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动物生存和繁育形成的生存扩展曲线对动物婚姻形式进行分析后指出 ,当个体的生存相对于繁育而言是奢侈品时 ,动物婚姻形成内婚制度 ;当繁育相对于生存成为奢侈品时 ,则形成外婚制度 ;而当生存与繁育的边际替代率大于 1时 ,动物形成对偶婚姻。因此 ,在一定生存能力的预算约束下 ,动物在生存和繁育支出时决策的效用最大化 ,成为动物婚姻不同形式的经济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血缘群体,基本理论是种群及血缘群体是人类生存,繁衍与进化的基础,群体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维护血缘群体的生存,人类在各个方面都有许多适应方式,其中的一部分即为人的社会行为对人群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血缘群体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也最有力的一种组织形式,血缘群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不仅靠人的自然属性,也靠社会意识形态的各方面来维持。  相似文献   

3.
动物性别进化过程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个体水平上的生存和繁殖的专业化分工程度α(0.5≤α≤1)和市场交易成功率p(0≤p≤1)的不同,在动物性别从无性繁殖进化到雌雄异体的有性繁殖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中间过渡状态。在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即α→0.5时形成雌雄同体动物,这时若生存和繁殖产品的市场交易成功率很低(p→0),雌雄异体动物自体受精,而市场交易成功率很高(p→1)时则异体受精。若专业化程度α介于0.5和1之间则动物形成雌雄异体,这时当交易成功率很高(p→1)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动物发生性逆转,交易成功率很低(p→0)时则改变子代的性比例。如果专业化程度很高(α→1),雌雄异体动物在交易成功率很高(p→1)时,发展进化为现存的高等动物,而如果交易成功率很低(p→0),则会以长寿来等待十分稀少的繁殖机会并提高后代的存活率,或者灭绝。作者认为,动物的性别在进化过程中是遵循经济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区域不同群落稳定性对飞机草种群入侵、定居、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飞机草实生、萌生株数、总株数及实生/萌生株数比的变化规律,探讨飞机草种群在不同稳定性生境下所采取繁殖策略及繁殖能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稳定性群落下飞机草采取的主要繁殖策略和繁殖能力不同.在资源较缺乏的稳定性强和中等生境下,飞机草主要利用克隆繁殖来维持种群的存活和发展,在资源充裕、稳定性较差的生境下,飞机草群落主要以种子繁殖来谋求种群的拓展,或以种子和克隆两种繁殖对策来谋求种群的稳定和发展.稳定性差群落飞机草的种子和克隆繁殖能力均较稳定性强群落飞机草的强.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习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婚姻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这种习俗既是婚姻习俗也是一种婚姻制度。传统的哈萨克婚姻习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婚姻礼仪是一种积久成习的行为,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婚姻意识,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还可以作为研究婚姻形式演变的一种途径。古罗马婚姻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也可以看出古罗马民俗的流传及罗马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三、《苦闷的象征》对《野草》的影响——影响关系的具体表现首先让我们看看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这是通篇的宗旨.开头是这样写的: “①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②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③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④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⑤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⑦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⑧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一段共八句,有三种对偶形式: (一)直接对偶型①和②;(二)跳跃对偶型③和⑥,④和⑦,⑤和⑧;(三)结构对偶型③④⑤结构,⑥⑦⑧结构. 实际上,(三)型同(二)型啮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牢固的结构.不仅在诗的格式上,在内容上也是成对偶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阶段同性恋者的普遍生存状态是"认同"而不"出柜",即那些对自己的性身份有着良好认同的同性恋者却不愿意向周围的人透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尤其是不愿向父母"出柜"。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和孝道,很多同性恋者生活在真实的异性婚姻里。同性恋者不"出柜"得以可能有两种替代性的选择,一种是步入异性婚姻,另一种则是结成形式婚姻,这两种婚姻形式事实上仍是躲在"橱柜"里的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我们知道人类的婚姻除了大自然赋予的禀性外,它还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的婚姻具有一定社会内容时,也正是人类对婚姻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关系有了自我意识之日。从而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禁忌与规范,并赋予它伦理道德的内容。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具有某些共性,但同时,各个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又有其各自的发展进程和形式,因而现存的人类婚姻制度的形式也呈现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纵向发展的趋势,又反映出同一层次上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出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一、调查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实施过程(一)婚姻行为的社会性本质婚姻行为从形式上讲是男女两性间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所具有的意义却是社会性的.《礼记》中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从这两句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典型的婚姻定义里,我们不难看出,人们之所以要通过婚姻行为把两个家族联合在一起,为的是强化单个家族的势力,为单个家族构筑一道牢靠的安全保障樊篱,保证其家系的绵延.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表述了婚姻行为社会性本质的另一种观点.在他看来,婚姻行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使价值冲突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现象,也将如何应对各种范围、各个层次的文化价值冲突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而这一问题又是与如何认识其效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无庸置疑,价值冲突的效应是双重的,它表现为价值代价与价值发展、价值失范与价值嬗变;价值困惑与价值自觉等多方面的双重效应。价值冲突的双重效应为我们对其进行合理地调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的“形象异化”问题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宗教型精神文化的"神圣形象异化"相比较而言,消费文化的"形象异化"主要是一种"非神圣形象异化"。它的特点主要是世俗性与经验性。这种"形象异化"主要表现为三种现实形态:动物或准动物式的人性形态;纯经济人的存在形态;庸常人性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3.
婚姻基础是婚姻关系建立、存续、发展、解除的基本依据.一定社会的婚姻基础是该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组成部分.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利益的婚姻基础相对应,现代中国的婚姻基础是个体利益,即个体对于婚姻在生理上、物质生活上、感情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与满足.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双刃性作用。依据高速公路基础设施资产形态的不同,将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界定为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流量和存量。通过研究发现,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资产对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是不同的,这些流量和存量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影响其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分析高速公路基础设施贡献机理是评价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的先行。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畜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化程度不高和牲畜排泄物污染的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鉴于以上现象要从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引进低碳技术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动物繁育子代的行为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行为一样 ,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在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后 ,动物形成三种繁殖方式 ,即直接繁育、间接繁育和坐享其成。同性恋行为的经济基础就是坐享其成取得遗传收益的特殊情况。人类的生育行为也遵循成本收益计算的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7.
灾害移民作为一个具有生存性和发展性双重性质的群体,能否获取充足的土地等发展资源直接关系到灾后生计的恢复及其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土地与资本相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以土地流转为媒介的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必然会对灾害移民的生计产生影响.文章以灾害移民为研究视角,选取邛崃市南宝山安置点为调查点,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本五个方面来分析以不同流转模式进入农业领域的资本下乡对灾害移民生计的影响.研究显示:“公司+农户”的形式比出租土地的流转模式更适合,资本下乡对灾害移民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影响显著,灾害移民就业多样化、收入多元化日趋明显,新型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形成,生活方式趋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故乡眷恋、城市适应与农村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乡双重空间分析框架,采用2014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探究农村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表征城市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这四个维度上,前三个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适应的影响不显著;反映故乡眷恋的乡土文化认同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家人留守对生活满意度却有负向显著影响,耕地的影响不显著;故乡眷恋与城市适应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张力效应,城市经济适应水平越高,乡土文化认同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越小,但家人留守的负向影响并不受城市适应水平的约束.因此,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水平、破解家庭离散化困局对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社会形成了“农民-工人”相分离的主导的身份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农民与工人两种不同的身份实现了过去人们难以想象的奇异结合,“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的建构是错误承认的结果,因而农民工身份的转变需要合理的承认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