现社会现代化。这样,现代社会发展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它的制度区别,而应着重研究社会生活的具体组织与调节过程,研究各种因素发生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发展和重新整和,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的中国已处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崭新的政治制度正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动力资源。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众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看来又不是仅仅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能解决的(当然,经济进步是最根本的),相反,却成了经济继续增长的障碍。于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似乎又回到本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们发现并为之呐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时间概念,一般指社会历史从“古代”经“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也是理论概念,表征人类与传统告别、进入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社会的实践过程;现代性多用于有关现代化的评价,一般指对于现代化过程中造就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大致包括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核心要素及其对新的文明秩序的追寻等共同内容,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不同,现代性又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西方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本,因而西方现代社会展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生产方式全面“物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共同体与个体的撕裂。中国式现代化则开创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领导核心与人民主体的统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是一种内卷化文化。所谓内卷化是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就此而言,乡村文化与现代化是异质的。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消灭农村、彻底城市化,也不可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放弃现代性取向,把乡村建设成独立于现代社会的"飞地"。从反思现代性角度来看,现代性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化,它与乡村文化之间并非决然对立,在文化现代性框架中,乡村文化可以实现其性质与功能的转换。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关键问题与基本路径就是重塑乡村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关于全球化的争论中 ,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关于全球化的文化内涵的认定与价值判断。从内在逻辑上看 ,文化的全球化必然是一个矛盾冲突和开放的过程 :它不可能是各民族文化的趋同化 ,而是一种跨文化对话和交流的机制 ;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的新的文化格局 ;它不是现代性的彻底断裂 ,而是现代性或现代理性精神的自我完善。它同现代化的目标并不矛盾 ,相反 ,为信息化时代更为成熟的理性文化精神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文化面临着各种冲突和分裂。我们应当利用全球化的机遇 ,建立一种保持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间必要的张力 ,同时吸纳后现代的多元与差异性的文化要素的现代主义或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悖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民族国家、工人运动、官僚管理、科技、代议制民主、家庭、社会关系、功能差异性以及个人主义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质疑。为了在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构建起一种平衡,解决现代性所产生的问题,应走参与型公有制社会的道路,它既不以市场也不以国家为中心,而是以市民社会和参与运动为中心的独特的“新公有制社会”。新公有制社会的文化基础包括:涉及参与型社会力量的代理团体,涉及交流技术领域的互联网发展以及涉及社会规范的后传统再检验。在韩国,这些社会文化基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